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曲藝

從《魏書》入手,淺析北魏名臣崔浩坐“國史之獄”背後的深層原因

作者:由 空青詩詞日曆 發表于 曲藝日期:2022-05-19

名臣隕落是什麼星象

崔浩,字伯淵,清河人氏,出身於當時最大的漢族世家之一——清河崔氏,“白馬公玄伯之長子”《魏書》上說他“少好文學,博覽經史。玄象陰陽,百家之言,無不關綜,研精義理,時人莫及”。崔浩既博聞強識,自小便和父親一起侍奉北魏,又因為擅長書法,被太祖“常置左右”頗受器重。一生經歷了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總覽政要,為北魏的強大和最終的統一北方做出了重要貢獻。就是這樣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北魏的三朝元老,最終卻落得了被拓跋燾誅殺的下場,不僅本族,就連姻親之家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也都被夷其族。史書上給的原因是“浩盡述國事,備而不典”,因此引發了人們爭議,但事實並沒有這麼簡單,崔浩的死是當時社會盤根錯節的矛盾最終爆發導致的悲劇,集合了多方面的原因。

從《魏書》入手,淺析北魏名臣崔浩坐“國史之獄”背後的深層原因

三朝老臣,驅馳天下

崔浩一生為北魏政權嘔心瀝血,政績頗豐。神瑞二年收成不好,有人建議北魏遷都到鄴,以解燃眉之急,崔浩據理力爭,為皇帝分析了遷都的各種影響:遷都事急,百姓難以填充其地,又會導致水土不服等各種問題;一旦遷都,四方政權必有輕侮之意,若是西北少數民族動兵,都城在鄴必然不及救援;若是不遷都,則可威振蠻夷,況且一到春季,各種食物就可以補充上,沒有遷都的必要。一番長篇大論,最終斷絕了朝臣想要遷都的念頭。後來又多次在群臣反對的情況下,根據對星象和人事的推算和把握,力排眾議,以其自身的高瞻遠矚說服皇帝。

從《魏書》入手,淺析北魏名臣崔浩坐“國史之獄”背後的深層原因

比如明元帝時崔浩通過後宮突然冒出來的兔子佔算出鄰國會有嬪嬙進貢,之後姚興獻女,被崔浩言中。再如姚興死之前,天有異象,熒惑星也就是我們說的火星突然消失不見,崔浩認為熒惑入秦,姚興有難。 當時眾人不以為然,對崔浩所言多有責難,第二年姚興死、後秦大旱、三年滅國,崔浩所言應驗,眾人皆對崔浩十分信服。北魏在他的輔佐下,滅胡夏,擊破赫連昌,平定柔然,做到了基本意義上的一統北方,崔浩自身也位極人臣,太祖皇帝曾敕諸尚書曰:“凡軍國大計,卿等所不能決,皆先諮浩,然後施行。”由此也能崔浩的權威之重和他受信任的程度。

既忠而孝,養性修身

在南北朝如此動盪的時代裡能夠做到崔浩這樣,不僅是他才華和家族背景的功勞,自身的性格與修養也是不可或缺的,關於崔浩的性格,《魏書》中也多有記載。

首先是孝順,史書中說“初,浩父疾篤,浩乃剪爪截髮,夜在庭中仰禱斗極,為父請命,求以身代,叩頭流血,歲餘不息,家人罕有知者。及父終,居喪盡禮,時人稱之。”,為父請命的意思就是以自己的性命換取父親的姓名,而天天夜裡在庭中為父親祈禱,竟堅持了一年之久,實屬不易。還有一個細節,是崔浩不願意讓家人得知此事,因為家人如果知道了這件事,必然也會為此感動悲傷,還有可能勸阻他,崔浩的體貼與孝順可見一斑。

從《魏書》入手,淺析北魏名臣崔浩坐“國史之獄”背後的深層原因

崔浩曾經記述母親口述的《食經敘》,裡邊記載了母親因怕後世忘卻而憑藉記憶講述的酒食的製作方法。崔浩在其中極力稱讚母親的文辭溫婉簡約而又自然成章,感嘆自己隨著幾任皇帝平暴除亂,拓定四方,得到的賞賜不計其數,卻再也不能以此侍奉母親了,羨慕子路尚能“負米”,“子欲養而親不待”,實在令人傷神。

