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北燕外交圈的消亡史,於什門事件的前後轉變

作者:由 帥氣的江江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3-05

胡夏有弟弟嗎

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諸胡政權林立,國與國之間征戰不斷,太武帝拓跋燾統一了北方,北魏因此成了北朝的第一個王朝。作為北魏霸業的攔路虎之一,北燕自然在其討伐範圍,更何況其前身後燕在參合陂之戰、柏肆之戰接連失敗,國都中山都被北魏佔領,雙方更無談和的可能性。

北燕外交圈的消亡史,於什門事件的前後轉變

北燕北魏之間必有一戰,這是毋庸置疑的,而在政權林立的時期國與國之間的相對強弱還不僅僅表現在軍事力量上,外交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對弱小者在盟友的協助下也有了與強大者對抗的資本,北燕便是如此,但自身實力的強大才是外交的根本保障。

於什門事件:“意氣之爭”導致的外交風波

於什門是北魏的使臣,神瑞元年(414年)此次奉命出使的本意是穩住東邊的北燕為北魏儲存實力積累力量,同樣使命的還有出使北方的悅力延。外交自然不是一方之事,事實上北燕對於此次“和平協商”應該是持贊成意見的,畢竟此時的北魏已經顯露出強大實力,對抗於偏居一隅的北燕來說並非明智之舉。

北燕外交圈的消亡史,於什門事件的前後轉變

可以說,兩國在政治目的上是達成共識的,那麼為什麼此次外交卻沒能達到預期設想呢,我想其中原因有二:

雙方都堅持禮儀問題,試圖在姿態氣勢上高對方一頭。於什門堅持燕主馮跋以臣屬國身份前來接見,馮跋則五花大綁於什門並強迫其行禮,於什門因此被北燕拘押長達二十餘年。

兩國之間有著戰事對抗淵源,思想意識上是彼此仇視不爽的。北燕是繼承後燕的,君主馮跋及治下臣民對於十餘年前的恥辱自然難以忘記,對北魏便有著諸多不滿憤怒。而北魏雖是勝利一方,但也損失慘重尤其是攻克後燕國都中山之戰,因此一方面是以勝利者的傲慢姿態,另一方面或多或少帶有仇視意識。

從以上論述中不難看出,此次外交風波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說是意氣之爭並不過分。於什門忘卻了自身所帶使命,而馮跋則忘卻了偏安一隅小國的隱忍,雖說兩國交戰難免,但此次於什門事件無疑是強化了雙方矛盾。

北燕外交圈的消亡史,於什門事件的前後轉變

“敵人的敵人即是朋友”,北燕的外交圈

“敵人的敵人即是朋友”,北魏與北燕之間關係複雜,因此馮跋同周邊其他政權努力建立友好外交,而這或多或少都與北魏有著敵對關係,如柔然、赫連夏便是北魏宿敵。

早在411年,燕主馮跋便將親生女兒樂浪公主嫁與柔然斛律可汗,目的便是拉攏強大的柔然。馮跋乃漢人,事實上就漢人歷史來看一般和親也只是以宗室之女,嫁女和親可見馮跋對於政治盟友的迫切需求。柔然是這一時期強大的草原遊牧民族,與北魏有著長時間的摩擦衝突,北魏稱其為“蠕蠕”便可側面反映雙方的敵對關係嚴峻。與此同時,柔然與北燕卻是友好鄰邦,不僅是草原絲綢之路上的商業盟友,也是對抗北魏的政治盟友。

北燕外交圈的消亡史,於什門事件的前後轉變

北燕短短三十載時光裡,就文獻可知的與柔然往來便有三次:第一次,411年斛律可汗與樂浪公主的和親;第二次,414年斛律因侄子步鹿真奪位被驅逐,到北燕被馮跋賜爵上谷侯,嫁女給馮跋;第三次,柔然可汗大檀贈馬三千匹、羊萬餘隻。此外,從北燕重臣馮素弗墓中發現了5件來自羅馬的玻璃器,而這一時期的草原絲綢之路正是掌控在柔然手中,這也是雙方聯絡的側面反映。

赫連夏是赫連勃勃所建立的政權,391年北魏滅劉衛辰之戰中宗族僅劉勃勃一人逃離——赫連勃勃即劉勃勃,因此與北魏有著不可調和的仇恨。北魏曾有人主張遷都至河北平原的鄴城,大臣崔浩持反對意見,理由便是擔憂平城被赫連夏攻佔;赫連勃勃一方攻佔長安後不欲定都於此,也是擔憂統萬城被北魏攻佔。414年,赫連勃勃派遣御史中丞烏洛孤出使北燕,兩國結成聯盟。

北燕外交圈的消亡史,於什門事件的前後轉變

從北燕所建立的外交圈中不難看出,這些都是其敢於對抗北魏的助力之一,在北魏的東、北、西三個方向都有著政治上合圍的態勢,此外這一時期南朝與北魏也有著軍事上的衝突。當然,這只是外交上對於北燕的有利趨勢,其自身實力也不容忽視,如418年北魏部署周密軍事襲擊,而馮跋依舊可以“嬰城固守”,使得北魏“不克而還”。

“國際局勢”始料未及的轉變

北魏是這一時期北方的霸主,與其他政權或多或少的擁有著摩擦衝突,這裡面與北燕建立盟友關係的不在少數,是北魏北方統一之路的一隻只“攔路虎”。後世之人知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接連克敵一統北方,當時的人們可就沒有這般未卜先知了。

北燕外交圈的消亡史,於什門事件的前後轉變

424年,北魏明元帝去世,柔然可汗大檀以為可以乘人之危發動對北魏的襲擊,雲中之圍六萬鐵騎卻不敵二萬,倉皇逃竄。至429年,在拓跋燾多次征討下,柔然勢力衰敗嚴重,北魏北邊的軍事威脅基本解除。

另一方面,北燕的另一個強大盟友赫連夏遭遇更是慘烈,因繼承人問題導致的諸子相殘,使得政權虛弱而直接被北魏攻滅,這樣子北魏西邊的軍事威脅也基本消除了。

431年,拓跋燾滅胡夏、平山胡、西逐吐谷渾,北魏的霸業已然無法阻擋。此時,北燕的君主乃馮跋弟弟馮弘,得位不正更難以對抗北魏。於什門最終被送回北魏,燕主也俯首稱臣,可是情況卻早是今非昔比。於什門出使北燕本意是避免北魏東線受敵而主動尋求與之建交,那一時期的北魏尚不足以徹底消滅北燕。而現如今諸多盟友死的死逃的逃,再無人可牽制強大的北魏了,北燕再怎麼試圖重新建立友好外交關係也是無用,即使馮弘俯首稱臣恭敬朝貢遣派侍子也是如此。

北燕外交圈的消亡史,於什門事件的前後轉變

結語:

北燕先天條件是其發展限制,而於什門事件的前後轉變中可以看出軍事的絕對強大有時候決定了外交的走向,軍事與外交之間是互相影響的。北燕與北魏不可調和的矛盾下,與其他政權結成盟友便成了其軍事實力的相對強大,形成了對北魏的牽制。但北燕的滅亡是難以避免,一方面是其偏安一隅且內訌統治不穩,自身實力難以發展;而另一方面也是其“聯盟”的脆弱性,是迫於同一強大對手的簡單聯絡。從北燕外交圈的消亡史可以預見其政權的覆滅,由馮跋強迫於什門行禮到馮弘的俯首稱臣便反映了北魏北燕實力的日漸拉開,最終成了北魏霸業的墊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