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古地圖上神秘“消失”的回鶻山之謎

作者:由 度看溫州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3-01-14

表注和圖注是什麼

古地圖上神秘“消失”的回鶻山之謎

古地圖上神秘“消失”的回鶻山之謎

說起溫州市區有什麼山,“老溫州”可能會不假思索地報出松台山、郭公山、海壇山、華蓋山、楊府山等。但你知道溫州曾經有座回鶻山嗎?日前,市民陳斌偶然在一份繪製於清中期的溫州古地圖上發現了這座叫“回鶻”的小山,時過境遷,如今的溫州城,這座山已不見蹤影。

這座“神秘”之山原來位於哪裡?名字由何而來?又為什麼消失?帶著一肚子的疑惑,陳斌想求助媒體和專業學者的力量,一起挖掘背後的故事。

一個大膽猜想

  引發朋友圈熱議

陳斌是一家保險公司主管。作為溫州航拍第一人的他,其實也是業餘考古、文史研究的重度愛好者。2007年一次偶然在老城區一拆遷工地“尋寶”的經歷,讓他對考古和文史的興趣一發不可收拾。在多年的“挖土”中,他見過“灰坑”,發現過“貝丘遺址”,還在土層下撿了好幾筐瓷片,慢慢自學成了一名業餘“考古專家”。

近日,在瀏覽一微信公眾號時,陳斌發現一套圖注繪於1661至1686年之間、來自法國國家圖書館藏、作者不詳的《浙江全圖》,內容為清代浙江省各州縣地圖,共含青綠山水地圖88幅。細細查閱溫州府地圖,他發現溫州城池西邊、甌江沿岸有座沒聽過的山——回鶻山,緊鄰太平山。因為玩航拍而對溫州地理風貌瞭然於心的陳斌,一下子就被這個名叫“回鶻”的山吸引了視線。“眾所周知,回鶻是中國西域的少數民族部落。”陳斌好奇為何古溫州會有這樣一座帶有鮮明少數民族特色名字的山。

他猜想,回鶻山的名字可能與西域少數民族或是中東波斯商人來溫州定居有關聯。“如果能證明山名與此有關,是不是能從側面印證溫州歷史上貿易的活躍和文化交流的廣泛,為溫州千年商港挖出一些其它的故事。”陳斌在朋友圈詳細分享了自己的發現和猜測的理由,引發了朋友圈熱議:“回鶻山應是山形如鶻而得名”“元代溫州都是回族人來做官,如今溫州的沙氏,就有回族名人沙可學”……有同是文史愛好者反駁他的猜想,也有人肯定,還有很多感興趣的朋友鼓勵陳斌繼續深挖。陳斌則表示希望聽聽專業人士的解析。

一篇清代日記

  細述回鶻山盛景

網路上關於回鶻山的相關資訊寥寥無幾。溫州文史專家沈洪保先生,在2018年曾發表過一篇《林駿日記》的讀書筆記——《曾經有座回鶻山》。《林駿日記》從光緒二十三年正月初一(1897年2月2日)寫到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七日(1908年10月31日),其內容非常豐富。中華書局出版的《林駿日記》,就是由溫州圖書館策劃編輯,沈洪保整理的。

談及回鶻山,沈洪保表示自己也是在整理《林駿日記》時第一次認識,“之前完全沒聽說過,我當時也翻查過其他文史資料,大多是隻言片語。《林駿日記》中一則,詳細記述了林駿與友人一起遊覽回鶻山的情景,是相對寫得比較細的。”

回鶻山上的風光是怎樣的呢?“上回鶻山,登揖峰亭,亭址廣拓一二丈,奇石四圍,峭青嵌碧,繞階細草,一帶芊綿,中多名人楹帖。”“楹敞三間,高約數仞,明窗四面,孤嶼雙塔之影,彷佛在虛簷間。”這則遊覽日記,可喚起後人對回鶻山許多美麗的想象空間。

那回鶻山具體在哪裡?光緒《永嘉縣誌》卷之二輿地志二:“回鶻山,在城西一里,甌江逕其下,上有回鶻亭,即揖峰亭。明郡守龔秉德建。”從描述中可知,回鶻山在城西一里,甌江流過山下。大約在郭公山過去不遠的甌江邊上。沈洪保也曾和幾位文史專家討論過,根據民國著名詩人陳閎慧所著的《永嘉名勝一覽》的描述,“回鶻山,在城西廣化廂廣濟廟後。”有人推測是在西郭老街同仁堂藥店北邊的甌江邊上。

據沈洪保查證,1978年出版的《溫州市鹿城區地名志》卷六地理實體“山”中已沒有收錄“回鶻山”了。但從上面提及的著作,可以看出很久之前,回鶻山就已經是鹿城的名勝之處了。而《永嘉名勝一覽》著書時間與其中描寫的“舊為西郊勝地,今漸圮廢”,可以證明回鶻山的消失大約是這幾十年中的事。沈洪保笑言,不知何年何月,回鶻山被哪位“愚公”給移平了。

 一堆待解疑惑

  多種可能需考證

沈洪保曾查閱了不少文史資料,均沒找到回鶻山名字的由來。他說:“文史不能光憑想象力,要以史料為依據。我個人想法是兩者並沒有關係。”沈洪保解釋,中國古代給山取名很多都是看山像什麼,如馬鞍山,華蓋山。鶻,也是一種鳥,是鷹屬,極有可能是這座山像老鷹回頭的樣子,被取的雅名。

不過對於陳斌的猜想,沈洪保也未完全否定。“摩尼教,為波斯人所創,在武則天延載元年正式傳入中國,之後在中國東南沿海廣泛傳播,古時溫州就有摩尼教,從研究溫州的摩尼教入手,可能是一個驗證他猜想的不錯選擇。”沈洪保說。

為進一步解開疑惑,掀開回鶻山“神秘”的面紗,沈洪保還提出了其他考證思路。回鶻山大約在“西郭”,一是可以在廣化街道一帶尋訪90歲以上的老人,可能會有老人聽過這座山的一些故事。

另外,古城溫州有九座山,如今九座山中有兩座永久消失了。1952年,黃土山的泥石大都被運去填塞百里坊河;1959年為建東嶼發電廠,仁王山被夷為平地,回鶻山會不會也如這兩座消失的山一樣,由於碼頭建設等原因消失,可以去城市建設檔案館等相關部門去查資料。

在初步觀察了地圖圖片後,溫州市考古所副所長黃培量有不同的看法。他個人分析推測,回鶻山可能並不是一個獨立山峰,是翠微山的一個山頭,歷史演變,回鶻這個名字消失了,並不是說一座山消失了。他解釋,“根據圖上的描繪,可以看出這是連續的山脈,回鶻山與太平山(翠微山古稱)相連。”

對於陳斌的大膽猜想,黃培量表示並不能排除這可能,但得名由來還需考證。溫州文史研究館館員洪振寧也持同樣的觀點。據他查閱相關資料,回鶻山最早出現於嘉靖《永嘉縣誌》,明代嘉靖三十年任溫州知府的龔秉德,在回鶻山建了回鶻亭,後稱揖峰亭。龔秉德在溫期間,修過東山書院,建了回鶻亭,他只留下了一些詩集,並沒有關於建回鶻亭的詳細記述。“回鶻人曾經來到溫州是有可能的,但關於此山,如今只有山名,沒有什麼傳說,史料無存,很難考證。”

所有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