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朱棣的兒子也想奪侄子的皇位,結果被烤成了肉乾……

作者:由 漢周讀書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3-01-10

婚姻死宮是什麼意思

朱棣的兒子也想奪侄子的皇位,結果被烤成了肉乾……

01

洪熙元年(1425年),繼位不到十個月的明仁宗朱高熾駕崩。

怎麼死的,歷史上說法很多。

明仁宗實錄、明史等正史,記載他是正常病死的,但沒說什麼病。

至於其他非官方史料就五花八門了。

1、

說他是誤喝了爭風吃醋的嬪妃們下的毒酒

呂毖《明朝小史》載:

帝在位,郭妃以中宮誕辰,邀過其官上壽,帝亦往。妃進卮於後,後不即飲,帝曰:爾又為疑乎?遽取飲之,妃失色,然無及矣。俄而帝崩,妃自經死,時適雷。

2、

說他終日縱情聲色,以致重病身亡

《李朝實錄》載:洪熙沉於酒色,聽政之時,百官莫知朝暮。

3、

說,時任太子朱瞻基(後來的明宣宗),和宮裡的太監密謀,殺死了自己父親!

這番陰謀論是怎麼來的呢?

託漢王朱高煦的“福”……

02

朱高煦,是朱棣次子,也是朱高熾的同母弟。

朱棣不喜歡體質偏弱,不諳武功的長子朱高熾。

偏愛的是另外兩個好武的兒子。

特別是長相英俊的次子朱高煦,刀槍劍戟樣樣精通,凌厲狠辣的作風更是得朱棣真傳。

朱棣幾次危難,都被朱高煦及時相救。

朱棣還曾意味深長地說過:“世子常常生病”,暗示朱高煦有取代長兄朱高熾的機會……

所以,朱高熾登基之時,朱高煦已經被折斷羽翼,安置在山東樂安州的王府裡無所事事。

朱高熾不是建文帝;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也不會笨到跟齊泰、黃子澄一個檔次。

朱高煦:哎,我這輩子都不可能有機會再贏了。

朱棣的兒子也想奪侄子的皇位,結果被烤成了肉乾……

03

可現在朱高熾死了!

真是天助我也!

可自己手裡現在只有幾百號王府安保人員。

朱高煦陷入了沉思:

去攻北京城是痴心妄想。

但刺殺還是可以的。

因為朱高煦的封地樂安,正處於南北運河要津之地。

朱瞻基在南京,只要他回北京,一定會從朱高煦的地頭兒上過。

半路廢了朱瞻基,到時候朱高煦再以皇叔之尊進入京城主持大局……

豈不美哉?

朱高煦興奮的一拍大腿,說幹就幹!

當即派人在朱瞻基的必經之路上設下伏兵,等著手底下人提著朱瞻基的人頭前來報喜。

可坐等右等,就是不見朱瞻基的人影。

正當朱高煦滿腹狐疑之間,忽聽得北京城裡內線傳來一個炸雷般的訊息:朱瞻基已入主大內,正式登基!

朱高煦想破腦袋都想不明白,大侄子是怎麼飛到北京去的?

04

明代沒有iPhone,也沒有email。

就有人推測——

朱瞻基其實早就知道他老爹會駕崩。

所以才會算好日子提前上路,才讓朱高煦“防不勝防”!

什麼人會提前知道朱高熾會死?

當然是兇手。

老王:

以上猜測,其理論閉環就是單純的刑事學邏輯:誰受益最多,誰就是兇手。

沒有史料佐證。

目前史料上沒有發現朱高熾父子有什麼仇怨。

而且朱瞻基也可以完全不走運河航線經過山東境內。

只提一點:

當時的南京是最大的寶船基地,守備太監是鄭和。

(早在元朝時,中國的海運技術就已經極為成熟。)

05

一計不成,朱高煦又生一計。

他派出親信枚青等人到北京城,在各位公侯府上四處串聯,封官許願。

當年靖難之役,朱高煦和武將勳臣團體在戰場上都是過命的交情,感情還算不錯。

比如淇國公丘福,曾經明確向朱棣表示願意擁護朱高煦當太子。

這關係怎麼看都比大侄子來的硬。

朱高煦自信,只要說動了朝廷裡為首的幾個人,朱瞻基這個小兔崽子的戲早晚唱不下去。

枚青按照指示,踏進了當朝第一勳臣英國公張輔的家。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張府下人立刻把枚青綁了,打包送給了朱瞻基。

