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儒釋道高度的共識,成功者的重要法則

作者:由 據事說理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1-05-24

必先與之的意思是什麼

01.導語:魚兒為什麼會上鉤?因為美味的魚餌!這是“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的基本前提

魚兒為什麼會上鉤?因為美味的魚餌!為了吃到美味的魚餌,魚兒就奮不顧身了。人的本性也是貪婪的,有的人為了名、利、色,就忘記了危險,心甘情願地上了別人放的鉤,跳了別人挖的坑,這是典型的失敗者。成大事者,往往都是善於放鉤、挖坑的高手。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儒釋道高度的共識,成功者的重要法則

悠然自得的垂釣者

幾千年前,古人就對這個問題捉摸透了,並且有高度的智慧概括。老子在《道德經》第36章說:“將欲去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將欲滅之,必先學之。”主要意思是:想要奪取它,必須先暫時給予它。這句話流傳至今,已經演變成了“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是一種成事的策略和計謀,它的基本原則是:先把自己的目的隱藏起來,不予明確;再投其所好,給點甜頭,讓他鑽進自己“套子”;最後再抖出“包袱”,亮明目的。此時,對方以無回絕的理由,只好乖乖就範,達到設計者要實現的目的。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儒釋道高度的共識,成功者的重要法則

道家創始人老子

02.成語“將欲取之,必先與之”,出自於春秋末期晉國的真實典故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是一個通用成語,其典故出自於春秋末期的晉國。

當時,以國君為代表的奴隸主貴族勢力與新興的地主階級之間的鬥爭十分激烈。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是趙、魏、韓、智、範、中、行等六家,職位都是卿大夫,史稱“六卿”。他們各自擁有武裝隊伍,權勢實力超過奴隸主貴族,甚至架空了國君。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儒釋道高度的共識,成功者的重要法則

春秋末期諸侯國示意圖

其中之一的智伯向魏宣子提出領地要求。魏宣子不肯屈服,表示拒絕。有個名叫任章的謀士,向魏宣子獻計:“請不要正面拒絕智伯,不妨滿足他的要求。他嚐到了甜頭,一定驕橫得意,更加貪得無厭,四處伸手。到那時,其他大夫必然會不滿,從而促使各家聯合起來,收拾這個孤立無援而又驕橫輕敵的智伯。到時候,他的性命還能保得住嗎?”

魏宣子認為任章說得有理,,此計甚妙,當即照辦,劃出一些土地給了智伯。後來,智伯果然貪得無厭,最終被趙、魏、韓三家聯合所滅。魏宣子不但收回了劃出去的那一部分,還分得了更多的土地。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儒釋道高度的共識,成功者的重要法則

貪婪的智伯

03.劉邦用一個“齊王”的虛名就把韓信套住了,這是“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的成功典範

“欲想取之,必先予之”,這是成功者需遵循的重要法則,特別是在戰爭年代中,沒有好處,誰會不顧性命衝鋒陷陣呢?歷史上使用這一策略的成功案例很多,其中就有劉邦用一個“齊王”的虛名就把韓信套住了的典範。

韓信被劉邦重用後,被破格提拔為大將軍,從此一代“軍神”橫空出世,所向披靡,無人能敵。先是幫劉邦定下東征奪天下的宏圖大略,然後躍馬揚戟,度陳倉、戰滎陽、破魏、平趙、收燕、滅齊,一口氣攻下72座城池。對韓信的評價,劉邦說過一句話:“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儒釋道高度的共識,成功者的重要法則

漢高祖劉邦

齊國平定之後,性格放縱而不拘禮節的韓信向劉邦上書說:“齊國狡詐多變,是個反覆無常的國家,南邊又與楚國相鄰,如不設立一個齊王來統治,局勢將不會安定。我希望做個‘假王’(即做代理齊王),這樣對形勢有利。”

而此時,項羽正把劉邦緊緊圍困在主戰場滎陽,情勢危急,戰爭正處於膠著狀態,難分勝負。看了韓信的上書內容,本就對韓信有所顧忌的劉邦火冒三丈,大罵韓信不救滎陽之急竟想自立為王。罵歸罵,但劉邦深知此時正是用人之際,韓信又是難得的將帥之才,切不可輕易造次。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儒釋道高度的共識,成功者的重要法則

謀士張良

謀士張良向劉邦獻計說:“我漢軍處境不利,怎能禁止韓信稱王呢?此乃用人之際,不如就此機會立他為王,好好善待他,使他自守一方,否則可能發生變亂。”張良一句話的提醒,使得劉邦恍然大悟。於是劉邦強壓心頭怒火,改口罵道:“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就做真王罷了,何必做個假王呢?”於是派張良親自前去立韓信為齊王。

而與此相反,韓信身邊的謀士蒯通力勸韓信說:“大將軍,您這樣做,勢必惹漢王劉邦不快。功高震主,主必忌憚,這是鐵律,恐怕漢王對您早有防範。您不如當機立斷,獨立為王,使天下三分。現在時機正好,若錯過,悔之晚矣……”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儒釋道高度的共識,成功者的重要法則

