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公羊傳》主張臣子可向國君復仇,重新整理我們對儒學思想的認知

作者:由 木頭男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1-12-17

公羊三世說什麼意思

在我們對傳統儒家思想的認知中,“和”是儒家提倡解決矛盾的關鍵主張,堅守中庸之道,以和為貴成為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傳承。

但是儒家經典公羊高所著的《春秋公羊傳》中,作者卻極力宣揚復仇論,與儒家的仁愛思想相違背。那麼《公羊傳》復仇論的內容是什麼,小編在此給大家解析一下:

《公羊傳》主張臣子可向國君復仇,重新整理我們對儒學思想的認知

一、國家最高君主的仇必須報

《公羊傳》曰:君弒,臣不討賊非臣,子不討賊非子。公羊高認為國君如果被殺,作為臣子的必須要為國君報仇,如果不報仇則臣非臣、子非子。魯莊公的父親魯恆公被齊襄王所殺,魯莊公不想堵上國運為父報仇,畢竟魯國太弱小齊國太強大,結果遭到全國非議。

魯莊公迫於輿論壓力,不得不在莊公九年伐齊,結果遭到慘敗。但是在公羊高看來,魯國伐齊是雖敗猶榮。他認為給國君復仇,是臣子的使命乃是天道。但是魯莊公伐齊之舉依然沒有得到公羊高的認可,因為魯莊公只是迫於輿論壓力,並非真心伐齊,所以對魯莊公的評價依然貶斥。

《公羊傳》主張臣子可向國君復仇,重新整理我們對儒學思想的認知

二、國與國之間的世仇必須報

《公羊傳》曰:國仇百世可復,這是一種非常獨特的百世復仇論。公羊高認為國仇遠高於家恨,涉及到民族尊嚴和國家榮譽,作為臣子的任何時候都要一雪國恥,哪怕國仇已經過了100年。國君一體代代相傳,尤其是作為現任國君,必須要為受到恥辱的國君復仇。

周夷王的時候,齊國第五任國君齊哀公被紀國國君陷害,結果齊哀公被周夷王烹殺。齊國第十四任國君齊襄公為給齊哀公復仇,直接將紀國從地圖上抹掉。從齊哀公到齊襄公已經隔了九世近兩百年,但是齊襄公依然打著復仇的旗號將紀國消滅,此舉獲得公羊高的頌揚。

《公羊傳》主張臣子可向國君復仇,重新整理我們對儒學思想的認知

三、臣下可向昏君復仇

《公羊傳》中主張如果做臣下的沒有罪責,被國君冤枉殺害,則臣下之子可向國君復仇。公羊高的這個主張可以說與儒家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綱常理論相違背,在傳統的階級社會屬於異端邪說了。因此公學說在後世封建社會中,消失了上千年。

《公羊傳》中主張臣可向君復仇,最鮮明的例子就是伍子胥伐楚。伍子胥為給父親伍奢報仇,藉助吳國的力量滅楚,並將殺父仇人楚平王鞭屍。在公孫高看來,伍子胥叛離楚國投靠吳國,是正義之舉。孟子曾說:君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公羊高發揚了孟子之論。

《公羊傳》主張臣子可向國君復仇,重新整理我們對儒學思想的認知

《公羊傳》復仇論淺評

公羊高在《公羊傳》中雖然宣揚復仇論,但並不是主張毫無原則的復仇。比如公羊高認為國仇百世可復,但是家恨不能延續,只能在一代人中解決,不可禍及子孫。臣下想國君復仇,只能是在被冤枉的情況下復仇,如果臣下因為有罪被誅殺,則罪有應得。

表面上看《公羊傳》宣揚復仇論與儒家仁愛思想相違背,但是內在主張卻與儒家提倡的忠君、孝父論相映德彰。臣子必須報君父之仇,此乃忠君;臣子向昏君復仇,此乃孝父。公羊高主張復仇,是指要站在道德制高點復仇,復仇必須有正義性,而不是所謂的快意恩仇。

《公羊傳》雖然主張復仇論,但是依然沒有跳出儒家主張的忠君孝父的禮制思想。更多的還是宣揚儒家思想中君君臣臣、子子父父的綱常倫理,為強化中央專制集權和“大一統”服務。《公羊傳》作為春秋三傳之一,成為儒學的經典。復仇論只是公羊高所主張的思想之一,他在《公羊傳》中提出的政體三世說,與現代學術界的歷史進化論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