首頁 > 易卦

在古代,身份是如何被證明的?對這一點的嚴格程度不亞於現代

作者:由 指點江山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1-06-18

戒牒證是什麼意思

所謂身份證,是用於證明持有人身份的一種法定證件,多由各國或地區政府發行予公民,並作為每個人重要的身份證明檔案。

但在古代通訊不便,平民百姓之間除了鄰居之外便很少與其他人來往。在城鎮上,由於人口眾多、往來無期,幾乎到處都是陌生面孔。再加上,每次趕集的時候,城鄉往返之間常常會有許多混亂。且朝廷常常需要派遣官員遠赴他鄉,由於古代沒有照片的緣故,往來人員在身份驗證的時候,便會有許多麻煩。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歷朝歷代都想出了許多方案。

在古代,身份是如何被證明的?對這一點的嚴格程度不亞於現代

在唐朝時期,凡是五品以上的官員都要隨身佩帶一個魚袋,袋中裝有魚符,以作為身份的證明。根據唐書記載,唐朝在建立之初,車馬服飾都承襲隋朝舊制,直到唐高祖武德四年,才下令改制。同時,為了區分貴賤,唐高祖還下令讓親王和高等官員隨身攜帶魚符,作為對皇上詔令的響應。

然而,每個官員的魚符都不盡相同,並且,分為了左右兩個,左符放在宮中,右符攜帶在身上。在宮中,若有需要,就取出另一塊魚符相匹配,能夠相合便是正身。作為中國最早的身份證,魚符的使用並不普及,除了高階官員和親王皇帝以外,平民沒資格佩戴擁有。

而皇帝,為了突出自己的崇高地位,所使用的魚符,也不同於其他人,乃是以玉製的符契。即使是親王和高階官員之間,所使用的魚符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說,親王攜帶的魚符由金製成,而官員的魚符則是銅製。為了便於區分,魚符上常常會刻有攜帶者的姓名和官職,魚符裝在魚袋裡。

按照唐制,三品以上的官員佩戴金魚袋,三品以下、五品以上的官員則佩戴銀魚袋。如果有人同時擁有兩個官職,則要攜帶兩個魚袋、兩個魚符。咸亨三年,唐高宗重新整合了官員的魚袋,將舊魚袋統一收回,分發新的魚袋。

給三品以上官員的魚袋還帶有飾金,並且,規定:每次出入宮禁都必須用魚符驗明正身,以防止有人偷入皇宮、欺謀官職。

在古代,身份是如何被證明的?對這一點的嚴格程度不亞於現代

天授二年,武則天親政,下令將魚袋改為龜袋,魚符亦改為龜符,也稱配龜。

其實,龜的使用並非首創,早在漢朝時候,五品以上官員的印綬上,就有以黃金鑄作的龜紐。龜袋在早期投入使用的時候並無區分,到了九年之後,才分出金、銀、銅不同裝飾之別。

依據唐書記載,五品官員用銅飾配龜,四品官員用銀飾配龜,三品官員則用金飾配龜。到了唐中宗時期,龜符、龜袋被罷用,朝廷重新使用魚符、魚袋,而龜符、龜袋的使用,則只限於武則天執政時期。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身份象徵的改變,也是統治者改朝換代的一種行為標誌。

唐代的魚符、龜符,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程度驗證身份的作用,但是,其侷限性也十分明顯:

一是、只用於高等官員和親王皇帝,適用者的範圍太小;

二是、魚符、龜符只在進出皇宮的時候使用,其它地方如宮外要地、軍營等地方,都需要另外一套制度,因此,其適用地方極其有限;

三是、魚符、龜符和攜帶者本身建立的聯絡幾乎等同於無,一旦魚符、龜符落入其他人手中,不熟悉對方的人,便很難發現。

在古代,身份是如何被證明的?對這一點的嚴格程度不亞於現代

到了宋朝,魚符的使用漸漸被廢棄,朝廷改用象牙製成的牙牌,歐陽修在他的詩《早朝感事》中,便有這樣的記載:

疏星牢落曉光微,殘月蒼龍闕角西。

玉勒爭間隨仗入,牙牌當殿報班齊。

羽儀雖接鴛兼鷺,野性終存鹿與麛。

笑殺汝陰常處士,十年騎馬聽朝雞。

“玉勒爭門隨仗入,牙牌當殿報班齊。”這種牙牌的使用,一直延續到了明朝,明朝將牙牌改名為腰牌,完全取代了魚符的地位。

腰牌的形狀材質各有不同,不僅有方有圓,其材質又分為象牙、金、銀、銅、木等許多,不同的腰牌象徵著佩戴者不同的地位,一般按照官職等級劃分。而且,明朝政府還作出規定:凡是將腰牌相互借用的,不管是借出還是借入,統統處以罪名。這一點,和今天的偽造身份犯法是一個道理。

清朝的身份證發展的較為完備,在明朝腰牌的基礎上,將資訊補充的已經非常詳細了。腰牌不僅記錄了持有者的年齡姓名、官職單位,連腰牌的適用領域,都備註的十分清楚。而且,更高明的是,清朝的腰牌還會記錄持有者的面部特徵,以防止有人盜用冒用。

在古代,身份是如何被證明的?對這一點的嚴格程度不亞於現代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清朝皇帝的後宮妃子,也有屬於自己的身份證。

其外觀與腰牌極為相似,但是,在牌子的頂端,卻帶有一點綠色,因此,得名“綠頭牌”。後宮的秩序極為森嚴,綠頭牌的作用也更加明顯。如果,妃子沒有綠頭牌證明身份,則不管她再怎麼漂亮,都無法得到皇帝的寵幸,而且,還有可能給自己帶來很大的麻煩。

提到綠頭牌,便不得不提皇帝的一項專屬娛樂專案——翻牌子。每次,皇帝晚膳過後,太監便會將嬪妃的綠頭牌,放在一個銀盤子裡,由皇帝進行挑選。翻過自己看中的嬪妃的牌子,太監得知皇帝的意思後,便會在晚上將妃子洗乾淨後扛到皇帝的床上,待皇帝寵幸完了之後再將其扛回去。

除了這種等級制度十分明顯的身份證外,古代還有一種職業身份證和臨時身份證。

這兩者,在民間的使用較多,其款式也很繁雜,不同職業所使用的職業身份證,也都有所不同。例如:和尚使用的身份證稱為“度牒”或者“戒牒”,憑藉這個身份證可以到處化緣、籌款;即使是妓女也有屬於自己的職業身份證,帶上這種身份證,便意味著得到了官府的認可,可以合法地進行性交易活動。

在古代,身份是如何被證明的?對這一點的嚴格程度不亞於現代

這種職業身份證與今天的工作證,多有相似之處。但是,不同於職業身份證,臨時身份證具有很強的時效性,通常被稱為“門券”或“路引”,其作用更像是今天的介紹信了。

參考資料:

【《新唐書·車服志》、《唐會要·卷三一·魚袋》、《宋會要輯稿·職官十三》、《嘯亭雜錄·綠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