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李廣無功是運數幾還是道德問題?——《繫辭》下篇第七章解讀㈡履

作者:由 韜滔談易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3-01-31

為什麼說中國內法外儒

“衛青不敗有天寵,李廣無功緣數幾。”

這兩句詩出自王維的

《老將行》,講述漢武帝期間抗擊匈奴時發生的不公平待遇。衛青屢戰屢勝,戰功顯赫,而李廣則無功而返,難得封候,在唐朝開始便成為老生常談的話題,很多人都將衛青的勝利歸因於天子對他的偏愛。

事情果真如此嗎?時過境遷,塵埃落定。對於這些爭論,我們應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探討歷史的真相。

後世文人對李廣的瞭解基本上是透過司馬遷的《史記·李將軍列傳》,而作者卻因替李陵投降匈奴之事辯護,觸怒了漢武帝而獲罪。依事論事,司馬遷已經深陷是非糾紛之中,在為李陵祖父李廣立傳時,難免會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每當想起此事,他的喜與怒、愛與憎便不知不覺就滲透到作品的字裡行間,後人在閱讀時很容易受到這種情緒的感染,因而往往會對事情的是非曲直推動正確的判斷。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作為兩千多年後的讀者,與李廣、衛青、司馬遷、漢武帝等人都毫無利害關係,只是作為一個旁觀者冷眼看待李廣一生的是非功過。我認為,李廣徵戰一生卻沒有令人滿意的建樹,最關鍵的原因還是他的道德修養問題。當然,我所說的道德是以《易經》所闡述的道德觀念作為依據。《易經》自成書以來便一直被奉為經典,李廣作為一個後來者違背了這些道德思想就不應該怨天尤人。

李廣都違背了哪些道德思想呢?《繫辭》下篇的七章在講述“周之盛德”時總共列出了九卦之多,可以用來相互對比、相互印證,現在先從履卦說起。

履,德之基也;履,和而至;履,以和行。

以上是對履卦所包含的道德思想的概括,但要詳細講清楚,還是要結合履卦的具體內容來理解。履卦在《易經》中排在第十卦,乾上兌下,天澤履,內容

包括卦名、題解、彖、象、爻辭。我在設卦觀象系列文章中說過,爻辭就相當於現代社會中各種報告的原始材料,彖就相當於對材料進行整理和分析,象就是結論,爻象是小結,卦象是總結,只要能夠將卦象搞清楚就已經相當不錯了,解讀卦象要對照卦的題目或彖辭。

解讀卦象一般看彖辭,只履卦的題解相對於彖辭更容易理解,所以先看對題目解釋。履卦的名稱為:“履虎尾,不咥人,亨。”意思是說踩到老虎的尾巴,老虎也不會咬人,當然是一件好事。亨就是亨通,也就是暢通無阻的意思,用在履卦就是人與獸之間相處得很好,雙方都相安無事。

至於爻辭,又可以稱之為繫辭。若對

《繫辭》有比較全面的理解,就知道它們

最初是附在工具上或者某些器皿上的圖案或符號,是後人收集起來經過分類後才歸檔於某一卦相應的各爻上。比如,與履卦相關的材料便歸於履卦,也不知道經歷多少年代,後人又將這些原始的圖案或符號翻譯成文字,成為履卦中的爻辭。在這六爻當中,只有兩爻的內容可以明顯看出與題解“履虎尾”的內容有關。其他四爻就不太好說了,其中的兩爻可能是五千年前收集到的,另外一爻可能是八千年前收集的,還有一爻可能當時還空著,是後人補充進去的。當然這僅僅是猜測,所有這些都需要進一步考證。

由於古今語言表達的巨大差異,現在對爻辭的解釋爭議很大,誰也無法說服誰。本文的目的是瞭解履卦的道德思想,主要探討能夠與

《繫辭》下篇第七章相互印證的內容,其他內容暫時放一邊。當然,如果誰有補充,歡迎提出來。

履卦的中心主題是“履虎尾,不咥人”,用現在的語言來表達就是踩住老虎的尾巴,老虎也不會咬人。這是什麼意思?為了深入理解,不妨對照卦象:“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辨上下,安民志。”

“上天下澤”的意思是天降恩澤,通常用來比喻國君對臣民的愛護,或者是上級對下級的關懷。“君子以辨上下”就是指國君要有高尚的道德風範,正確處理上下關係。當然,這裡的“上下”不侷限於君臣,也可以指各級官員的上下級關係。“安民志”就是穩定人心。

履卦以“履虎尾,不咥人”這種現象來作比喻,指出作為領導者應該做到心胸寬闊,寬以待人,充分體諒部下。如果稍有失誤就就嚴加責罰,就會嚴重打擊部屬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也許會有人問,踩住老虎的尾巴,老虎居然不咬人,是真還是假?這個問題還真的不好說,不過大家千萬不要去試探。如果一定要試一試,不妨踩住一隻貓的尾巴,看看效果如何。

其實,這個問題在六三爻也有說明,請看:“

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兇。武人為於大君。象曰:眇能視,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與行也;咥人之兇,位不當也;武人為於大君,志剛也。”

“眇”是偏盲的意思,“眇能視”大概就是瞎了一隻眼,或者是目不正而斜視。“眇能視”後面用問號斷句就是提問:瞎了一隻眼睛還能看清楚嗎?下半句的象曰是對此作出答覆:不足以有明也,也就是看不清的意思。

