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他的仁慈,成就李世民的野心

作者: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8-14

風和幾的第二筆一樣嗎

原創 我是艾公子 最愛歷史

他的仁慈,成就李世民的野心

在當上皇帝13年後,貞觀十三年(639年),唐太宗李世民向史官褚遂良提了一個要求:

“愛卿,朕想看看本朝的國史。”

沒想到褚遂良卻說,按照史學界傳統,皇帝不能看當代史,於是他嚴詞拒絕了李世民,對此李世民有點惱火,他說:

“朕有‘不善’的地方,你也會記下來嗎?”

褚遂良的回答是:

“秉筆直書當朝的歷史,本來就是史官的職責。”

一句話,嗆得極力維護“明君”形象的李世民,一時無話可說。可他心心念念,對發生在13年前的一件舊事總是縈繞在心,那就是,發生在公元626年的:玄武門之變。多年來,李世民對於史官們如何闡述這件事,心裡一直惦記得很。

他的仁慈,成就李世民的野心

▲李世民畫像

在被褚遂良拒絕一年後,貞觀十四年(640年),按捺不住的李世民直接給宰相房玄齡下了命令,要求觀看國史,這次,宰相房玄齡不敢違逆皇帝的旨意,於是,在經過萬分緊急的刪改後,兩部記載唐朝初年國史的《高祖實錄》、《太宗實錄》被呈現在李世民面前。

在看到自己最關心的“玄武門之變”被寫得比較隱晦後,李世民下令說,沒關係,你們直接寫啊,我當初殺某些人,就像周公殺管叔、蔡叔安定周朝,還有季友毒死叔牙安定魯國一樣,都是為了“安社稷、利萬民”啊。

李世民指的某些人,核心人物,是說他在“玄武門之變”中殺死的同父同母的親大哥、大唐帝國原本的接班人:

太子李建成(589-626)。

他的仁慈,成就李世民的野心

在李世民指示史官們應該怎麼“寫歷史”之前一年,黃門侍郎劉洎向李世民建議說:

“天底下很多事,即使褚遂良不記載,史官不記載,天下人也會記載。”

但李世民顧不得這麼多,在他看來,他所極力維護的“明君”形象,容不得馬虎,所以他需要在國史中為自己“潤色”粉飾一下:一方面是為自己品牌包裝;另一方面,則是要把政治對手們“有藝術的”踐踏抹黑掉。

因為按照中國式的政治鬥爭哲學,不把對手徹底搞臭抹黑,怎能顯出自己的偉岸和高大?

於是,在經過李世民的“修改指示”後,根據唐朝國史編撰而成的《高祖實錄》、《太宗實錄》,以及後來的《舊唐書》、《新唐書》,對於在玄武門之變中被殺的太子李建成,大概是這麼寫的:

“建成荒色嗜酒···驕態縱橫, 併兼田宅,侵奪犬馬···有禽犬之行···同惡相濟,掩蔽聰明···暱近小人···信讒懇,疏骨肉”——按照史書的說法,李建成就是個人面畜生,言下之意,他被“英明神武”的弟弟李世民所殺,也是很有道理的,似乎李建成是咎由自取。

但撥開歷史的迷霧,李建成,真的如此不堪嗎?

他的仁慈,成就李世民的野心

▲影視劇中的李建成

他的仁慈,成就李世民的野心

隋朝大業十三年(617年),農曆六月,心急如焚的李淵,在晉陽(今太原)焦急等待著兩個人的到來。

他等的,是他的兩個兒子:李建成和李元吉。

儘管在此後的人生中擁有多達22個兒子,但李淵與妻子竇氏,卻只有四個兒子,這就是後來的長子李建成、二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三子李玄霸早逝,所以李淵對於自己嫡傳的三個兒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非常愛護。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作為太原地區最高軍政長官的李淵,也有意起兵反隋,於是他秘密派出自己的兩個兒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到河東地區秘密招賢納士、籠絡人才,歷經兩年準備,起兵已勢在必行,於是,18歲的二兒子李世民催促父親李淵說,應該開始幹了。

但李淵卻堅持要等到長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回到晉陽後,才正式舉兵,他告誡李世民說:“你哥哥和弟弟都還沒回來,我們此時舉兵,他們豈不是將陷入險境?”

