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投資前的“風險評測”到底有啥用?

作者:由 華夏基金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3-01-16

測評符是做什麼的

近期很多小夥伴的心態也許都在隨著市場的波動而波動,或許正處於“心累”中。其實啊,

市場的變化不僅是一種常態,也是對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的一種檢測,

如果你持有的是適合自己的基金產品,那麼就算市場波動你也能以正常心態應對;反過來,如果你持有的產品不適合自己,那麼遇到市場大幅波動就會覺得“心慌”甚至難以承受。

所以

投資前的風險測評是至關重要的

,咱們今天就來詳細聊聊

投資前的“風險測評”到底有什麼用?我們平時都做對了嗎?

01

風險測評:找到投資中更適合自己的基金產品

買過基金的小夥伴應該有印象,無論你是從哪些渠道購買的,應該都做過一次小測試,題目包括“你的家庭收入”“可用於投資的資金比例”“投資中可承受的虧損比例”“希望達到的收益比例”等等,這就是“

風險測評

”。

風險測評的目的,是確定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從而讓大家知道自己適合投資哪些基金。

根據《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及《基金募集機構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實施指引(試行)》等相關規定,

基金產品依照其風險水平由低至高劃分為R1到R5五個等級,

分別是R1低風險品種,R2中低風險品種、R3中風險品種、R4中高風險品種,R5高風險品種。具體產品風險等級由基金管理人、銷售機構根據產品風險特徵和程度進行劃分,這個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了。同時

基金募集機構要按照風險承受能力,將普通投資者由低到高至少分為C1(含風險承受能力最低類別)、C2、C3、C4、C5五種型別。

一般來說,C1低風險承受能力投資者(含風險承受能力最低類別)他們不願意承擔風險,適合投資R1低風險產品;C2中低風險承受能力投資者他們風險承受能力比較低,但也不是完全不能承受風險,適合R2中低風險及以下產品;以此類推,

投資者本身的風險等級越高,可以投資的品種也越多,

對於C5高風險承受能力投資者來說,他們熱愛冒險,為了追求更高收益可以忍受長期的大額虧損,R1低風險到R5高風險的產品都可以投。但是目前市場上R5的產品較少,我們平時投資的基金普遍在R1到R4範圍中。不同的基金公司和平臺對投資者的風險屬性劃分可能有所不同,總體來看劃分標準是差不多的,

大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應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

投資前的“風險評測”到底有啥用?

02

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會變嗎?

瞭解了風險評測的意義,大家可以透過一個簡單的測試,瞭解自己屬於哪種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從而更準確地在投資中找到更適合自己的那雙“鞋”。那麼有的小夥伴可能要問了,“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會變嗎?”這個問題要分兩個角度來回答——

首先,

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在一段時期內應該是不變的。

假設小夏去年做的測試是C3(中風險承受能力)投資者,如果期間沒有發生大的變故,一般來說不會在今年突然變成C4(中高風險承受能力)投資者。

第二,

將時間放長一點來看,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可能隨著自身年齡、家庭資產、投資理財知識儲備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

比如說,小夏剛畢業時還是理財“小白”,透過測評發現自己屬於C1(低風險承受能力)投資者,只能投資貨幣基金。但隨著小夏對理財知識的不斷學習,同時收入和閱歷也在增長,可能在三五年後再做測試時會變成C2(中低風險承受能力)投資者甚至是更高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又比如說,等小夏在40歲時透過測評發現自己屬於C4(中高風險承受能力)投資者,但隨著年齡增長,不再像年輕時一樣願意“冒險”,投資風險承受能力趨向於保守,當她50歲時再做測試,可能會發現自己變成了C3(中風險承受能力)投資者甚至是更低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順便說一句,咱們之前介紹過的“養老目標日期基金”就是根據投資者生命週期中風險承受能力的變化情況,來調整組合中不同資產的投資比例,從而與持有人的風險承受能力相適應。

03

如何制定適合自己的投資規劃?

瞭解了風險測評,咱們又該如何在不同市場環境中制定適合自己的投資規劃呢?

首先,投資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

不能跟風,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大家千萬不能忽視風險測評以及基金公司在測評後給出的配置建議,應該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相應投資。

第二,

與風險屬性相對應的並不侷限於某一隻產品,也可以對應一個投資組合。

相較於單獨產品的選擇,小夏更建議大家從資產配置的角度對組合的整體風險等級進行定義。比如說,C1(低風險承受能力)、C2(中低風險承受能力)投資者的投資組合中應該以固收類基金為主,但也可以配置小部分偏債混合型基金、二級債基這類“固收+”產品。這樣構建的組合整體風險較低、同時也能爭取更高收益,不會因為權益市場劇烈波動導致組合波動太大而“割肉”,符合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

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條,

我們應該以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為“錨”,而不是隨市場的變化而變化。

每當股市行情好、權益基金賺錢效應顯著時,總會有很多投資者不顧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情況,拿出大筆資金來投資高於自身風險等級的權益基金。當股市轉向下跌、權益基金淨值出現較大較大回撤時,這部分投資者可能就會因為受不了賬戶暫時性的大幅虧損而“割肉”,又因為達不到自己想要的理財結果而產生反感市場、反感投資的心理。其中癥結就在於,他們不是以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為“錨”來構建組合,而是跟隨市場變化而發生了偏移。

(全文參考:天天基金,2021。10。24;網易財經,2021。06。06)

最後,

“投基理財”的“基”,是基金的“基”,而不是投機的“機”

,大家穿上“風險測評”這雙“減震鞋”選擇了符合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基金之後,也要踐行長期投資理念,只有做好長期持有的“修煉”,才能有更大機率獲得自己滿意的收益。

投資前的“風險評測”到底有啥用?

溫馨提示

:本資料不作為任何法律檔案,資料中的所有資訊或所表達意見不構成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的最終操作建議,我公司不就資料中的內容對最終操作建議做出任何擔保。在任何情況下,本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資料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我國基金運作時間較短,不能反映股市發展的所有階段。市場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