同樣,“跛能履”就是提出問題,腳跟有問題,連站立都成問題能否走路?下半句象曰的答案就是不能走路,或者走路不穩。

眇能視?跛能履?這種狀態用在正常人身上就是目中無人、橫行霸道,結果就是:“履虎尾,咥人,兇。”當然,這也是比喻的說法,意思地說:一個人目不正視,走路東搖西擺,如果不小心踩到老虎尾巴,老虎就會咬人,兇險之極。因此,這已經不是老虎咬人的問題了,而是因為沒有正確處理好上下級關係而招致殺身之禍,就好比一個魯莽的人對商紂王這樣的暴君大吼大叫,結果怎樣就可想而知。

“武人為於大君;志剛也”,大概就是這樣的意思。

總之,從卦象來看,透過踩到老虎尾巴而老虎不咬人來比喻作為領導者要做到心胸寬廣、包容一切,正確處理好上下級關係,大家和睦相處,這是最基本的道德思想,因此,《繫辭》下篇第七章便說:“履,德之基也。”有了這個基礎,其他內容就容易理解了。“和而至”、“以和行”都是和睦相處的意思。

六三爻則從反面加以說明,作為下級更要加強自身修養,尊重領導,否則就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

履卦的意義可以用歷史事例來說明,西漢劉向編撰的《說苑》記錄了一則春秋時期關於楚莊王的軼聞。在一次宴會中,楚莊王君臣喝得很歡暢,到了晚上還在繼續,忽然間一陣風將所有燈燭全部吹滅。過了一會,負責送酒的一位妃子來到楚莊王身邊告狀,說是有人趁燈熄之際扯她的衣裙,而她已經將那人的冠纓摘下,待燈亮後檢視誰的冠上無纓便能找到那人。

居然有人敢趁燈熄之際調戲楚王的妃子?這無疑是踩住了老虎的尾巴!

然而楚莊王卻安慰他的妃子:是我請他們喝酒才會導致有人酒後失態,怎能為了顯示女人的貞操而去羞辱別人呢?於是命令眾人一齊摘下冠纓以盡歡。

楚莊王不責罰酒後失態那人,就好比老虎被踩住尾巴也不咬人,這樣做是否有意義呢?

三年後晉國出兵攻打楚國,楚莊王率兵迎敵。在這次戰爭中,有一位將軍連貫續多次衝鋒在前、奮勇殺敵,扭轉了戰局,最終使楚軍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楚莊王非常感慨,也感到十分好奇,於是便問:“我的德行淺薄,並沒有特別優待你,你為何如此奮不顧死呢?”

那位將軍先謝過楚王,然後重提三年前那場晚宴,並說自己便是被楚王妃摘掉冠纓那個人。楚莊王寬厚地對待下屬,獲得下屬以死相報。上下同心同德,楚莊王也因此而成為一代霸主。

相比之下,李廣殺害霸陵尉之事就顯得十分不厚道,是他人生中無法抹掉的汙點。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廣曾帶一名隨從夜間外出,因飲酒誤了進城時間,被霸陵尉阻攔。李廣的隨從便說:“故李將軍。”而霸陵尉則訓斥道:“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

不就是在外露宿一個晚上嗎?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可是在匈奴入侵,國家正處於危難之際,需要李廣出征迎敵的時候,李廣首先想到的卻是如何公報私仇,藉機將霸陵尉調到軍中殺害。李廣此舉乃是濫殺無辜,也是欺君之罪,而且性質十分惡劣。

首先,霸陵尉隨軍出征,就是李廣的部下,而且還是他要求皇帝將霸陵尉調來自己軍中的。按理,大敵當前,不管以前有什麼恩怨都應該暫時拋開一邊,齊心協力迎敵才是。可是,大軍還未出發,李廣卻先殺部下,這讓三軍將士如何同心同德、共同對敵呢?況且,霸陵尉與李廣無冤無仇,當初不放李廣進城是執行公務,斥責也是指出他所犯的錯誤,有理有據。

其次,李廣做法嚴重壓制部屬能力的發揮,他多次出征,除了迷路還是迷路,為何衛青、霍去病出徵卻從不迷路?霸陵尉卻因為指出李廣所犯的錯誤卻慘遭殺害,以後還有誰敢指出他的錯誤呢?也許,當李廣走錯路時就曾經有人提醒,大概也被他殺掉了。

第三,為家族埋下禍根。李廣如果認為霸陵尉有錯,可以當而提出,為何要採取欺騙的手段呢?既然連皇帝都敢欺騙,還有誰不敢欺騙?這又如何取信於天下呢?

總之,李廣屢戰無功,結合履卦的道德思想來看,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不能正確處理上下關係。作為一個軍事統帥,如果無法做到同心同德就難以戰勝強敵。從殺霸陵尉這件事可以看出,李廣心胸狹窄。一個心胸狹窄的統帥怎能容納能力較強的將士呢?作為一代名將,李廣的能力是很強的,但是,在幾萬、幾十萬大軍對決的戰爭中,一個人的作戰能力再強,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雖然,司馬遷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極力稱讚李廣如何體恤部下、愛護士兵,問題的關鍵是他每次出征都是屢戰屢敗,甚至全軍覆沒,只有他孤身一人逃回來。一支毫無戰鬥力、不能保家衛國的軍隊有何用處?

如此看來,司馬遷對治軍原則並沒有深入的瞭解。作為將軍固然要體恤士兵、關愛部下,但原則更重要、軍紀更重要。與部下關係好,並不等於關係正確。所以說,作為統兵的將領,李廣沒有達到履卦“君子以辨上下”的要求。

李廣不僅不能正確處理與級的關係,更嚴重的是以下犯上,似乎是習以為常,《史記·李將軍列傳》詳細記錄了李廣最後一次出征時,因作戰任務和行軍路線分歧與大將軍發生爭執的情形。大軍作戰,需要將帥齊心協力、緊密配合。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李廣作為部將就應該聽從大將軍衛青的調遣,怎能見到有立功機會就去搶,見到危機就躲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