崔浩一生恭敬事上,行事小心謹慎。輔佐第一任皇帝時,因皇帝年老脾氣暴躁,多因為小事而責罰貼身官員,致使官員不作為,以防犯錯,更有甚者或逃或隱,只為了避免眼下的災禍,崔浩作為皇帝身邊的著作郎,卻一直“恭勤不怠,或終日不歸”,聽聞此事的老皇帝為此賜予崔浩御粥作為褒獎。在為人寫急就章的時候,史料中有這樣的記載“從少至老,初不憚勞,所書蓋以百數,必稱“馮代強”,以示不敢犯國,其謹也如此。”崔浩的謹慎與勤奮,於此則甚是瞭然。

從《魏書》入手,淺析北魏名臣崔浩坐“國史之獄”背後的深層原因

夷滅三族,非為一因

就是這樣一位忠臣,最後卻落得身死族滅的下場,崔浩之死一直是史學家們熱議的話題,頗有幾種不同的觀點。

在《宋書·柳元景傳》中提到:“元景從祖弟光世……光世姊夫,偽司徒崔浩,虜之相也。元嘉二十七年,虜主拓跋燾南寇汝、穎、浩密有暴圖。光世要河北義士為浩應。浩謀洩被誅,河東大姓坐連謀夷滅者甚眾,光世南奔得免。”也就是說崔浩被誅的原因是“密有暴圖”。但是這個觀點從種種意義上來說都是很難成立的。首先雖然此事出自二十四史,但是其餘史書如《魏書》,《北史》對此事隻字未提,而只是將被殺的原因歸結在國史案上,則《宋書》雖是正史,此事亦不可足信。從現實角度來看,崔浩出身清河崔氏,在當時重視士族門閥的社會背景之下,他對軍功起家的劉裕根本不會有多重視,從之前劉裕借道一事中便可看出,崔浩雖然肯定了劉裕的能力,但實則是帶著看不起的態度去分析兩邊勢力的,他的初心還是為了北魏政權的壯大。所以說因通敵被誅一說可能性很小,也不符合當時的歷史條件。

從《魏書》入手,淺析北魏名臣崔浩坐“國史之獄”背後的深層原因

根據《魏書》的記載,崔浩被誅殺族滅是因為“初,郄標等立石銘刊《國記》,浩盡述國事,備而不典。而石銘顯在衢路,往來行者鹹以為言,事遂聞發。”而崔浩自己也承認是收了賄賂才做出此事,由是引起了鮮卑貴族以至於皇帝拓跋燾的暴怒。那麼史料上記載的國史案到底是什麼情況呢?簡單來說就是崔浩與人合作編寫了《國書》,記述北魏政權的歷史,因為其作史耿介,多有鮮卑貴族的“黑歷史”於其上,又因為”營於天郊東三里,方百三十步,用功三百萬乃訖“,也就是耗費了巨量的人力在顯眼的地方刻成了石銘,往來人等對這些事情議論紛紛。綜合上邊的幾點原因,引起了鮮卑貴族的怒火。要說崔浩被誅,這一件事是毫無疑問的直接原因和導火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崔浩此人的性格問題,我們之前說到他的為人忠孝兩全,而且行事謹慎,但是人無完人,崔浩也有他性格的缺點,而處在北魏這樣一個風雲激宕狼煙四起,兩種文化碰撞激烈的時代,這一點小失誤也足以致命。第一是他的正直,俗話說”剛者易折,柔者長存“,崔浩就因為太過正直受到群臣的嫉恨,而他一直受到皇帝的器重也加重了這種嫉恨。”世祖即位,左右忌浩正直,共排毀之。世祖雖知其能,不免群議,故出浩,以公歸第。“世祖剛即位的時候,崔浩甚至因為群臣的排擠被逐出了決策集團,只有在皇帝遇到了疑難問題的時候才會想起他。他在朝堂上數次舌戰群臣,令百官無地自容,如劉潔,李順之類的重臣都不免被崔浩說的啞口無言,更不用說破赫連昌後歸降的幾位謀臣。但此類事件的發生也使得崔浩在朝廷中樹敵眾多。而且史書記載崔浩一度想要陷害自己的親家李順,甚至到了將一切都準備好的地步,以至於在夢中夢到自己放火燒掉李順家的房子。從這些記載來看,崔浩也是有他的壞心思的,常年處在風口浪尖,一舉一動都被別人注視著的崔浩,一點瑕疵也是不能被容許的。

