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道德經》與人生|生命是有限的,做到5 點,“死而不亡”

作者:由 丁小悟典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1-07-26

明感什麼意思

人生是有限的,很多人都是人生的過客,匆匆來到這個世界,又匆匆離去,在人世間沒有留下一點痕跡,而有的人雖死猶生,正如老子所說的

“死而不亡者壽”,身體雖然死亡而精神永存的人才是長壽的人。

“死而不亡者壽”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

33

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道德經》與人生|生命是有限的,做到5 點,“死而不亡”

老子這段話的意思:能夠了解他人的人是明智的,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夠戰勝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夠戰勝自己的人是真正的強者。知道滿足的人是富有的,堅持不懈奮鬥的人是有志氣的;言行不離道之規則能夠長久,軀體雖死而精神永存的人才是長壽的。

老子認為,一個要想

“死而不亡”,就要“不失其所”還要做到“自知”、“自勝”、“知足”、“強行”。

01 自知者明

老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在這裡,

“智”與“明”是有區別的,智是聰明、明智、聰慧,是小智慧;明是明白、高明,是大智慧。

老子強調,瞭解別人,只能稱其為擁有世間庸常的智慧,而瞭解自己,悟出生命的本來面目,才稱得上有大智慧。

《道德經》與人生|生命是有限的,做到5 點,“死而不亡”

在現實生活中,不論何時何地,我們總得與人打交道。如果不能知人,認不清眼前的人是一個好人,就會錯過一個朋友;如果認不出他是壞人,就要吃虧上當。

行走江湖,首要的是識人,能夠看清所要接觸的人真面目,知道哪個人可以信任與合作,哪個人是小人不可信。

知人、識人的關鍵不是看他的表現,而要能看清對方的心。俗話說,

“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人是善於偽裝的,把自己真實的思想、情感和好惡掩飾起來,與外在表現出來的喜怒哀樂不一定是內心的思想情感的流露,認識一個人並不容易。

《呂氏春秋

·觀表》:“人之心隱匿難見,淵深難測。”人心隱藏起來,很難看得清楚,就像深淵一樣,難以猜測。

《莊子

·列禦寇》引用孔子的話說:“凡人心險于山川、難於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現實中的人都是戴著面具,讓人不容易識別,比日月山川還難讓人看清他的本來面目。

《道德經》與人生|生命是有限的,做到5 點,“死而不亡”

正是由於識人難,因而有一雙識人的慧眼,能夠認清一個人,已經很不簡單了。

老子並不這樣認為,因為能瞭解別人,就懂得怎樣去對付他人更有效,這隻能算做小智慧。而充分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優勢與不足,揚長避短,這才是大智慧。故而說:

“自知者明。”

古希臘的智者也說過類似的名言:

“認識你自己。”

有人說,我還能不瞭解我自己,這不是笑話嗎?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長處,忽視自己不足的一面,自視甚高,總覺得懷才不遇,大材小用,不安於平凡的工作崗位。

人也容易戴著有色眼鏡看別人和看自己,往往是看自己一朵花,看別人豆腐渣。

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劉伯溫說得好:

“自瞽者樂言已之長,自聵者樂言人之短。樂言已之長者不知己,樂言人之短者不如人。不知已者無所見,不知人者無所聞。無見者謂之瞽,無聞者謂之聵。”

《道德經》與人生|生命是有限的,做到5 點,“死而不亡”

自己視而不見的人,喜歡說自己的優點;聽而不聞的人,喜歡說別人的不足。喜歡說自己長處的人,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喜歡說別人短處的人,不能正確看待別人。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人,就什麼也看不見;不能正確看待別人的人,就什麼也聽不到。什麼也看不見的人就是瞎子,什麼也聽不到的人就是聾子。

自知之明的人能夠清醒地認識自己,不會夜郎自大,也不會妄自菲薄,為人處世如莊子所說的那樣,

“舉世非之而不加沮,舉世譽之而不加勸”,既不會受到別人的非議就灰心喪氣,也不會聽到別人吹捧就忘乎所以。

做到自知之明,必須克服自我感覺良好的的壞習慣,要有自我反省的精神,

“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省”,以他人作為參照物,找出自己的不足努力趕上,發現問題加以修正。

02 自勝者強

老子說:

“勝人者力,自勝者強。”

老子認為,戰勝了別人,可能是武力、能力、智力比別人強,僅能算有力量,不算是一個強者,真正的強大是能戰勝自己。

老子以人我作對比,來說明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最難戰勝的人也是自己。識人可以做到,自知之明雖難也能做到,但要

“自勝”實在不容易。

戰勝自己是自己與自己作鬥爭,包括與自己的錯誤、私慾作鬥爭。很多人都會自我放縱,容易原諒自己的錯誤,犯同樣的錯誤;對私慾不知節制,出了大問題。戰勝這些,需要強大的內心。

《道德經》與人生|生命是有限的,做到5 點,“死而不亡”

孔子的學生子夏去拜見他的同學曾參,曾參看見他就說,前一段你很瘦,現在怎麼胖了?子夏說,戰勝了就胖了。曾參問他什麼緣故。

子夏說,在家裡讀書時,覺得人應該行仁義,可是到了外面見到富貴的人,覺得富貴很好,二者在心裡不斷鬥爭,誰也說不服誰,很焦慮,就瘦了。如今,仁義戰勝了富貴,內心安定,當然就胖了。

