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僅生產50架的國產戰機,空戰擊敗殲11B,為何空軍卻不喜歡

作者:由 丸曼凸曼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1-10-25

中部空軍好不好

原創2021-09-16 12:16·軍武次位面

【軍武次位面】作者:樂樂

九月初,結束在俄羅斯“航空飛鏢”-2021比賽的中國參戰隊伍,帶著諸多榮譽順利歸國。而此次出國的三款機型中,運-20戰略運輸機是從2020年就經常出境的常客,殲-16也早已功成名就,唯獨誕生最早的殲-10B,在國內反而有一種名不見經傳的感覺。如果不是2018年珠海航展上,殲-10B推力向量驗證機一戰成名,恐怕許多人對殲-10B的瞭解可能也就是一個代號。事實上,殲-10B的生產數量雖然不多,名氣也不是很大,但從設計理念上來說,其實是國內第一款自主研發的三代半多用途戰鬥機,倘若沒有殲-10B,恐怕後來殲-10C也很難達到如今的高度。

▲此次出國參賽的殲-10B

2004年,當時已經首飛六年的殲-10,在效能大體完善之後,開始小批次進入部隊試用。其設計單位成飛也開始著手對殲-10進行改進,而就在改進工作開始之前,一件在中國空軍發展史上有里程碑意義的演習開始了。2005年8月18日至25日,中國與俄羅斯聯手在中國境內舉行了第一次聯合軍事演習,代號“和平使命-2005”。在這場演習中,俄羅斯空軍的蘇-27SM、蘇-24M2等機型,使用的KAB-500、KH-29等精確制導武器表現非常出色,使得即使海灣戰爭已經過去14年之久,但仍然以常規炸彈和火箭彈為主要對地武器的中國空軍大開眼界。也就是在此次演習之後,中國空軍才大受觸動,最終催化了“空天一體,攻防兼備”戰略的誕生。而當時正在改進的殲-10A也同樣受到了極大影響,並最終誕生了殲-10B。

僅生產50架的國產戰機,空戰擊敗殲11B,為何空軍卻不喜歡

▲俄羅斯蘇-27SM戰鬥機

從2005年底開始,殲-10B專案正式啟動,其核心改進理念,就是將原本突出高空高速效能的殲-10A,向搭載更復雜型號武器、戰場適應性更強的多用途戰鬥機轉變。在這種指導思想下,成飛雖然沒有對殲-10的整體氣動佈局作根本性的改動,但修改的地方仍然不少。其中最顯著也最知名的,就是將殲-10A的傳統式進氣道改為殲-10B的DSI進氣道,在降低結構重量,減少雷達反射截面積的同時,也推動了殲-10B飛行包線的變化。原本在殲-10A身上最大2。2馬赫的飛行速度,在殲-10B身上就只剩下1。8馬赫,但其在高亞音速以及在跨音速區間的穩定性,得到了大幅度加強,同時飛行操作品質也有明顯提升。

僅生產50架的國產戰機,空戰擊敗殲11B,為何空軍卻不喜歡

▲進氣道口的“小鼓包”就是DSI的標誌

此外,成飛為了配合進氣道變化所導致的腹部氣流場和整機重心的變化,對整個前機身進行了大量修飾,機身橫截面由殲-10A的近圓形改成橢圓形,在改善前機身氣流場的同時,增大了機內航電艙和雷達艙的空間,為增加航電裝置和雷達提供了基礎。在這種情況下,殲-10B更換了殲-10A裝備的傳統機械掃描雷達,轉而裝備了當時國內最新的無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探測精度和目標解析度都大幅度上升。在機頭風擋右側還安裝了一部紅外搜尋和跟蹤系統,以便於為中距空空導彈提供指引資訊。同時還換裝了全新的綜合電子戰以及導彈預警系統,提高了在複雜電磁環境中生存的能力。

