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禮記》的核心精神是什麼?主要內容是什麼?

作者:由 挖史人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1-12-03

禮儀禮記是什麼意思

一、《禮記》的主要內容

《禮記》的主要內容是關於從先秦到秦漢時期的禮的制度規範,其中以先前的禮儀制度為重點,還包括孔子和其主要弟子的思想和言論。《禮記》既有關於禮儀制度的記錄和規範,又有闡述了禮的基本理論、“禮”形成的倫理道德思想以及關於“禮”的解讀和外延等論述。《禮記》不僅是一部關於禮學和禮文化的儒家思想經典,更是一部包含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哲學、倫理和社會制度的的經典著作。

《禮記》的核心精神是什麼?主要內容是什麼?

《儀禮》的主要內容中以記載士大夫禮儀為主的禮儀制度。《儀禮》是“三禮”中成書最早的一部,內容主要集中在商周時期,以士大夫也就是貴族的禮儀為主,禮儀繁瑣形式複雜,由於當時的文化環境與國民素質之間存在著很大的發展不同步現象,而《儀禮》的內容文字又基本上呈現出艱難晦澀的特點,讀起來較為吃力、枯燥,更是難於在普通人中進行推行。主要思想內容仍以商周時期的“天人關係”、“禮”等統治階級的思想為主,雖然對後來儒家思想的弘揚和發展起到基礎性的作用,卻無法跟上儒家思想發展的程序。《禮記》作為後世對《儀禮》的解釋和說明,事實上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刪選和發展,剔除了《儀禮》中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部分,也對《儀禮》的儒家思想精髓加以發揚光大。

《禮記》的內容非常的龐雜,因此後世對“禮”的內容進行了進一步細緻的分類和梳理,一種分類方法是簡單的按照《儀禮》的內容進行分類,即按照冠、昏、喪、祭、燕、享、朝、聘的相關內容進行分類,這種分類僅存在於禮記研究的早期,因為其《禮記》與《儀禮》內容不能完全對應而被拋棄。鄭玄關於《禮記》的分類方法主要有八種:通論、制度、祭祀、喪服、吉禮、世子法、樂記、明堂陰陽。

近代啟蒙思想家梁啟超將49 篇《禮記》按照其內容和現代的學術歸納法分為五類:第一類是通論禮儀和學術;第二類是對《儀禮》17 篇解釋和說明;第三類是對於孔子或其弟子言論行為、以及當時的人和事的記錄;第四類是記錄古代制度和禮節,並加以考證辨析;第五類是記錄格言、名句。從梁啟超先生的分類,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禮記》內容的全貌。《禮記》 事實上是一部儒學經典篇章的雜編,《禮運》、《禮器》、《大學》、《中庸》等篇章集中反映了儒家的核心思想,從《曾子問》、《孔子閒居》、《表記》、《哀公問》、《坊記》、《仲尼燕居》等篇章中又能反映出曾子、孟子、荀子這些不同的儒家學派的觀點的在求同存異中融合,為適應時代的發展而相互吸收和修訂,以及今後的發展趨勢。

二、《禮記》的核心精神

《禮記》的內容可以概括為儒家的“禮”,而所反映的核心精神實質上是儒家思想關於“仁”、“義”的核心精神。具體看來,是對孔子影響之下的孟子時代開啟的思想的一種總結與詮釋,是對儒家新思想的一種傳承與發展,因而具有著不同反響的意義。

(一)《禮記》的核心精神——仁

“仁”是儒家學說中最重要的核心範疇,仁在孔子的學說中是一切善良美德的概括,也是處理人與人關係的基本準則。更具體地說來,當時的思想語境中,“禮”是孔子儒家思想中提出的一種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是指導人們日常生活的一種行為準則。“禮”與“仁”還存有著密切的關係,由仁到禮的論述貫穿孔子儒家學說的全部體系。

《禮記》的核心精神是什麼?主要內容是什麼?

孔子認為“禮出於仁”,“克己復禮為仁”,《禮記》中記載:“紀之以義,終之以仁”(《禮記·文王世子》),“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禮記·大學》),可以看出“仁”是“禮”的指導方針,二者具有著高度的一致性。其中,君主作為社會階級的最高代表,要以人作為行事方針,而臣子要敬、人子要孝、人父要慈、國人要信,這樣才是井然有序之禮。同時,仁也是禮的追求的最高目標和境界,禮最終要達到“仁”的境界。反過來,禮是實現仁的手段,“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禮記·曲禮上》),沒有禮便不可能達到仁的境界。

這兩者之間存在一種彼此相融的關係,相互滲透,在任何一方中總是存在著另一方的影子。在孔子之後被孟子發展得更為靈活,充滿了靈動性和人性特徵,成為最早的開啟民智和平等思想的核心觀念之一,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禮記》中滲透這些思想,雖然不能完全等同於儒家思想中的“仁”“禮”,但是這些精神在《禮記》中諸多的篇章中有所體現。

(二)《禮記》的核心精神——義

“義”的基本含義是儒家思想較為強調的人做事應當遵循的道理和原則,義在內容上接近於“仁”,但比“仁”的概念更加“務實”和具體,是一種更為細化的“仁”,對“仁”的思想進行了進一步的解讀和生活詮釋,是一種指導生活、生產等一切社會活動中的“仁”,因而具有著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是一種相對於“仁”的理論性而言的實踐。

“義”相對於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禮”又更具思想性和原則性。後者在概念上的生髮與存在始終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而實踐中的“義”更具有具象性意義,其內涵也非常廣泛,包羅了社會永珍和具體的生活體現。禮記中“義”是透過“禮”這種傳統的形式進行具體實現的,其中一篇為“義”下了定義:“義者宜也”。(《禮記·中庸》)。孔穎達曾在其為《禮記》作疏中如此解釋:“尊卑各有其禮,上下乃得其宜。”尊卑都遵守禮的要求,那麼“宜”即為“義”,透過“禮”的途徑得以實現了。這裡的“義”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散落在《禮記》的部分章節中。

《禮記》的核心精神是什麼?主要內容是什麼?

《論語·衛靈公》中也有對禮的解釋:“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意思是,君子以“義”作為本質,用禮的形式將其實現,這同樣說明儒家學說中“禮”是以“義”作為核心精神的。這些核心思想在後世的發展中和生活中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作為古代典籍中的重要理論大成之作,也滲透出了理論之外的實踐性質,這些性質使得對於古代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以及對於具體社會發展和社會人們生活的發展都具有著深刻而具體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