在等到李建成和李元吉歸來後,萬分焦慮的李淵這才放下心來,最終,隋朝大業十三年(617年)農曆七月,李淵率領三萬軍隊宣佈起兵、直撲長安。

他的仁慈,成就李世民的野心

▲劇照:李建成是否如史書所寫的一樣不堪?

接下來的歷史,李建成隆重登場。

從大業十三年(617年)農曆七月在晉陽起兵,到農曆十一月就攻入長安,短短三個多月時間,作為李淵軍隊的左路統帥,28歲的李建成,顯得英才勃發。

在進軍長安的路途中,李建成治軍嚴整,對於軍隊沿途經過的田園瓜果蔬菜,“非買不食”,對於百姓“秋毫不犯”,出兵僅僅9天時間,李建成就率兵攻克西河,這讓剛開始還擔心李建成太過年輕不懂行軍打仗的李淵大喜過望。

攻克西河後,李淵的軍隊一度由於遭遇大雨被困阻途中,當時,兵糧缺乏,軍心一度動盪,有的人甚至建議李淵應該退守晉陽,此時李建成又力主應該繼續前進,最終在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的力排眾議下,李淵決心繼續進軍長安。

最終,在李建成的協助指揮下,李淵率軍突入關中,李建成則率兵扼守關中地區的要塞潼關,並擊敗隋朝名將屈突通,隨後,李建成的部下雷永吉又率先攻入長安城中,為李淵部隊攻克長安立下了當之無愧的第一功。

從公元617年農曆七月在太原起兵,到農曆十一月就攻克長安,短短三個多月、一百多天時間,李淵就在李建成的主要輔助下攻克了關中地區,從而為第二年建立大唐帝國一舉奠定了軍事政治經濟基礎,在這方面,可以說作為李淵部隊的左路統帥,28歲的李建成當居首功。

而在後來經過篡改的史書描述中,攻克關中地區,被描寫成了,是當時僅僅只有18歲的李世民的首倡和功勞。

他的仁慈,成就李世民的野心

在這場後世稱為“晉陽兵變”、為期三個多月進軍長安、建立大唐帝國的偉大戰役中,28歲的李建成立下了不世功勳;鑑於李建成出色的軍事政治才能,在奪下長安後半年,618年5月,李淵正式建立唐朝,並將長子李建成立為太子。

公元618年的中國仍然四分五裂,此時隋煬帝剛被叛軍所殺,各路軍閥鼎立,為了完成國家統一及下一步的建國任務,李建成責無旁貸地協助父皇李淵開始經營大唐帝國,並掀開了唐朝初年大規模統一戰爭的序幕。

在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中,儘管天縱英才,但李淵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存在,當時,大唐雖然建國,但是周邊仍然強敵環伺:李密、竇建德、王世充、宇文化及等各路勢力錯綜複雜、交織縱橫,身處這種危險的局面中,出生貴族世家的李淵卻天性愛玩,不顧帝國風險,四處外出陝西華陰、終南山等地狩獵,甚至還到華山、老子廟等地到處祭祀、謁拜,完全不顧帝國草創的安危。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太子的李建成也時常被賦予了“監國”重任,並坐鎮長安主持朝政日常工作——可以說,唐朝初期無論是組織大規模統一戰爭、坐鎮後勤,還是勸課農桑、發展經濟,協助建立大唐帝國各項規章制度,進行政權建設,李建成都是此中除了李淵之外,最為關鍵的角色。

由於作為太子坐鎮後方的特殊職責,使得建國初期顯露出不凡軍事才能的李建成,無法繼續率兵打仗,歷史也由此成就了率兵出征的李世民。唐朝的建立,李世民當然具有很大的功勞,但對於李建成坐鎮後方、運籌帷幄的指揮,以及對前線功不可沒的傾力支援,這些歷史的事實,在經過李世民的指示篡改後,在後世的史書描述中,李建成卻成了一個安享其成的窩囊廢。

他的仁慈,成就李世民的野心

▲劇照:李淵在建國前後,非常倚賴兒子李建成。

這裡面,有一件事很能顯示出李建成的功勞和謀略。

公元621年,李世民率軍擊敗竇建德奪得河北地區,然而只注重一味軍事鎮壓的李世民卻無法真正平定河北,竇建德被俘和處死後,他的部下劉黑闥等人起兵反抗,並在半年時間,便全部恢復了竇建德原先的地盤,河北震動。

