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勵志自強勤耕耘 脫貧致富路寬廣——興義市坪東街道鍋底河村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側記

作者:由 天眼新聞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3-02-06

興義傢俱市場在哪裡

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越往後難度越大。只有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才能讓脫貧可持續、致富有幹勁。

鍋底河村位於興義市坪東街道辦事處西南部,距辦事處4公里,國土面積15平方公里,下轄8個村民組868戶4216餘人,貧困戶127戶689人,群眾收入主要靠種養業和外出務工為主,屬省級三類貧困村。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坪東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始終把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挺在前面,創新抓手,強化舉措,堅持“扶志”和“扶智”相結合,“送政策”“謀產業”“授技能”相結合,實現了一般群眾向致富帶頭人轉變,貧困群眾“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他們依靠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勵志自強,艱苦創業,短短几年間,不僅脫了貧,還逐步實現了自己的致富夢想。他們就是鍋底河村的脫貧致富“明星”—胡榮國、胡榮志、李雲發、夏六麗。他們不僅是鍋底河村貧困群眾致富的縮影,更是脫貧攻堅、勵志自強的最佳“代言人”,他們用良好的精神面貌為其他貧困群眾樹立了榜樣。

胡榮國

----“小斧頭”劈出“新天地”

近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援及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的努力下,昔日的貧困村變成了脫貧攻堅的“樣板村”,曾經的“破落戶”變成了脫貧致富的“領頭雁”。

“以前,我家一年到頭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一大家子人住在破破爛爛的老房子裡。我從來沒想到有一天我們能夠脫貧致富。”胡榮國,一名普通的農村漢子,現在卻是年收入30餘萬元的“小老闆”。

是什麼改變了他們一家落後的面貌,使他堅定信念,創辦自己的傢俱店,併成為帶領群眾發家致富的“主心骨”呢?胡榮國說:“這要感謝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和駐村工作組,沒有他們的關心與支援,就沒有我的今天。他們常常會給我講一些富民惠民政策和脫貧致富的典型例子,慢慢地,我就覺得只要我能改變落後的思想觀念,走出增收致富第一步,我也能夠過上好日子。”

1992年,17歲的他沒有像同齡人哪樣繼續讀書或出門打工掙錢,而是到處“閒逛”,整天跑到周邊木工師傅家“偷師學藝”,由於頭腦靈活,慢慢的,他也開始做些簡單的傢俱,雖然做出來的傢俱不是那麼美觀,別人看來不算什麼,但對他來說,也算小有成就,為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他不斷刻苦鑽研學習相關業務知識,積極參加各類技術培訓班,隨著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在黨委政府惠民政策的鼓舞下,2017年,他創立了鍋底河村首家木藝閣實木傢俱體驗館,主要加工實木傢俱、仿古傢俱、木雕工藝品等。

萬事開頭難,體驗館成立之初,由於規模小、銷售渠道單一、資金短缺、技術不成熟等多方面原因,效益一直不好。

“我急得一連幾天都睡不好覺,差點就放棄了。後來,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及村委會了解到我們面臨的困難,積極向上級部門申請了小額貸款資金,為我們重新購置了生產裝置,擴建了廠房。街道的領導還積極協調有關部門為我們開展技能培訓,提升製作生產水平,積極搭建銷售平臺。經過多方努力,體驗館取得了不錯的發展效果,自己家的日子也一天天富裕起來,歸根結底,這一切都離不開黨的好政策,離不開政府對我們的幫扶和支援。”胡榮國激動地說。

創業是艱難的,但他沒有退縮,依然堅持不懈,排除困難,不但沒有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反而以可靠的信譽和過硬的質量以及良好的服務贏得了市場,事業蒸蒸日上。如今,年純收入達30餘萬元。一家富裕不是真的富裕,為了回饋社會,胡榮國透過提供就業崗位、結對幫扶等形式為本村15名家庭經濟困難的村民提供就業崗位,切實解決了這些家庭的實際困難。

胡榮志

----“鬼腦殼”變成“金疙瘩”

胡榮志,鍋底河村一名普通村民,由於家庭人口多,家境貧寒,出去打了1年多的工也沒有掙到多少錢,家裡老人和小孩要照顧,沒有辦法,只能留在家裡種地。幾畝農田是一家人唯一的依靠。然而田多地薄,只能餬口,勉強能吃一碗飽飯,餓不著也沒積蓄。但是老人看病要錢,小孩讀書需要錢,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他曾經感到過恢心,單憑几畝土地,也許再也沒有出頭之日,但是又一想,這片貧瘠的土地既然養活了父輩們,同樣也能養活我們,就是種田,也要幹出個樣來,他深信,無論任何時侯,任何事情,只要用心就有幹成的可能。胡志榮常思考,怎樣才能在貧瘠的土地上“種”出財富?一次偶然的時機,得知種植魔芋市場前景好,收入可觀。他敏銳地意識到時機來了,就立刻到書店購買了有關種植技術的書,邊學邊幹。2016年,胡志榮開始在自家的土地上試種魔芋,由於沒有經驗,試種不但沒有成功反而賠了老本。在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胡榮志透過反覆實踐摸索,終於找到適合鍋底河村土質的魔芋品種。為了學好種植技術,他重新開始學習知識,一邊學,一邊實踐,一邊總結,積累了豐富的魔芋種植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功夫不負有心人,2017年,胡志榮將自家5畝土地全部用來種植魔芋,還在烏沙鎮租地種植10餘畝,由於管護得當,當年收入就達25萬元,從此踏上了一條自力更生、勤勞致富之路。

