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卦

講談《傳習錄》76.立天下的根本和大道,成就“全體之大用”

作者:由 何老師說話 發表于 易卦日期:2021-05-27

立天下之大本什麼意思

【原文】澄問 : “喜 、怒 、哀 、樂之 ‘中 ’ 、 ‘和 ’ ,其全體常人固不能有 。如一件小事當喜怒者 ,平時無有喜怒之心 ,至其臨時 ,亦能 ‘中節 ’ ,亦可謂謂之 ‘中 ’ 、 ‘和 ’乎 ? ”

先生曰 : “在一時之事 ,固亦可謂之 ‘中 ’ 、 ‘和 ’ ,然未可謂之 ‘大本 ’ 、 ‘達道 ’ [ 1 ] 。人性皆善 , ‘中 ’ 、 ‘和 ’是人人原有的 ,豈可謂無 ?但常人之心既有所昏蔽 ,則其本體雖亦時時發見 ,終是暫明暫滅 ,非其全體大用 [ 2 ]矣 。無所不 ‘中 ’ ,然後謂之 ‘大本 ’ ;無所不 ‘和 ’ ,然後謂之 ‘達道 ’ 。惟天下之至誠 ,然後能立天下之 ‘大本 ’ 。 ”

【註釋】[ 1]大本 、達道 :語出 《中庸 》 : “喜怒哀樂之未發 ,謂之中 ;發而皆中節 ,謂之和 。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 ,天下之達道也 。 ”[2]全體大用 :語出朱熹 《大學 》補傳 : “是以 《大學 》始教 … …至於用力之久 ,而一旦豁然貫通焉 ,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利 ,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 。 ”

【講談】陸澄問:“喜、怒、哀、樂的(未發之前和已發之後的)中正平和,普通人不能都做到。如果平時心中沒有喜怒,一旦碰到一件小事應該有所喜怒的,也能使感情符合中正,這能稱作中正平和嗎?”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 ,天下之達道也。這是子思承繼傳統儒家孔門學養心法的心印 。

講談《傳習錄》76.立天下的根本和大道,成就“全體之大用”

陽明先生說:“偶爾在一時一事上“發而中節”達到了中正平和,雖然也可稱中和,但並不能說是實現了《中庸》所講的根本和大道(“大本”和“達道”)。為什麼呢?因為人性都有善的一面存在,人人原本就具備中和。問題就發生在,常人之心有所昏暗矇蔽,心的本體雖然也能時不時地顯現,但人性中善的一面終歸是時明時滅,不是心的全體大用。這裡關鍵是理解“全體之大用”。

《大學》一書有“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綱目之說,其中涉及兩個核心概念“明德”,“格物”。

明德是講“心性論”,闡述消化和昇華人之生物性(獸性)所帶來的本能衝動、非理性和抵禦各種“人慾”、“物慾”等種種負面因素;格物是講“工夫,使明德外 化於形,在身心 上起作用。將心性和工夫“合二為一”的最高境界和最終歸宿就是“全體之大用”。

講談《傳習錄》76.立天下的根本和大道,成就“全體之大用”

王陽明認為,達到全體之大用,要無時無處不“中正”,無時無刻不“平和”,然後才能稱得根本和大道。而做到這點,需要“意誠”。意誠之時,起心動念,皆心性之全體大用,用之於修身,生色踐行、睟面盎背,四肢百節皆為心性所含潤轉化,生物性的一面全部被昇華為聖賢氣象;用之於家,則家齊;用之於國,則國治;用之於天下,則天下平。最後,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純為心性之全體大用,純為心性之流行妙用,“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所以王陽明嘆道:唯有擁有天下的至誠(之心),方能確立天下的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