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做一個悲劇性的樂觀主義者吧

作者:由 元壹說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1-12-20

樂觀會適得其反嗎

做一個悲劇性的樂觀主義者吧

有壹說壹講本書:

《活出生命的意義》(《Man's Search for Meaning》)

[美]維克多·弗蘭克爾著

做一個悲劇性的樂觀主義者吧

活出意義最為不易,有的人忙活了一生都不知道為何而活著,而這部分人尚且幸運,因為他們沒有活明白卻依舊幸運的度過了漫長的一生。而這一本書講述的集中營囚犯的故事告訴我們:沒有找尋到生存的意義,就無法活下去。

《活出生命的意義》的作者弗蘭克爾曾是二戰納粹集中營的一名囚犯,他是一位倖存者、一名醫生,他獲得自由後從事心理醫學方面的研究,同時也創作了許多的作品去憶錄這一段經歷,他從極端痛苦的經歷中神奇的生存下來並始終保持良好的心志和精神狀態,這段遭遇讓人敬佩他的勇氣的同時也給無數絕望的讀者帶來了希望。

“上帝儲存著你所有的眼淚”

這是《詩經》(《聖經·舊約》)中一句很浪漫的承諾。我認為這也是詮釋弗蘭克爾“悲劇性的樂觀主義”很美的一句。

悲劇性的樂觀主義是指個人身處“三重悲劇”當中仍然並且一直保持樂觀之情緒;而三重悲劇是指痛苦、內疚和死亡。弗蘭克爾解釋說:你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生什麼,但你可以控制面對這些事情時自己的情緒和行動。《活出生命的意義》整本書都是為了這一個核心在創作,弗蘭克爾創作這本書也只用了九天,實際上這本書寫得並不深奧但卻是最平實處才動人,那段血淋淋的回憶用文字敘述起來竟不過短短萬字。他在回憶中喜歡引用尼采的那句“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這也是支撐“悲劇性的樂觀主義”很重要的一句;苦難、厄運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剝離的組成部分,三重悲劇於我們每個人而言都是生而為人無法擺脫的困境;該書教會我唯有伴苦難生長,“直面所有的苦難”然後一路找尋意義才能過好這一生,這是一個終生的課題,需要我們用一生去實踐。

做一個悲劇性的樂觀主義者吧

對此,請將人生苦難轉化為成就吧。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說:“我只害怕一樣——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我們都會害怕自己的能力還配不上野心、害怕自己經受的苦難竟然毫無意義。我們這時談論的“意義”是“有價值”;當我們賦予苦難價值時,苦難才會成為鍊金爐;當我們理解浴火不是自焚而是為了重生時才會懂得縱身火海是有意義或說是“有價值的”。我們每個人追求的意義不同,但有一樣是相同的,那就是我們都能夠為了自己的理想和價值而活,甚至是為此付出生命——古今無數革命仁人志士都證明了這一點。弗蘭克爾說在集中營裡有兩種人,一種是尋死的、一種是不死的;他說人能夠習慣一切事物,他不抱怨悲慘的命運讓他在集中營裡受盡折磨,他甚至視此苦難為機遇。弗蘭克爾說,不是誰都有機會成為偉大的人的,而苦難的機會賦予了我成為偉大的可能——將苦難轉化為成就吧。弗蘭克爾在這一點上和孟子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是何其相似啊。

叔本華說“人註定要徘徊在焦慮和厭倦這兩極之間。”該書裡作者說到他見了太多新來的囚徒在面對生死的“被篩選”和選擇時表現出由最初的焦慮到最後的麻木和厭倦抉擇,直至放棄求生。而後他漸漸明白,他們越是恐懼死亡越容易因恐懼導致了所害怕的事情發生:麻木厭倦是囚徒自保最實用的一種方式;由殺戮集中營回到現代來看,另一方面,過度的渴望反而使其所希望的事情變得不可能。這是後來的“矛盾意向法”的一種解釋;就像是越想著入睡的人越容易失眠,越關注性慾的人越是性冷淡一樣,過度的關注會產生一種“預期焦慮”從而適得其反。他也曾用自身經歷證明了這一點:在弗蘭克爾的眾多著作中恰恰是這一本他原本打算匿名的書出乎意料地給他帶來了極大的成功。“不要只想著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敗......正是這種不關注,成功將降臨於你。”這告訴我們成功和快樂是(而且一直是)一種附加品,如果這種附加品本身成了目的,反而會受到減損:急於獲得反饋和汲汲以求的人往往不懂得“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道理。這是我從這本書中獲得的最好的自洽心法。

我們鼓勵找尋活著的意義註定是與犬儒主義對立的,因為我們相信的是未來和積極的態度。我們期待一切有價值的付出和遭遇都是有意義的,意義的達成或許是為了磨礪成為更優秀的自己、或是獻身併成就一項事業亦或是為了心中所愛。但凡有一絲意義的獲得都能夠點燃我們生生不息的希望。弗蘭克爾自己當年就是靠著對妻子無盡的思念才從集中營活了下來;此外他還介紹過一個因妻子喪生而萬般痛苦的病人,他跟丈夫說:“如果死去的是你,而你妻子尚且活著會怎樣?”丈夫說:“我不敢想,她一定會難過得極其痛苦!”弗蘭克爾接著回答:“那你妻子死於你之前,你不就正好替她承受住了這份痛苦而活著了嗎?”這個例子將妻子的犧牲賦予了愛的意義,讓他承受的苦痛也有了價值!這就是意義的力量。

做一個悲劇性的樂觀主義者吧

在面對許多類似病例的時候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的核心都是透過找尋意義不讓病人絕望——給病人以目標與期待,是增強自愈能力的重要內在力量。而悲劇性的樂觀主義就是這樣一種“苦中作樂”,後來的心理神經免疫學研究成果證實,積極的情緒、期待和態度能夠增強我們的免疫系統;這一研究也強化了弗蘭克爾的信念:人對待一切事物——不論是生死攸關的挑戰還是日常瑣事,積極地態度有助於成就我們生命的意義。

所以請在短暫的生命中獲取積極的行為動力吧。我認為,堅持尋找並追求意義是永遠保持正確向上的動力,同時也是規避自我淪陷的方式。弗蘭克爾在書中講到在集中營裡,犯人是絕對禁止吸菸的,然而一個認為在集中營裡活著沒有意義的人、一個決意自我放棄、準備尋死的人一般會拿出一支藏好的煙開始抽,然後等待四十八小時內被送去毒氣室或焚燒室。放在當代,這類人就是吸毒者。這告訴我們“生存意義的導向減弱了,結果就是對即時快樂的追求佔了上風。”我們一生都在和“及時行樂”的慾望做鬥爭,因為我們誰都不希望自己是“時日無多”;學會“延遲滿足”不啻於是成功學的道理,更是堅持生存,守望自己生命意義的不懈付出。

我認為人性光輝的偉大就在於找尋意義和自由決定面對困境心態和做法時,為人個體的差別沒有泯滅;哪怕在集中營裡亦如是也——依然有人選擇慈悲和奉獻,有人不懼死亡和堅持信念。

活出生命的意義,是一個終生的課題,要花一生去實踐。在此過程中不妨做一個悲劇性的樂觀主義者,讓你的所有眼淚都在澆灌你的理想和追求。

做一個悲劇性的樂觀主義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