從《魏書》入手,淺析北魏名臣崔浩坐“國史之獄”背後的深層原因

說完了崔浩自身的原因,我們再來看一下被討論的很多的社會原因。即鮮卑貴族與漢族世家的矛盾。崔浩身為漢族重臣,自然是要為漢族謀地位,爭福利的。而他在拓跋燾支援下對北魏政權的內部構造,職官制度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於北魏是遊牧民族出身,本身還是比較鬆散的部落酋長制,鮮卑貴族對皇權的限制非常大,崔浩的改革實際上是使得北魏向傳統的封建王朝靠攏,這一趨勢毫無疑問的會剝奪鮮卑貴族的許多特權,於是貴族階級在權力危機的影響下,對崔浩可以說是咬牙切齒之恨。而這是兩種文化下不可避免的問題,只是最後崔浩充當了這場權力鬥爭的犧牲品而已。那麼,既然改革得到了皇帝的支援,崔浩肯定也有著皇帝的庇護,所以在這場悲劇中,皇帝拓跋燾對崔浩態度的轉變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節。拓跋燾的上位可以說是崔浩極力支援下的成果,所以拓跋燾對崔浩也一直器重且尊敬,然而到了後來,兩人的軍事方針發生了極其嚴重的分裂。崔浩對南伐一直是一種反對的態度,而身為北魏皇帝的拓跋燾則想著儘快統一全國,這個時候,曾經為統一北方立下大功的崔浩,也成為了南伐最大的絆腳石,在拓跋燾的心中,想要統一全國,須先要除掉崔浩,正好此時國史之案浮上水面,給了拓跋燾下手的藉口。

從《魏書》入手,淺析北魏名臣崔浩坐“國史之獄”背後的深層原因

關於崔浩被誅殺還有一個不常被人提及的原因,即北魏時期的佛道之爭,北魏政權普遍信仰佛教,而崔浩則篤通道教。一方面有改北魏風俗的想法,一方面出於私心,想要從信仰層面瓦解鮮卑貴族的統治,讓北魏徹底的變為傳統的中原封建王朝,崔浩一生有機會便詆譭佛教,在他的影響下,拓跋燾也進行了嚴厲的滅佛運動。三次滅佛運動中,其嚴重程度以此為最。而這樣的事情就更加劇了崔浩與鮮卑貴族之間的矛盾,尤其是其領袖太子晃。太子晃是極其虔誠的佛教徒,其父親多次勸說都無功而返,在滅佛運動中仍竭盡全力保護了一部分僧人的安全,使得佛教文化在中國沒有遭受毀滅性的打擊。關於崔浩的詆譭佛家,《魏書》中有以下記載,”浩非毀佛法,而妻郭氏敬好釋典,時時讀誦。浩怒,取而焚之,捐灰於廁中。““浩大笑之,雲:‘持此頭顱不淨處跪是胡神也。’”從他將佛與菩薩稱作胡神,我們也能看出崔浩對佛教的態度,其實是包含著濃厚的政治原因的。

結語

崔浩一代名臣“才藝通博,究覽天人,政事籌策,時莫之二”,其行事有謹慎,多有深謀遠慮,輔佐北魏三朝皇帝,為之驅馳天下,開疆擴土,最終輔佐北魏統一了北方。只可惜最後落得身死族滅的下場,實在令人扼腕嘆息。

前輩學者分析崔浩之死因,多從當時的政治背景與民族矛盾入手,本文結合前人分析之成果,從崔浩本身的性格及當時的佛道之爭入手,簡單分析了崔浩坐國史之案背後不為人所見的原因。

從《魏書》入手,淺析北魏名臣崔浩坐“國史之獄”背後的深層原因

然而崔浩之死,其本質原因還是出在政治上,崔浩一直主張提拔漢族限制鮮卑,其所作的《國史》闡述鮮卑貴族的“黑歷史”,本質上也是出於政治意圖。則國史本身既有政治目的,崔浩為鮮卑貴族所不滿,最終被夷族,也只能說是矛盾爆發的必然。只是想到三朝老臣於七十高齡被平素尊敬自己的皇帝下令滅門,也著實感受到了歷史中傳來的那一絲悲涼。

參考資料:

《魏書·列傳第二十三·崔浩》

《 崔浩爭權致太武帝滅佛》

《北魏早期職官制度下漢族世族與 鮮卑貴族的矛盾 》

《崔浩之死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