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語文中考二輪複習:議論文閱讀之結構、語言

作者:由 語文夢工場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1-12-30

本論是什麼意思

第三十一講議論文閱讀(二)

結構、語言

1.分清文章結構,劃分文章層次。

2.瞭解文章段落間的關係,理清論證思路。

3.理解詞句的含義,品味詞句的作用。

一、分析論證結構

1.議論文的基本結構

(1)引論——開頭部分,提出問題。“引論”又叫“緒論”,是提出問題的部分。

(2)本論——主體部分,分析問題。“本論”又稱“正論”,是分析問題,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部分,是文章的主體。

(3)結論——結尾部分,解決問題。“結論”是解決問題的部分,通常被放在文章的最後,與引論相呼應。

2.常考題型

(1)分析論證結構

並列式結構、對照式結構、層進式結構、總分式結構。

(2)分析論證思路(作者如何證明論點的?論證過程怎樣?)

分析文章的論證思路,首先應該瞭解一般議論文的結構: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然後分析:①論點是怎樣提出的?②論點是怎樣被證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實,是否有正反兩面的分析說理)?③聯絡全文的結構,是否有總結?回答議論文的論證思路,其實就是在段落層次的基礎上加上一些諸如“首先”“然後”“接著”“最後”一類表起承轉合關係的詞語。關鍵要說清楚證明過程的層次性,中間本論部分還應考慮從幾個方面論述和先後次序問題。

【答題格式】作者為了證明____________觀點,先透過________引出論點或分論點,再使用________論據,然後對論據進行了________分析,從而證明了________觀點(或得出________的結論)。

3.從結構角度分析文段作用

(1)開頭段往往起著引出中心論點(論題)的作用,那麼,我們可以參考下面具體答題格式的例子:①開頭透過寫________的事例,提出中心論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引出________的論題)。②開頭透過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論點________(或引出________的論題)。③開頭透過引用名人趣事(或________的奇聞趣事),提出中心論點________(或引出________的論題),也起到吸引讀者閱讀興趣的作用,增強了論述的趣味性。

(2)中間文段結構作用:承上啟下。

(3)結尾段的作用:①深化中心論點,提出________的結論;②重複或強化________的中心論點;③發出________的號召或勸勉人們________;④補充論證了______。

二、品味議論文的語言

1.議論文的語言特色

(1)從邏輯的角度分析其用詞的準確、嚴密。語言準確、嚴密表現為:概念使用準確,定語、狀語等修飾成分恰當,判斷和推理嚴密,語言表達周密,邏輯性強。

(2)從說理的角度分析其敘述的概括性和簡潔性。語言概括性和簡潔性表現為:議論文中事實敘述,要求簡明,因其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詳細敘述,否則會喧賓奪主。

(3)從修辭的角度分析其用詞的鮮明生動和感情色彩。語言鮮明生動表現為:態度明確,愛憎分明,恰當使用修辭手法和特殊句式,增強語言的生動性和說服力。

2.詞語常考題型

(1)某個詞語能否刪去?

【答題格式】不能+詞語起修飾、限制作用+緊扣論點和分論點答出詞語在文中含義+去掉的後果+準確周密(邏輯性強、形象生動)。

(2)加點詞語有什麼作用?

【答題格式】回答詞語在語境中的(表層)含義+詞語對錶達中心或闡明觀點的(深層)作用。

(3)詞語順序能否顛倒?

【答題格式】不能+解釋詞語的含義+闡明詞語之間的時間或邏輯上的先後順序,強調其先後順序或層次性。

(4)代詞的指代現象:基本上分為兩種情況:一是需要聯絡上下文加以概括;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內容,這種情況,指代的內容一般出現在代詞之前,找到後可用其替換代詞,通讀句子,視句意變化與否來檢驗其正誤。

(2018·江蘇連雲港)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3題。

用文化滋養時代的心靈

李洪興

①2018年的第一天,不少人走進國家圖書館,一睹《四庫全書》真容。參觀之餘,領一頁字帖,坐在展廳裡一筆一畫地抄寫書中內容。文化的書函,在這樣一次“觀四庫、抄經典”的讀者體驗活動中被開啟。

②讀者、觀眾與經典的距離,已經越來越近。故宮開啟《千里江山圖》卷軸,中國美術館展示徐悲鴻的“奔馬”與“戰馬”……在不同場地、以適宜的方式擇精品而展,成了開啟文化的一種共同選擇。人們在“拈花”之間,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萬里的經典散發出文化的沁人芳香。

③藏,是為了存,也是為了傳。這個傳,不僅是傳諸後世,也是傳諸眾人。無論是歷史文物還是經典文字,最珍貴的莫過於其歷史與文化價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賞、研究、傳承,也就很難實現“價值外溢”,更談不上價值增值。

