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村莊語言活化石:從一張地契引發的思考

作者:由 保定田哥三隻眼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4-29

點主是什麼意思啊

前兩年,我有幸看到民國三十三年的一張地契,在簽名處我看到了兩個同學的爺爺的名字——這也是其中我曾聽見說過的兩個人名,當時他們正值壯年,這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我看到了一個小時候聽說的地名兒“花兒澗溝”(那張地契文書中寫的是“花而見溝”),這個地名兒讓我浮想聯翩,想想我們朔內村的先人們雖然文化有限,但是還是比較有想象力的,甚至還有些浪漫!

村莊語言活化石:從一張地契引發的思考

那張民國三十三年的地契藏著無數資訊

我們村的地名兒特別有意思:有的以貌或方位取名,像什麼三棵樹、柳樹亭(讀四聲)兒、磐石灣、紅石頭兒、八里溝、北河、西河溝、西天邊兒、西北角兒、西上坡兒……也有的以人名兒或歸屬取名,什麼殷家衚衕、老八兒墳、某某家的地、郭家墳、二隊院子……還有的乾脆以數字取名,比如說五畝坑兒、十五畝地、三十畝地……更有甚者,還帶著傳說,除了前文說的花兒澗溝之外,龜字石兒、狼兒店、五道廟、二郎廟、老爺廟、觀音堂兒……

村莊語言活化石:從一張地契引發的思考

昨天村裡人說這是“磐石灣”

總之,這些地名兒內涵都涉及到一定歷史時期的特點,有的淺顯易懂,有的傳說——就是叼著旱菸袋的老人們也說不清了,只能說是祖祖輩輩兒傳下來的!

除了地名,就是村裡的人名,那張地契上寫的“某洛某”讓人讀起來是“某老某”——有時讀抗戰文獻,尤其是涉及到村莊的,總是出現“某洛某”一大溜,不知道的以為這個村莊是一個排行呢,實際上這不是真名字,是他的號,那時候人過了六十,需要有功名的人根據名字的特點給這個人“點主”——賜號,本來是人的自稱,但是叫起來人們就都叫他的號了!叫習慣了也就沒什麼顧忌了!“老”寫成“洛”也算是一種書面語言吧!在研究玉照堂時,提到十三少的大舅哥——順平康關的抗戰開明士紳高洛國,實際上讀起來就是“高老果”(國——被讀成果,三聲,古音律也是仄音)!

村莊語言活化石:從一張地契引發的思考

村莊語言就像老屋的“卷草紋”生動有趣

為什麼說到名字呢?因為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還有民國和晚清餘風,一些老人的名字前面還要加上他的外號兒,叫的人不覺得不好意思,被叫的人也不在乎,有的甚至直呼外號兒,反正都習慣了!這些外號兒有的時候還世襲好幾代!這些外號的由來有的是根據個人形象,還有的是根據某個突發事件兒、或是個人的癖好,總之叫開了,也就在村莊流行起來了!

村莊語言還有個特點就是歇後語,這個歇後語都是根據某個人特別搞笑的事兒引發的,給人們加深了印象……

這樣叫著有特色的名字、談起有特色的地名兒、說著有特色的歇後語……妙語連珠,外村人聽得瞠目結舌,簡直就是天書一般,而其中的獨特韻味、風趣詼諧的特色,也只有本村人能夠領略和回味了,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一個村的人說話你插不上嘴的原因了!

村莊語言活化石:從一張地契引發的思考

村莊語言就像這“土坯囤”,還能存多久

由於現在小孩兒們從幼兒班就接受普通話教育,到了二三年級就出村上學去了,慢慢地村莊語言的獨特味道、語調和內涵也就漸行漸遠……那些每個村莊自由的人名、地名、歇後語組成的特色語言,即便成了老人們口中無法修復的“活化石”,連本村的人也有至少一半以上似懂非懂了!

如果有筆、有手機就記下來或是錄下來,因為說這種語言的人不多了,走向消亡的自己村莊語言最好還是以文字方式或是錄音、錄影方式儲存下來,即時不用到新媒體上,也許還有一條會發揚光大呢,祖宗們積澱千百年才留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處在空前絕後的時段兒,在這個高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可千萬別一不留神在不經意間給弄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