這個故事記載在《韓非子

·喻老》,韓非子感嘆說:“是以志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也。故曰:自勝謂之強。”立志比較難,難不在於能不能戰勝別人,而在於自己能不能戰勝自己。

自勝是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不斷超越自我,每向前前進一小步就是自我剋制的結果。只有做到對自己的真正把握,才能徹底排除自己的私心雜念。

《道德經》與人生|生命是有限的,做到5 點,“死而不亡”

一個人要戰勝自己,就要節慾、克己、自律,克服自身的弱點和不足,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萬物皆容,他自然是強大的。

03 自足者富

人心是不知滿足的,富有也就沒有限度。而老子卻說:

“知足者富。”知道滿足的人富有。

老子所說的

“富”,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有的人可能覺得擁有百萬千萬資產都不覺得富足,而有的人生活簡樸,甚至簡陋,並不覺得不足。

顏回

“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從飲食到居住,條件特別惡劣,一般人都覺得這太簡陋了,忍受不了,但顏回“不改其樂”,不以此為陋,過得照樣很愜意。

《道德經》與人生|生命是有限的,做到5 點,“死而不亡”

這裡的

“富”,不只是指物質財富的多麼豐富,而是精神上的富有。真正的“富”不是你擁有私家豪宅、寶馬香車、萬貫家產,而是精神上的富足。

另外,對於已經擁有的,要珍惜,懂得知足。懂得知足,就不會覺得自己物質的短缺,同時,內心也是滿足的。

以這樣的心態對待生活,即使自己的物質生活與別人還有一定的距離,並不會因此而煩惱。如果心理上不知足,擁有再多的財富,還是覺得不夠。

現代社會人們的焦慮,就是因為人們不知足,總與別人攀比,一看別人比自己好,就痛苦、焦躁。這背後其實就是人的慾望在作怪。

《道德經》與人生|生命是有限的,做到5 點,“死而不亡”

慾望很強的人慾壑難填,永遠不會知足,就像得了飢餓症,沒有吃飽的那一天。所以說,

“知足者富”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富”。

04 強行者有志

老子說:

“強行者有志。”

強,堅強,不是自恃武力高強而妄自逞強的意思,而是指堅持不懈;行,努力去做。這句話的意思是堅強不懈地去實踐的人是有志氣的,就是堅定不移地按照道去做,就屬於

“強行者”。

曾國潘說:

“古語云自勝之謂強,

曰強制

曰強恕

曰強為善

皆自勝之義也

如不慣早起而強之未明即起

不慣莊敬而強之坐屍立齋

不慣勞苦而強之與士卒同甘苦

強之勤勞不倦

是即強也

不慣有恆而強之貞恆

即毅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

戰勝自我

叫作

強,所說的

強就是

強行剋制,強行寬容,強行做好事,都是戰勝自己的意思。如果不習慣早起,就強迫自己在天不亮的時候就起

;不習慣莊重

恭敬

,就強迫自己端坐立正;不習慣辛勞艱苦,就強迫自己

士兵們一起同甘同苦,強迫自己始終勤勞

,這就是強。

不能做到持之以恆而強行要求持之以恆,這就是堅毅。

《道德經》與人生|生命是有限的,做到5 點,“死而不亡”

真正的有志,不是隻確立目標而沒有行動,而是以目標為導向,向著既定目標矢志不移地努力,絕不輕言放棄。只有這樣才能稱之為

“有志”。

05 不失其所者久

老子: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所,不是指處所,而是指人行動的依據,立身的根本。

做人要有所憑依,也就是做人要有一定的原則,依據正確的原則做人做事,始終不離開自己立身的根基,才能使外物沒有侵奪之機。

做人要有所堅守,只有自守,才能不失其所,才能自知知人,自勝勝人,自強強人。只有立足於根本,才會長久。

“死而不亡者壽”,亡,消亡,指精神有不消失;壽,是指長壽。一個人死了,但他沒有隨著肉體的死亡而消亡,他還活在人們的心中,被後人懷念千秋萬世,

就是長壽。

《道德經》與人生|生命是有限的,做到5 點,“死而不亡”

人生一世

,草木一秋。人的一生從生到死,只有短短的幾十個春秋,這種被動的局面不是我們能夠掌控得了的,不管願不願意,必須接受。一個人如何做才能流芳百代,不枉來世上一遭?

《左傳》提出的

“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對老子“死而不亡者壽”的一種詮釋。

人要不朽,就要活出生命的意義,就要有所作為,對社會有奉獻,立德、立功、立言,為自己贏得的人生價值。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配得上一個

“壽”字。

結束語

“死而不亡者壽”既是道德修養,更是人生境界。人的實際壽命是極其短暫的,正是如此,要活得有意義,活著對社會有奉獻,就會精神長存,“死而不亡”,這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長壽”之人。

一個能自知、自勝、自足、強行的人,才能立足社會,找到自己的位置,剋制自己,矢志力行,充分展現他的精神生命與思想生命,獲得自得自在的人生,從而實現其

“死而不亡者壽”的人生意義。

(圖片來自網路,侵權立刪)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

@丁小悟典,與你一起領悟傳統文化之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