④當前,我們的文化視野不斷開啟,但文物的“開放度”依舊有待提升。有的場所作為歷史遺蹟,長期以“保護”的名義被“鐵將軍”把門;有的文物,被一些單位藏著掖著,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發權”。開放的文化有著更大輻射力,就像故宮博物院,開放區域越來越大,展出文物越來越多,文創形式也越來越豐富。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養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⑤面對文明的瑰寶、文化的結晶,人們會有一種與時間對話、與歷史握手的感受。讓現代人有更多機會近距離接觸、感受這些文明的寶藏,有利於形成自己的文化觀念、審美趣味,有利於滋養時代的心靈。這又何嘗不是美好生活、全面發展所需?只有真正推開文化的大門,讓更多的人走進去,才能在新時代實現“美美與共”。

(選自《人民日報》2018年1月16日,有刪改)

1.請簡要概述第④段的論述層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用了什麼論證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結合全文,闡釋最後一段中“美美與共”的內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點撥】第1題考查梳理論證思路的能力。可以在通讀第④段的基礎上,概括每一層的層意。首句提出“我們的文化視野不斷開啟,但文物的‘開放度’依舊有待提升”的觀點。第二、三兩句分別從反面和正面論證文物開放的重要性的觀點,最後指出文物開放的意義。根據以上分析,組織答案。第2題考查論證方法及作用。閱讀第②段,該段舉了“故宮開啟《千里江山圖》卷軸”的例子,可判斷使用了舉例論證。然後按照舉例論證作用的答題格式:有力地論證了……的觀點來組織答案,觀點可從該段的首句中得知。第3題考查詞語含義的理解。根據第②③④段的結尾句和第⑤段中的“讓現代人有更多機會近距離接觸、感受這些文明的寶藏,有利於形成自己的文化觀念、審美趣味,有利於滋養時代的心靈”可以提煉出“美美與共”的內涵。

【參考答案】1。首先提出“文物的‘開放度’依舊有待提升”這個觀點;接著從正反兩個方面舉例論證文物開放的重要性;最後指出只有文物開放(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養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2.舉例論證。有力論證了“讀者、觀眾與經典的距離,已經越來越近”的觀點。

3.①感受文化芳香,滋養時代心靈;②實現價值增值;③涵養文化自信;④形成文化觀念、審美趣味;⑤發展更全面,生活更美好。(答出四點即可)

(一)(2018·貴州安順)閱讀下面短文,完成1~5題。

讓人,乃眾妙之門

①沈從文先生的墓碑後面有這樣的碑文:“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每句最後一字巧妙地組成了“從文讓人”。讓人,可以說是沈從文性格的一個重要方面。讓人,讓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壽,讓他由作家轉為學者,成就大事業,享譽中外。可見,讓人,是人生得以發展的重要途徑。

②讓人,並不是懦弱,而是一種涵養,一種膽識。“讓人非我弱,弱者不讓人。”歷史上成就大事業的人,哪個不具備這樣的品格?“將相和”的故事流傳甚廣。藺相如不想和廉頗爭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將軍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讓。這種豁達大度,不正體現了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崇高品德嗎?因他的這種美德,才有後來廉頗老將軍的“負荊請罪”,從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話。

③讓人,可以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讓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諧。當今著名詞作家喬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視《夫妻劇場》,主持人問:“二老相濡以沫,白頭偕老,有什麼秘訣嗎?”喬老答:“一個字,忍。”夫人佟琦搶答:“我是四個字,一忍再忍。”詼諧中盡顯相處之道。

④讓人,對事業的發展也有極大的幫助。人在事業上很難一帆風順,有時甚至會陷入絕境。如果寧折不彎,不退不讓,事業很可能會就此終結。而讓人,則會讓你的人生之樹在即將枯萎的時候煥發新的生機。沈從文先生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繼續寫他鐘愛的小說、散文,幾乎被世人遺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懷,超人的毅力,忍了,讓了,既不悲觀,也未消沉,而是將自己的智慧和才華,用到了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不哀不傷,潛心學術,寫出皇皇鉅著《中國服飾史》,又一次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讓人並不容易。首先,你要擺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將相,下至販夫走卒,都要認識到自己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否則,總把自己當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別人冒犯,當然不容易大度起來。此外,想要做到讓人,最好還要有點幽默細胞。生活中遇到不順,誰心裡都不會舒服。這時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時就好多了。

⑥讓人,乃眾妙之門。生活中多一些讓人,我們的心靈會多一些陽光,事業也會多幾分順利。不信,你試試!

1.下列對本文中心論點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B)

A.讓人,讓沈從文成就大事業,享譽中外。

B.讓人,是人生得以發展的重要途徑。

C.讓人,並不是懦弱。

D.讓人,乃眾妙之門。

2.選文第②段中加線的“這種美德”具體指什麼?