僅生產50架的國產戰機,空戰擊敗殲11B,為何空軍卻不喜歡

▲經過修飾的前機身在殲-10C身上也得到了繼承

最重要的是,殲-10B針對殲-10A掛點利用率不足、分佈不合理、結構複雜的缺點,從內部結構和排線著手,對整個掛架進行了大幅調整,尤其是機翼中間使用頻率最高,載重能力最強的重型掛機,結構得到進一步加強,使其最大掛載能力提高到了約1。2噸,具備了掛載大型對地和對海攻擊武器的能力。同時,對於機腹下的多個掛架,也重新敷設了電氣和檢測介面,使之具備了搭載250公斤及以下精確制導武器的能力。

僅生產50架的國產戰機,空戰擊敗殲11B,為何空軍卻不喜歡

▲掛載三個副油箱(最多)的殲-10B

經過這一系列改進之後,於2010年前後服役的殲-10B,其對空作戰能力,由於搭載的新型雷達和導彈武器,較殲-10A有了很大提高。對地、對海攻擊能力更是有了飛躍式進步,當時國內發展的衛星制導炸彈、鐳射制導炸彈、空地導彈、空艦導彈等都在殲-10B的使用範圍之內。唯一的不足就在於重型武器的掛載能力有限,這主要是因為殲-10的掛架設計存在先天不足,使得其除了機翼中部的兩個大型掛架之外,其餘掛載都存在一定限制,尤其是機腹下的5個掛架,只能掛載250公斤及以下重量的炸彈或電子、偵察吊艙,這也是整個殲-10系列一直存在的問題。這種先天不足除非是對整個機體設計及內部敷設線路進行徹底改動,否則很難出現質的變化。而倘若進行這種大的改動,需要的資源與時間都不在少數,這顯然與國內對殲-10的應用是存在一定衝突的。

僅生產50架的國產戰機,空戰擊敗殲11B,為何空軍卻不喜歡

▲典型空戰掛載的殲-10

事實上,整個殲-10系列戰鬥機始終都是以對空任務為核心,不然也不會出現殲-10C在國內空戰訓練中戰勝殲-16的傳聞。但從殲-10B開始,由於具備使用精確制導武器的能力,使得殲-10B的對地攻擊能力有了質的飛躍。雖然航程和掛載能力的不足,使得其攻擊範圍受到了很大限制,但中國空軍畢竟不是像美國空軍那樣全球作戰,預設戰場較短的距離,使得殲-10這種在700千米範圍內,都可以靈活行動的機型是非常有意義的。本質上來說,殲-10B的作戰形態是從殲-10A的“只能空戰”轉變為“空戰為主,對地為輔”。

僅生產50架的國產戰機,空戰擊敗殲11B,為何空軍卻不喜歡

▲殲-16的多用途能力比殲-10C要高出一籌

可以說,從殲-10A到殲-10B的轉變,正是中國空軍在當時從舊觀念到新戰略轉變的縮影,而殲-10B的大獲成功,也使得國內第一次完成了多用途戰鬥機的設計、製造和應用這一整套流程,並最終推動了殲-10C和殲-16的誕生。唯一可惜的是,由於殲-10B正好誕生於國內航空工業大爆發的前夕,使得其設計理念雖然達到了一定高度,但受當時航電和硬體限制,實際戰鬥力仍然存在一定的侷限,在生產了約50餘架之後便結束,空軍轉而將目光集中到了搭載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殲-10C身上。

僅生產50架的國產戰機,空戰擊敗殲11B,為何空軍卻不喜歡

▲殲-10C的出現是殲-10B停止生產的最重要原因

但殲-10B仍然在中國空軍發展史上有著承上啟下的重要意義,國內當時同階段發展的殲-11B,就由於仍然沒有從“典型空戰思維”中走出來,使得其整體效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並最終對其服役生涯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相比之下,殲-10B的氣動設計和航程、載重能力,雖然明顯弱於殲-11B,但憑藉其搭載的無源相控陣雷達以及先進的設計理念,仍然作為國內第一款自主研發的三代半戰鬥機,而載入中國空軍的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