“山裡人靠山吃山,只要勤快肯動腦筋,賺錢的路子多著哩!搞產業要敢投資,敢堅持,遇到挫折不放棄,就一定會成功!”,胡榮志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魔芋種植只需第一年投入種子資金,第二年把個頭大的魔芋賣了,個頭小的魔芋可以作為種子,繼續進行下一年的種植。”胡志榮談起魔芋產業頭頭是道,村民們脫貧致富的信心也足了。做給鄉鄰看,領著鄉親幹,為鼓勵和幫助周邊更多的村民致富,他將藉助鍋底河村產業結構調整之機,積極組織群眾流轉土地,加入黔西南州興清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透過魔芋及洋荷種植基地的示範作用,真正讓“土疙瘩”變成脫貧致富的“香餑餑”,帶動身邊更多的貧困群眾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

李雲發

----“清運工”變身“小老闆”

李雲發,鍋底河村大箐口村民小組長,一名樸實的農村漢子,卻有著一股吃苦耐勞、永不服輸的創業精神,當大多數農民都在耕種田地,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而他卻有些“不安分”了,靠著自己的一點積蓄到興義市承包住宅小區垃圾清運。透過多年不懈的努力,生活富裕了,錢袋子也鼓起來了。

他思想進步,刻苦學習文化知識和實用技術,在黨的致富政策的鼓舞下,他開始做起了建築工程,同時組建了自己的工程隊,從清運工變成了“小老闆”。目前,李雲髮帶著本組的村民30餘人,投身到了他在貞豐縣、冊亨縣、望謨縣承包的工程建設中。村民們富起來了,他的產業也大起來、強起來了。

聰明的人從不等待機會,而是主動尋找機會、把握機會、利用機會,用雙手和智慧創造人生價值。他在村民中樹起一面致富帶頭旗。如今他正帶領廣大村民,在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昂首前進。

夏六麗—“巧媳婦”撐起“半邊天”

夏六麗,鍋底河村毛慄坡組一般貧困戶。丈夫去世多年,由於家裡人多地少,再加上缺少能幹的勞動力,生活貧困。

2014年,精準扶貧工作的全面展開,給她帶來了奔向幸福生活的極大信心,頭腦靈活又有知識的她決定透過養豬改變窘迫的生活。多處借錢,在自家的院子裡蓋起了豬舍,養了1頭母豬,養殖育肥豬3頭,2017年養殖規模出欄達到10頭,養牛2頭。也許是命運的捉弄,養豬的這段時間恰逢豬市低迷、行情不好,再加上資金和技術的不足,不但沒掙到錢,還欠下了不少外債,

今後的路不知道該如何走下去?就在她一籌莫展,感嘆老天爺捉弄人的時候,駐村幹部、包保村領導來到了她家。和她談起了未來的打算,共商發展計劃,並介紹即將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的情況,聽到駐村幹部的仔細講解,感到這次就是自己扭轉困境的一次絕佳機遇。她下定決心振奮精神,堅定信心,爭取儘快過上幸福新生活。

在得知她資金困難後,駐村幹部、包保領導為她申請辦理了“特惠貸”5 萬元,擴大養殖規模和興建圈舍,給她依靠勞動致富增添了無限動力。有了精準扶貧這一好政策,透過上級部門和駐村幹部、包保幹部的真幫實扶, 養殖規模達到養豬15頭,養牛10頭,實現了全家人渴盼了多少年的致富夢。

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各級領導幫助,感謝駐村幹部和包保領導的真幫實扶,讓我家能夠迅速改變貧困面貌,過上幸福的生活。這是她的感慨,也是她說得最多的話。

在感受到黨和政府關懷的同時,“貧困戶”三個字也強烈地刺激了她的自尊心。“窮則思變,必須要變”,夏六麗鬥志昂揚。

窮而不畏、窮而不等、窮而不靠。坪東街道黨工委、辦事處敢於創新、多措並舉,以基層黨建創新為載體,以“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為抓手,利用思想扶貧“點火器”激發幹群改變貧困面貌的幹勁和決心,以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為重點,突出解決貧困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困難,保障好農村貧困群眾基本生活需要,不斷提高貧困群眾生活水平,加快改善生存條件,把路、水、電、房等制約貧困群眾發展的瓶頸問題作為脫貧攻堅的關鍵抓手,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群眾抱團發展,村黨組織從散到聚;集體經濟從無到有;群眾生活從窮到富;村容村貌從差到美;民風民俗由亂到治;群眾思想上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成為了當前脫貧攻堅窮則思變、同步小康的“新引擎”。

通訊員 刁明軍

編輯 宋潔

錢星星

編審 陳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