朱高煦忘了,他的那份“純真”感情是20年前的。

20年前,朱高熾是“燕世子”,和朱高煦沒差多少。

張輔當然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現在,朱瞻基是皇帝,張輔是當朝武將之首。

當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傻子都知道怎麼選。

《明宣宗實錄》載:

高煦遣親信人枚青等入京,約舊功臣為內應。青至太師英國公張輔所,輔暮夜縶之以聞。上親問之,悉得其實。而山東都司、布政司、按察司及所屬府州縣,及真定等衛奏皆至。御史李浚亦自樂安間道詣京,白其事。

朱棣的兒子也想奪侄子的皇位,結果被烤成了肉乾……

06

從枚青嘴裡,朱瞻基得知了朱高煦謀反的全盤計劃。

但朱瞻基並沒有行動。

因為朱瞻基的目標並不是只有一個朱高煦。

雖然大明的削藩政策,到朱瞻基這兒,已經持續四朝,即建文、永樂、洪熙、宣德。

但地方上的王爺們還是有1-3個護衛的兵力可以聽用。

(1個護衛最少3000人,北方藩王最多的時候護衛軍達到1。9萬名)

朱棣一系的皇帝們,本身是藩王上臺,自然怕別人有樣學樣。

所以,朱高煦就是那隻雞。

利用朱高煦事件,繼續裁撤各地王府護衛。

朱瞻基在朝會時,特意向大臣們吹了吹風:

太宗顧謂仁宗及上曰:“樂安距北京數百里,但聞有異謀,可朝發而夕禽也。”

這話什麼意思呢?

1、借朱棣之口,公開宣佈了朱高煦的謀逆心思。

2、雖然現在還沒派兵剿滅朱高煦,但朱高煦不過是我嘴邊上的肉,我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

3、警告朝臣:朱高煦這次派進京打關係的,肯定不止枚青一個,鬼知道還有誰跟他私下串聯過。

07

為了繼續麻痺朱高煦,朱瞻基寫了封親筆信,讓太監侯泰送到樂安。

信中說:

“據二叔您手底下人枚青的報告,說二叔您有反叛的舉動。

但我是不相信的。

現在我父皇的至親就只剩兩位叔叔,我能依賴的也只有兩位叔叔了。

這肯定是小人的離間計。

之前皇祖去世的時候,就有小人造謠生事,然而全仗我父皇和叔叔您同心同德,彼此不疑,小人的奸計才未能得逞。

現在這些傢伙又想離間我們叔侄二人,真是可惡!”

朱瞻基也明知道朱高煦一定會把這封信撕得粉碎,扔到爪哇國去。

卻還要送過去。

說到底,爭取人心而已。

重要的不是信的內容,而是向天下昭示自己寬容、忍讓。

朝廷已經三番四次給過機會了,但我二叔還是反了。

哎,好痛心。

08

這邊侯泰剛走,朱高煦的傳信使也到了北京。

二叔也給大侄子來了一封信。

朱高煦的信裡說:

朝中有幾大奸臣,為首的就是五朝元老戶部尚書夏原吉。

為了朱家天下,大侄子應該把這些人全都殺掉。

不然叔叔我就要起兵清君側了!

光看這內容,明眼人都知道,這場叔侄爭位大戲,誰會唱到最後了。

朱高煦的辦法,就是二次搬運了朱棣當年的做法。

但,現在的朱瞻基,可不是當年的朱允炆……

09

拿著朱高煦的信,朱瞻基召開了小範圍的平叛核心會。

會上,夏原吉首先脫帽請罪。

朱瞻基當然明白,朱高煦指斥夏原吉,不過是奪位藉口。

示意夏原吉不必如此。

張輔為了自明心跡(畢竟朱高煦派人跟他聯絡了,這個內奸嫌疑不太好洗),便主動請戰:“皇上只需給我兩萬人馬,我保證為您踏平樂安,活捉朱高煦。”

這時,大學士楊榮突然閃出,高聲道:“請陛下御駕親征!”