眼見李世民無力降服河北,李淵於是又派出自己的四子、齊王李元吉前往平叛,沒想到李元吉也被劉黑闥痛擊慘敗,無奈下,李淵只好派出作為皇太子的李建成領兵親征。

歷史給了李建成青史留名的機會。在分析李世民和李元吉失敗的原因後,李建成認識到,光靠一味的軍事高壓政策,並無法真正平定河北地區,於是,李建成採取了攻心戰,將軍事打擊與籠絡人心並重、雙管齊下,最終徹底平定了整個河北地區,而李建成與李世民的軍事策略高低優劣,在河北爭奪戰中也顯露無遺。

他的仁慈,成就李世民的野心

儘管天縱英才、聰慧睿智,但李建成卻有一個致命的弱點:

仁慈。

對於一個治國之君來說,仁慈不失為一大優點,但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仁慈卻經常會造成致命的傷害。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在殺死李建成、李元吉後,又將李建成的5個兒子和李元吉的5個兒子全部斬殺進行滅門,隨後,李世民又下令大規模搜捕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屬,於是,當時作為李建成主要謀士的太子洗馬魏徵也被捕了。

李世民見到魏徵,第一句話,劈頭蓋臉就訓斥魏徵說:

“你為何離間我們兄弟?”

李世民說這句話,是指魏徵此前一直建議李建成,應該對李世民先下手為強,沒想到聽到這句話後,後來成為貞觀名臣的魏徵卻強硬地回擊說:

“太子(李建成)就是性格太過仁慈,一直不忍心對你下手,不聽從我的建議,才會有今日之禍!”

沒想到李世民聽後卻哈哈大笑,命人釋放了魏徵,後來,李世民下令任命魏徵為詹事主簿,此後又改為諫議大夫。

在李世民看來,他就是抓住了大哥李建成宅心仁厚這個“缺點”,才最終得以成功發動政變,剷除了李建成,最終奪得帝位。

他的仁慈,成就李世民的野心

▲劇照:在魏徵看來,是“仁慈”害了李建成。

儘管在後來篡改的史書中,記載李建成曾經試圖用毒酒謀殺李世民,但事實上,為人寬厚仁慈的李建成有很多下手的機會,卻根本沒有動過手。

因為在李建成看來,李世民,始終是他的親弟弟。

武德七年(624年),看到秦王李世民依託秦王府部將、勢力日益膨脹,支援自己親大哥的齊王李元吉,派出手下潛伏在一個臥室內,試圖謀殺李世民,臨發動前,李元吉才告知了李建成,沒想到“建成性頗仁厚,遽止之!”

在李建成看來,儘管李世民有謀奪帝位的野心,但作為同父同母的血肉兄弟,李建成並不願意骨肉相殘,因此,儘管李建成後來也採取措施削弱李世民的勢力,但卻從來沒想過要謀殺李世民。

就在玄武門之變前一天,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三(公元626年7月1日),李世民耍了個陰謀詭計,在父皇李淵面前誣告兄長、太子李建成,和自己的弟弟齊王李元吉,說他們“淫亂後宮”,試圖以此引誘李建成、李元吉進宮對質,進而發動政變擊殺李建成。

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支援太子的張婕妤命人火速通報李建成,讓他多加提防李世民;齊王李元吉當時也覺得事有蹊蹺,主張應該“託疾不朝,以觀形勢”,但史載“性頗仁厚”、“親慈”的李建成卻覺得,雖然李世民誣告自己,但應該也不至於怎麼樣,畢竟在李建成看來,李世民終究是他同父同母、一奶同胞的親弟弟。

這種對於親弟弟的仁慈和疏於防備,最終在第二天,在玄武門,要了李建成的命。

他的仁慈,成就李世民的野心

在李世民看來,太子李建成才華橫溢,無論是治國理政,還是領兵打仗都很有一套,而且作為父皇李淵的嫡長子,兄長李建成從一開始就被立為太子,按照嫡長制的傳承,作為秦王的李世民根本沒有機會問鼎帝位,所以除了政變,已別無他法。

而在李建成看來,自己本來就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所以儘管謀士魏徵以及弟弟李元吉等人一直勸他要除掉李世民,但礙於骨肉親情,李建成卻一直不忍心下手,但出於提防,李建成也步步為營,並將李世民秦王府的文臣武將們逐步調離:

李建成先是試圖收買李世民的猛將尉遲敬德,在收買不成後,李建成又轉而將忠於李世民的程咬金外派到偏僻的康州(今廣東德慶)擔任刺史;隨後,李建成又藉助唐高祖李淵的支援,將李世民身邊最重要的謀士房玄齡、杜如晦驅趕出秦王府,並嚴令他們不準私下接觸李世民。

