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還在討論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早有定論啦!

作者:由 思辨小王子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3-01-13

為什麼提出性善論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這個問題在中國討論了上千年。先秦時期,孟子就提出了性善論,而同為儒家的荀子則提出了性惡論。性善論和性惡論,誰對誰錯,後人為此爭論不休。孟子和荀子本同是儒家學者,後來孟子被尊稱為“亞聖”,荀子還因其性惡論的思想被逐出孔廟,此舉不謂之不慘。

人性到底是本善還是本惡?先從荀子的性惡論的論點出發,荀子認為,“今人之性,飢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所以結論是人性生而有好利,生而有疾惡焉。從現實中看,人性本惡很符合現實的狀況。那從孟子的性善論來看呢?

還在討論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早有定論啦!

孟子認為人有“四端”,即為: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所以人才有“仁義禮智”這四德。孟子還認為人的性善是出於人的本性,並稱之為“良知”。從現在這個社會看,並非所有人都有良知,也並非所有人都有“四端”,所以性善論的論點並不成立。

因此人性本惡就是完全對的?其實也不對!如果人性都是惡的,那社會秩序根本建立不起來。因為人人都好利而疾惡,這個世界只能剩下戰亂和紛爭,這樣的社會是根本看不到和平的曙光。有人就說,我們有嚴明的法律去約束人的行為。如果人性都是惡的話,法律根本做不到公正的。制定法律的那個人一定會利於他本人和他的家族。而執行法律的那個人也一定會利於他自己和他的親朋好友,這樣根本做不到法律的嚴明,而且這樣的法律也不叫法律,應該叫做暴政。

還在討論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早有定論啦!

那人性到底是惡還是善呢?在下認為,人應該有兩個本性,一個是有惡,另一個是向善。善本身不是人的本性,但向善卻是人的本性,善更多是人後天學習得到的。而且正是因為有向善的本性,人才有可能被教化。如果人只有惡這一個本性,那教化對於人來說是沒有用的,因為他沒有善的觀念,他只能得出惡的果子。

說到這裡,你覺得孟子是個認同人性本善這種理論的人嗎?孟子在他當時的社會里,素以“善辯”著稱,孟子的善辯還非常善於邏輯推理。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說,這個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而孟子說,春秋無義戰。孟子所處的時代是在戰國,當時諸侯征戰不休,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社會風氣的敗壞程度應該比之春秋之時有過之而無不及也。在這種時代,孟子得出的結論怎麼可能是人性是本善,每個人都是有良知的?孟子是個邏輯性比較強的人,他本人又擅長辯論,他清楚地認識春秋時代是沒有正義的戰爭,最後怎麼會下這種矛盾的結論?排除一切不合理的結論,最後只有一種真相,那就是孟子提出的其實是向善論,而非性善論。

還在討論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早有定論啦!

讓我們來重新看看孟子的論點。在《孟子·告子上》書上,孟子提出 “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總的意思是說,形勢可以迫使一個人的本性改變。那就是說人的本性不是固定的,而是會隨著形勢變化而變化。但是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人總體來說還是趨向善的。因此,孟子所下的結論應該不是性善論,而是向善論。我個人覺得,荀子是在認同孟子的向善論的基礎上提出對人的教化。強行把荀子和孟子分開並對立起來,更像是後人所為。

還在討論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早有定論啦!

其實為什麼人性有有惡和向善,這兩個本性呢?他們兩者內在動力是什麼?留心生活你會發現,無論人性有惡,還是人性向善,它們最終都來源一個東西,那就是慾望。慾望是世界上所有動物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一種本能。為什麼有惡,因為行惡有利於自己,或者讓自己得到什麼;為什麼向善,因為行善能夠得到表揚,或者能夠使自己獲得一些什麼。無論行惡還是行善,其實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

還在討論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早有定論啦!

慾望本身是沒有對錯的,慾望只是給人提供一些想法和動力。有人說,慾望會使我們犯錯誤,我們應該怎麼應對?其實我們防止慾望讓我們犯錯誤,我們要做的應該是抑制慾望的表達,而不是阻止慾望的想法。當然,我們也要聽取荀子的倡議,就是接受禮法的教化,來“化性起偽”使人格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