豁達大度,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崇高品德。

3.選文第④段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任選其中一種論證方法分析其作用。

(1)舉例論證,以沈從文不能寫小說後大度忍讓轉而潛心研究服飾史為例,證明“讓人對事業的發展也有極大的幫助“的觀點。(2)對比論證,假設“不退讓,事業很可能會就此終結;讓人,事業就會煥發新的生機”正反對比,證明本段論點。(3)比喻論證,用“人生之樹在即將枯萎時煥發生機”比喻事業在遭遇挫折後又有了新的發展,說理具體形象。(4)道理論證,分析人在事業上很難一帆風順,懂得讓人可以在困難中有所發展的道理,證明本段論點。(5)事實論證,用沈從文事業發展受挫後懂得退讓而發展新的事業的事實材料證明本段論點。

4.選文第①段有什麼作用?

(1)從沈從文的故事寫起,避免了議論文的枯燥,開頭有吸引力,激發讀者閱讀興趣。(2)很自然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讓人,是人生得以發展的重要途徑。”(3)沈從文的事例同時也是本文論點的有力論據,論證了中心論點。(4)開頭從沈從文的故事寫起,與第④段再舉沈從文的事例相互呼應,構成文章重要的事實論據,有力地論證了本文觀點。

5.請簡要梳理本文的論證思路。

本文首先從沈從文的故事寫起,自然引出文章中心論點“讓人,是人生得以發展的重要途徑”;接著從“讓人,並不是懦弱,而是一種涵養,一種膽識”“讓人,可以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讓人,對事業的發展也有極大的幫助”三個方面分別論證本文中心論點;然後說明怎樣真正做到讓人;最後總結全文,號召大家學會讓人。

(二)(2018·江蘇無錫)閱讀下文,完成1~3題。

用一生寫好一個“恆”字

①在我國書法史上,流傳著“二王”的一段佳話。王羲之“臨池學書”,為節省時間順手用池水涮筆,結果把一池清水染成墨池。若干年後,其子王獻之磨墨練字,用完了整整十八缸水。這些故事,都在說明一個道理:人生欲有所成,關鍵是砥礪一顆恆心。

②古往今來,有恆者事竟成。一個人未必具備出眾的天賦,但如果擁有異於常人的執著,“千磨萬擊還堅勁”“咬定青山不放鬆”,就能把“恆”字寫進自己的品格,守得雲開見月明,成就不凡事業。“詞學宗師”夏承燾專注於詞學研究和教學,以畢生之力旁搜遠紹、取精用弘,終成現代詞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革命戰士”吳玉章四十年如一日,再苦再難也不忘教書育人,堅持革命、堅持辦教育、堅持做好事,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事實上,無論何種行業或領域,不管是做學問還是做事情,倘若沒有水滴石穿的韌性,缺乏坐得住、沉得下的脾性,都難有經得起時間檢驗的成績。

③然而現實中,也有一些人貪圖安逸、缺乏毅力,往往讓事情無疾而終。譬如,有的人遇到挫折就亂了陣腳,逃避矛盾、蟄伏起來;有的人幹工作浮在表面,看上去勤勤懇懇,其實心裡根本就沒有恆定的目標;還有的人習慣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做不到一錘接著一錘敲,累積不出實績。古人說得好:“貴有恆,何須三更起五更眠;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要做成一件事情重要的是專注於目標,毫不動搖、勇往直前;心態一旦浮躁,註定難以走出淺嘗輒止、兜兜轉轉的人生迷宮。

④恆心是成功的催化劑,而養恆心最離不開意志和勇氣。葆有堅強的意志,才能在惡劣環境中堅如磐石,在亂雲飛渡時不忘初心;備非凡的勇氣,才能面對恐懼不退縮,遭受打擊不怯懦,義無反顧地堅持下去。對個體來說,追求善始善終,就必須剔除急功近利之心,捨棄徘徊猶豫之意,自覺培養敢於正視困難的勇氣和不甘落後的志氣,用一生寫好一個“恆”字。

⑤魯迅曾如此點評運動會選手:“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後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樑。”行走在人生之路上,又何嘗不是如此?

1.文章第①自然段引用“二王”的故事有何作用?

引用“二王”的故事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出本文的中心論點:人生欲有所成,關鍵是砥礪一顆恆心;作為事實論據,有力地論證了中心論點。

2.請概述第③自然段的論證思路。

首先提出貪圖安逸、缺乏毅力的人往往一事無成的觀點;接著列舉生活中的三種表現來論證缺乏恆心一事無成;最後引用古人的話指出有恆和無恆產生的結果不同,從而強調要做成事情貴在有恆心。

3.談談你對第⑤自然段畫線句的理解。

魯迅認為兩類人是可敬的:雖然落後但堅持到底的人和對這一類人持認同態度的人,他把這兩類人比喻成“中國將來的脊樑”,強調了他們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