朱瞻基有點看不懂了:張輔拿下朱高煦綽綽有餘,自己實在沒必要再跑一趟。

見朱瞻基尚未悟透,楊榮補了一刀:“陛下難道忘了李景隆的教訓了嗎?”

聽聞此言,朱瞻基心頭大震。

這些勳臣世家的人,最會看人下菜!

朱允炆為什麼會失敗?

50%的責任該算在“靖難第一功臣”李景隆身上。

這位李大將軍在北平、白溝河、山東打了一路的“放水仗”,浪掉了大把機會。

如果張輔也學李景隆待價而沽,到了山東以後和朱高煦眉來眼去,誰又能製得住他?

得,山東平叛,還得自己去!

10

朱高煦任命的偽兵部尚書朱恆建議,朱高煦應該趁朝廷大軍尚未動作之時,親自率領精兵,晝夜兼程攻取南京。

這樣,即使不能問鼎天下,最起碼可以做到劃江而治。

但,漢王府護衛軍的家眷都在樂安,大家都不願意跑太遠,所以進攻南京的計劃胎死腹中。

一群人七嘴八舌,商量了幾天,還沒商量出個所以然來。

一切都晚了。

朱瞻基不會再給他們機會了。

僅僅一晝夜,即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二十日,朝廷十幾萬平叛大軍就把樂安城圍了個水洩不通。

圍城之後,朱瞻基沒有下令立即攻打,而是把攻心戰玩到了極致,往城裡射招降書。

朱高煦聽說朱瞻基親自來了,臉色大變。

他很清楚自己的實力,在絕對兵力優勢面前,實在不值一提。

事已至此,朱高煦能怎麼辦呢?

只剩下投降一條路了。

激怒朱瞻基,真的會死;主動投降,說不定會逃得一命。

朱高煦秘密出城的時候,碰上了親信、偽“太師”王斌等人。

王斌看出朱高煦有棄城投降的意思,攔住他,勸道:“寧可一戰而死,也不能投降啊,不然會成為天下的笑柄。”

朱高煦不能當面跟王斌撕破臉皮,就哄他,說自己只是去城樓上檢查防務工作。

和王斌分別後,朱高煦立馬回府化妝成難民,從小道逃出樂安城,前往朱瞻基大營請降……

11

正如朱高煦所期待的,朱瞻基沒把他明正典刑。

不過,出乎他意料的是,朱瞻基把他帶回了北京,廢為庶人,圈禁在西華門內的私人訂製牢房“逍遙城”裡。

一過就是四年。

宣德四年(1429年)四月的一天,朱瞻基閒來無事,來看朱高煦。

朱高熙眼睛一轉,趁朱瞻基不注意,伸出腳,絆了朱瞻基一個踉蹌。

朱瞻基跌倒在地,勃然大怒,命人找來一口300多斤的大銅缸,把朱高煦扣在裡面,再在四周點上火。

不一會兒,朱高煦就成了肉乾。

至此,明代規模最大的一起藩王造反未遂事件也落下帷幕。

(後世寧王朱宸濠造反,論起兵規模不如這一次。)

PS:

後人論及此事的時候,都認為朱高煦幼稚、作死。

其實,他之所以這麼幹,有一種解釋——

從王爺被一竿子擼成平民,心理落差大;

長期的囚徒生活,讓朱高煦生不如死。

他已經不想活了。

但怎麼死,是有講究的。

真對朱瞻基造成實際傷害,他全家都得死。

下絆子這個行為,既能讓朱瞻基當眾出醜,又不至於會連累家裡人。

那自殺不是更好嗎?

生活有兩種悲劇:

一是慾望得到了滿足;

一是慾望得不到滿足。

回顧自己的一生,以朱高熙的心態,怕是這口惡氣一定要出的,作為自己一生的總結。

事實的結果,也正如朱高煦意料的一樣……

不過,他還是想的太簡單,或者低估了朱瞻基。

斬草除根,道理不要太簡單。

朱高煦死後,他的幾個兒子相繼死去……

兩種記載:

1、諸子皆流放。

2、諸子相繼皆死。

應該死在了流放路上……

這種事,一點不稀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