當時,李世民以洛陽為基地,在洛陽暗中培養自己的軍事勢力,謀劃一旦與李建成決裂,將以洛陽作為未來與李建成決戰的基地;另一方面,李世民又於武德四年(621年)設立文學館,招徠了杜如晦、房玄齡、長孫無忌等“秦府十八學士”作為謀士;武將則以秦王府的尉遲敬德、秦瓊等人為基礎,暗中培養了800名死士,試圖一旦有變就秘密出擊、政變奪權。

對於李世民的暗中謀劃,唐高祖李淵也心知肚明,對於自己幾個兒子之間逐漸勢同水火的局面,李淵也顯得痛苦猶豫、不知如何是好。

武德五年(622年),李淵對宰相裴寂評價兒子李世民說:

“此兒典兵既久,在外專制,為讀書漢所教(試圖奪權),非復我昔日子也。”

此前,李淵還曾經當面訓斥李世民說,你秘密培養文人武將、蓄養死士:

“皇帝自有天命, 不是靠智力可獲得的 , 你何必那麼急著想要呢?”

儘管已經預感到李世民可能要行不軌之事,但李淵對於這場即將到來的家庭和皇族鬥爭悲劇,卻仍然從親情的角度出發,沒有充分預料到事情可能發展出的嚴重後果。

在李淵看來,李建成自始至終表現都非常優越,且英才聰慧,是一個合格且優秀的帝國接班人,所以他從沒有想過要將太子之位傳給李世民,對於李世民的這種騷動,他看在眼裡也急在心裡,但也僅僅只是表現出憂慮和訓斥而已,卻沒有采取足夠的防範措施。

他的仁慈,成就李世民的野心

▲唐高祖李淵畫像

他的仁慈,成就李世民的野心

兄長的仁慈與父親的遲疑,最終給了李世民先發制人的機會。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最終在玄武門成功發動兵變,殺死了兄長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並軟禁了父親、唐高祖李淵。

而在最愛君看來,評價一個人,不僅僅要看他生前,也要看他死後,還有多少人願意為他死力賣命。

李建成被殺後,訊息傳來,太子東宮的翊衛車騎將軍馮立在聽說主公被殺後,感慨說,“太子生前,我蒙受他的大恩,如今他不幸被殺,我豈能因此逃難,不去為他復仇?”於是,馮立和太子東宮的副護軍薛萬徹、謝叔方等人,率領著太子東宮和齊王府的2000多名精兵迅速趕到玄武門,與被李世民買通的玄武門守軍展開了激戰。戰鬥中,馮立將支援李世民的雲麾將軍敬君弘斬殺陣前。

當時,支援李世民的玄武門守軍逐漸不支,就在這千鈞一髮時刻,尉遲敬德割下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並將兩個人頭直接出示給支援太子的軍隊觀看,於是,支援李建成的“宮府兵遂潰”,即使如此,有感於李建成人品和恩德的馮立仍然不願意投降,於是解散親兵逃亡到山野,臨走前,馮立說,“我為太子而戰,如今殺了敬君弘,才算稍稍報了太子的恩德”;薛萬徹則與數十名騎兵,逃亡進入終南山避禍。

他的仁慈,成就李世民的野心

▲劇照:李世民與他的謀臣策劃了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兵變當天,李世民的軍隊也控制了整個皇宮,當時,“擐甲持矛”渾身是血的尉遲敬德殺氣騰騰、直接衝進了李淵的寢宮,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劇變,李淵只能恐慌地詢問說:“今天到底是誰作亂?你又來這裡幹什麼?”

尉遲敬德對此的回答說:“秦王(李世民)以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

尉遲敬德名為宿衛,實際則是軟禁控制了李淵,隨後在李世民的授意下,尉遲敬德又強迫李淵頒佈敕令,宣告將所有的軍政大權全部授予李世民。在這道由李世民強迫授意的詔書中,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被訓斥、指成是罪行累累、死有餘辜的罪惡分子。

在玄武門兵變當天,另外一道李淵被迫頒發的《立秦王為皇太子詔》中,李世民則在這封借“父皇之口”的詔書中,極力讚揚自己、秦王李世民是“氣質衝遠、風猷昭茂”、“遐邇屬意,朝野具瞻”。以求把這場弒兄、殺弟、逼父、奪權的宮廷政變,儘可能包裝得美好一些。