韓信塑像

韓信卻不以為然,他覺得自己屢立奇功,開疆拓土,區區齊地,劉邦豈能不捨?再說劉邦對他有恩,他韓信萬不能有悖於他。但又經不住蒯通的力勸,韓信正猶豫間。突然有人來報:“張良到!”韓信瞟了一眼無可奈何的蒯通,連忙叩頭謝恩,恭恭敬敬地接受了“齊王”的冊封。

與此同時,劉邦下令,徵調韓信精銳部隊攻打楚軍,這才有了名垂青史的“垓下之戰”、“四面楚歌”、“十面埋伏”、“西楚霸王自刎烏江”。自此,楚軍全殲,徹底扭轉了戰局,韓信為劉邦成就帝王偉業立下了赫赫戰功。這也為後來劉邦功成名就後殺韓信埋下了伏筆。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儒釋道高度的共識,成功者的重要法則

韓信封王

此案例告訴我們:遇事不可意氣用事,要從大局出發,切不可因小失大。劉邦給出的不過是一個徒有虛名的“齊王”而已,卻籠絡了韓信的心,任他差遣,這樁買賣十分划算。

04.儒、釋、道三家對“取”與“舍”有高度的共識,可見這是人生的大智慧

從本質上來講,“取”和“予”與我們平常所說的“舍”與“得”的道理是相通的。“取”和“予”,“舍”與“得”雖是反義,卻是一物的兩面,相伴相生,相輔相成。中國的儒、釋、道三家各成一體,觀點各不相同,但在“取”和“予”、“舍”與“得”這個問題上,卻有高度的共識,這是十分罕見的。可見,取捨的哲理是人生的大智慧。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儒釋道高度的共識,成功者的重要法則

道教聖地

關於捨得,佛家認為:舍就是得,得就是舍,如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樣;道家認為:舍就是無為,得就是有為,即所謂“無為而無不為”;儒家認為:舍惡以得仁,舍欲而得聖;而在現代人眼裡,“舍”就是放下,“得”就是成果。

武松舍臂,卻擒住了方臘;壁虎舍尾,卻可逃過一劫。舍,固然痛苦,但不捨怎會有得?古人造“捨得”一詞,就是要警示後人:舍在前,得在後。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儒釋道高度的共識,成功者的重要法則

儒家聖地:曲阜孔廟

萬物迴圈往復,世事滄桑變幻,人的一生往往很多時候都在取捨之間徘徊,在取捨之中成就自己。功過成敗,皆在取捨之間;喜怒哀樂,多由取與舍之間的艱難抉擇而生。在人生旅途中,要如何抉擇、如何取捨,是一門很大的學問。你若真正把握了取與舍的哲理和尺度,便是把握了人生的鑰匙和成功的機遇。

05.實施“將欲取之,必先與之”,必須堅持四個基本原則

單從釣魚的角度來說,這是一樁虧本的買賣,但為何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釣客們捨去的遠遠不止一點魚餌,還要在驕陽下苦苦的等待,有時只能釣到幾條魚,甚至根本就釣不到魚。有人說是愛好,因為釣魚會帶給他們樂趣。當我們還為了生計忙忙碌碌時,高明的釣客卻早以從垂釣中參悟出了“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的人生智慧。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儒釋道高度的共識,成功者的重要法則

垂釣者的樂趣

俗話說“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沒有付出,哪有回報呢?怎樣的付出才能得到最好的回報呢?“將欲取之,必先與之”,成大事者必須堅持以下四個基本原則:

一是明確目標,掌控全域性。成大事者凡事要看得開、放得下,做到虛懷若谷,大肚能容難容之事。做任何事情都應該是有目的的,而且目的是純粹的、光明磊落的,這也是做人與成事的最高境界,是真正成就人生的心靈哲學。制定並實施實現目的的計劃應該可行的,全程應該是可操控的。任何有風險性的因素都會影響計劃的實施和目的的實現。如果不可操控因素或風險太大,那是不可行的,一句話:掌控全域性,全盤操控。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儒釋道高度的共識,成功者的重要法則

捨得書法

二是放鉤挖坑,一矢中的。要達到目的,就必須用“巧”,以此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個“巧”就是放鉤挖坑,鉤要好,坑要深,保證一矢中的,否則魚兒鉤不住,獵物套不住。放鉤挖坑要巧妙,要隱藏於不顯眼的細節中,以便對方在步步深入中得以中招。粗劣的放鉤挖坑,讓人一看就知道是陰謀詭計,則不如按部就班,不必使巧。

三是投其所好,選好魚餌。俗話說:“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一個人一旦拿了他人的好處,佔了他人的便宜,就不好意思拒絕他人的合理要求。這裡有個“人情”和“面子”的問題。聰明人知道天上不會掉餡餅,往往愛使這種手段。事後,你說人家中了“糖衣炮彈”也好,“上了賊當”也罷,反正你的事最終是辦成了。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儒釋道高度的共識,成功者的重要法則

釣魚比賽

四是以退為進,以巧取勝。懂得退一步的人,往往能夠進兩步。不要時時、事事把利益掛在嘴邊,而要藏於心中,要有舍小利而得大利的格局。要以謙遜的態度待人,多講好話、軟話,適時而巧妙地丟擲“誘餌”,誘敵深入。古今許多例證說明,採取“以退為進”的方式,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