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邏輯究竟是什麼(四十八)?

作者:由 姚言雜談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3-02-04

邏輯型什麼意思

邏輯究竟是什麼(四十八)?

7

、結束語

對咱們中國人來說,邏輯就是個外來的“物種”、舶來品。因此,曾經有朋友與我討論,我們的傳統文化似乎缺乏邏輯。那麼,我們的傳統文化到底有沒有邏輯呢?我的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實際上,古代先賢們留下的寶貴財富,從道德經、四書五經、程朱理學到陽明的“心學”,乃至《出師表》、《師說》、《陋室銘》、《岳陽樓記》等一篇篇經典文章和各種詩詞歌賦,無一不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在國學經典中,真要說邏輯性較差的,反而是被國人奉為圭臬的《論語》。如果缺乏了邏輯性,先賢們的思想也就不可能成為經典而被代代流傳。

以《禮記·大學》為例,“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等等思想表述闡述了“知、定、靜、安、慮、得”和“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邏輯關係。其中,“物有本末”表示了主次關係,“事有終始”則表示了時間關係。不一而足,我們不難發現,傳統的國學經典都具有非常嚴密的邏輯。

說到這裡,筆者時常就會琢磨,“物有本末”與主次關係、“事有終始”與時間關係好像並不是一回事,似乎總有那麼點不對味?那麼,我們不妨仔細對比思考琢磨一下,這中間到底存在著什麼樣的巨大區別呢:

“物有本末”還只是站在了“物”的角度來看,描述了“物”在客觀上存在“本”和“末”的事實;“事有終始”也只是站在了“事”的角度來看,描述了“物”在客觀上存在“終”和“始”的事實。這種客觀描述蘊含了典型的二元邏輯,但只是邏輯關係的樸素表達,更沒有上升到矛盾論的抽象層面。因此,這種樸素表達只是邏輯的具體應用,但卻缺乏了進一步的抽象,並未抽象到“關係”層面,也就沒有顯性化地提出關係層面的邏輯概念。

聯想分析

:說到樸實二字,作者不由地想到了老子的樸實邏輯。道德經雖然沒有抽象形成二元邏輯,但從人世間的事物變化出發,給出二元對立的變化規律,進而抽象出“道”的概念。這種從客觀世界和現實社會出發,所形成的最基礎的抽象結論屬於樸素邏輯的範疇,樸素的往往也是本體的。相較而言,很多哲學家認為:熱衷於世事的孔子只是世間智者,並非真正的哲學家,其思想的落腳點在於謀人謀事。幾千年來,我們的先賢們創造了燦爛的傳統文化思想,可他們似乎只從世間實用的現象層面出發,教人如何為人處世,卻缺乏那麼一種思維方法,鮮有從更為抽象、更為深刻的層次進行總結、歸納並形成系統性的思想體系。

也許有人會認為,中西方的邏輯和文化本來就是兩套完全不同的體系,根本就沒有可比性。但筆者可不認同這樣的看法。諸君不妨對比、思考和分析一下:兩千多年前,我們老早就有了三綱五常,可就沒有產生倫理學;也有了國家和對應的管理體系,可就沒有產生《理想國》和管理學的知識體系;還有了讀心術、權謀伎倆,可就沒有產生心理學、人性論;即使在農耕經濟時代,也有了貨幣交易,可就沒有產生《國富論》等等。要知道,不論古今中外,人世間的真善美、人性乃至經濟規律在本質上並不因為時間、地域、人種的不同而存在根本性的差異啊。

儒家鼻祖孔子也教後人“見賢思齊”,可有的人為什麼就那麼地不自信,簡單地以文化體系差異為藉口,不正視幾千年來咱們在抽象思維層面存在的缺失和不足呢?這樣的對比也許會帶來傷害,但卻能帶來反思和希望:一個沒有反思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一個沒有反省的人生,是沒有出路的人生。

透過上述的對比分析,諸君又會得到什麼樣的認識呢?幾千年來,我們停留在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落腳於謀人謀事、為人處世的這種實用主義思維層面實在是太久太久了,進而,我們的思維也變得越來越功利。即使在民國時期,一些留學西方的大家對中西方文化也進行過對比反思,但更多地只侷限於科學和技術層面,並未從文化深處、思維高度進行深刻和系統的反省。

試想一下:咱們整個民族長時間、大面積地不注重系統性的抽象邏輯思維培養,因而也就缺乏了系統性、科學性的歷史積澱,進而也就錯過了很多的歷史發展機遇。20世紀以來,即使我們能快速地引進西方“術”層面的先進科技,但也只能引進“賽先生”的形,“賽先生”背後的神卻離我們還是很遙遠,我們尚未在“道”層面實現根本性的思想啟蒙。

時至今日,世人皆注重於能直接帶來收益的“術”層面的東西,更喜歡一些“乾貨”,卻不注重於抽象層面的系統性沉澱。要知道,在事物的系統性、科學性背後,一定有嚴密的邏輯性作為支撐;反過來,抽象的邏輯思維是事物背後系統性和科學性的基礎。而正是這種系統性、科學性的邏輯思維才會造就一流的教育,培養優秀的人才,持續不斷地產生理論的創新和技術的發明。否則,又何來一流的教育和優秀的人才?原創性的理論創新和技術發明更是無從談起!不久前的錢學森之問、今天的卡脖子問題,其背後的深刻原因不正是如此嗎?

很多人知道著名的李約瑟之問“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同樣地,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發出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我們幾千年來就沒有產生“邏輯學”、“修辭學”等抽象性的知識體系呢?要知道,連標點符號也是引進的“舶來品”!從上述分析,我們也許可以窺見李約瑟之問的一種合理的答案吧。

喜歡的話,就請點贊,並轉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