隨後,李建成、李元吉分別被滅門。短短一天時間,李淵的兩個兒子、十個孫子全部被殺,兇手,則是他的另外一個兒子。

在完成這些殺戮之後,李世民才出現在李淵面前,然後假惺惺地撲到李淵懷裡“痛哭”。

他的仁慈,成就李世民的野心

在對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進行滅門屠殺後,李世民還想接著對太子東宮和齊王府的臣僚們展開屠殺。

沒想到,親手割下李建成、李元吉人頭的尉遲敬德,卻站了出來拼命阻止,尉遲敬德說:

“罪在二兇,既伏其誅;若及支黨,非所以求安也。”

於是,李世民才停止了大規模殺戮,平復心情後,李世民馬上借李淵的名義下令說,對於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臣屬和黨羽“一無所問”。由此才逐漸平復了局勢。

玄武門之變後,與李建成關係密切的幽州大都督、廬江王李瑗也被迫造反,但很快被部下所殺;而李建成在邊境的部屬們則放棄抵抗,以致突厥迅速入侵,直接攻到了長安城附近。

儘管邊境危機相繼化解,但考慮到李建成的巨大人格魅力和感召能力,李世民在收服李建成的謀士魏徵後,隨即派出魏徵前往河北等地,巡視李建成的老部下,以求安撫人心。

玄武門之變後兩個月,武德九年(626年)農曆八月,李世民正式逼迫父親李淵“禪位”,自己取而代之,是為唐太宗。

又兩個月後,武德九年(626年)農曆十月,李世民在多番考慮後,決定將李建成和李元吉“以禮改葬”,對於李建成,李世民下令將這位被自己所殺的親大哥,追封為“息王,諡曰隱”,是為“隱太子李建成”。

所謂“隱”,則是指:“隱拂不成曰隱,明不治國曰隱,懷情不盡曰隱”,在政治鬥爭中取勝,並將兄長李建成滅門後,李世民考慮到各種勢力的均衡和安撫,最終給了兄長李建成一個相對較為中性的諡號。

他的仁慈,成就李世民的野心

▲劇照:李世民很會“演戲”,更會“篡史”。

在給兄長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發喪這一天,李世民甚至命令原來東宮和齊王府的部將舊屬都去送葬,李世民自己則親自到了長安城的宜秋門,“上(李世民)哭之···甚哀。”

不管他是真哭還是假哭,樣子做得貌似還是很足的。

然而他終究按捺不住心情,擔心史書記載對他不利,於是終於發生了本文開頭一幕,他先後向褚遂良和房玄齡要求檢視國史的事兒。

在李世民看來,在政治鬥爭的哲學裡,從肉體到靈魂,都是不可寬恕的需要消滅的物件。

但李世民終究有所疏漏,沒有徹底清查和銷燬各類記載玄武門之變前後的論著和史料,以致溫大雅的《大唐創業起居注》等部分記載了真相的史料還是流傳於世。

儘管血腥不擇手段,但偶爾,他也會閃過一絲不安。

就在“指示”篡改玄武門之變史料後三年,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李世民在看了一篇文章後,似乎被觸痛到了某個心結,對此他潸然淚下,獨自哭了很久,他對身邊的近臣們說:

“朕昨天看了徐幹(東漢“建安七子”之一)所寫的《中論·復三年喪》這篇文章,義理甚深,恨不早見此書···人情之至痛者,莫過乎喪親也···但知自咎自責,追悔何及?”

對此,他是在懷念被他親手所殺的兄長李建成,還是懷念玄武門之變後一直被他軟禁的父皇、後來孤老至死的李淵?李世民沒有直說,只能說,他心有慼慼焉。

六年後,公元649年,52歲的李世民猝然長逝,身後,他給大唐留下了一個偉岸的帝國,和自己用“貞觀之治”塑造起來的“聖君”名聲。

只是不知道,他臨死前有沒有想起來那個,被他指示在史書裡極力抹黑誣陷的皇兄:李建成?

政治之下,真相,早已不足為道。

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順手點個在看讓我知道您在看~

參考文獻:

《舊唐書》

《新唐書》

《資治通鑑》

劉樹友:《試評李建成》

王覺仁:《唐太宗篡改史書想隱瞞何事》

葛劍雄、周筱贇:《玄武門之變真相推測》

原標題:《他的仁慈,成就李世民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