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鄉俗巡禮:話說邳州族譜(曹培元)

作者:由 乘興走筆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8-19

鐵硯先生是誰

鄉俗巡禮:話說邳州族譜(曹培元)

盛世修志,旺族建譜。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全國首輪新方誌大潮影響下,邳州很多家族也紛紛建譜或續譜。時隔三十年後,民間宗族續譜之勢,方興未艾。筆者喜愛民俗,有幸拜讀或接觸了幾十部族譜。有民國以前的影印本,有建國後的手抄本,更多的是近現代印刷本。雖版本不一,但設計裝潢都很用心、精美。每部族譜都飽含著豐富之內涵。很多族人族事均可作為官修史志文獻資料的有益補充。據說有關邳地為夏代奚仲封地的史料最早就出自民間族譜。所以,方誌學家將宗譜與官修史志相提並論:“邑之有志,如國之有史,家之有譜也。”如此可見,姓氏宗譜不僅是一家之史,同時也是國史方誌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姓氏起源於炎黃二帝。據姓氏專著記載:炎帝居姜水,以姜為姓。黃帝居姬水,以姬為姓。黃帝24子中有半數以封地為姓。其後人又以其先祖姓名官爵為氏。這些姓氏有的延傳至今,有的中途消亡。邳州最早的土著姓氏則源於夏代車正官奚仲、徐國國君徐偃王,以及在邳地有所建樹的名人官宦。這在古《邳州志》中已有記載。隨著歷史的程序一頁頁翻到現在,邳州族譜有言傳不盡的厚重感和可讀性。邳州的單姓均源於父姓,邳州的“複姓”(體現在姓名中仍是單姓),則源於母姓。如土山“孟沈”、徐塘“楊龔”、灘上“丁張”、鐵佛“馮張”等。趙墩“倪、王、張”三姓同宗,則另有一段動人故事。邳州各姓氏的始祖都是炎黃二帝的子孫,名門望族的佼佼者。但其邳地始遷祖的身份卻各不相同。有些是山西洪洞喜鵲窩的移民,有些是攜家帶眷異地從政的官員,有些是帶兵打仗封侯的軍人,有些是遠離故土闖江湖的商賈,還有些是躲避天災人禍的逃難者。這些家族的歷史,客觀反映了古代華夏社會背景和邳地生存環境。族譜從不同視角記載的這些史料,對研究邳州歷史是十分有用的。

族譜,舊時記載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蹟的譜籍,源於宋代(辭海注)。又有宗譜、家乘、世譜、統譜、支譜等多種稱謂。其內涵有二十餘項。但常設的主要內容有凡例、本族來源、祠規祖訓、字輩譜、名人傳圖、族人世系表、生卒年與祖塋墓地等。相對而言,民國以前的老譜,有一定的侷限性。現代新譜在傳承中有發展創新、更規範。但細細觀之,卻有諸多不盡人意或不合時宜之處。筆者不妨坦然言之,有心者不妨姑妄聽之。

族譜,一般設有本族來源專欄,或在開篇序言中作木本水源之追溯。遠則本族始祖(血緣祖),近則一地或一支始遷祖,為何許人也?無論創譜或續譜,都要原原本本記之。不能簡化或省略。老譜操作比較到位,而有些新譜卻忽視這一點。存在有源無尾,或無源有尾現象。源,是指一族血緣始祖和一地之始遷祖。尾,是指始遷祖所在地族人傳承現狀。包括字輩譜、世系表、族人蕃衍和播遷情況。這是族譜的主體內容,是項難活細活。如有疏漏錯誤將會影響族譜質量,傷害族人感情。

堂號,也叫堂名。舊時,家族祭祀祖先和議事的廳堂或祠堂家廟的名稱。是一個家族或一支系族的徽號,也是民間尋根問祖的重要依據。堂號命名取材較廣,總體可分為兩類:一以發祥地名為堂號。包括郡望總堂號和以州、府、縣、邑地名命名的支系堂號。二為自主堂號。一般取材於本支系始祖的名字、官諱、諡號,或功業文章、嘉行懿德、居所齋館等。建譜時,對本族的堂號由來要加以考證,名稱用字要規正,不可有隨意性。筆者翻閱族譜時發現,有些族譜堂號在用字用典時有欠準確。如“半部堂”是趙姓堂號之一,源於宋代功臣名相趙普。他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高論。如把“部”寫成“步”,當何解釋?“敘詩堂”是趙墩毛姓堂號,典出毛姓先祖、宋代學者毛晃。毛晃,江西人,酷愛文學,閉門著述。傳世作品有《禹貢指南》、《增注禮部韻略》,又有“鐵硯先生”之譽稱。經查證,“敘詩”二字可能是“學仕”口音之誤。“學仕堂”才是正確的。“記陽堂”是趙墩卞姓堂號,源於春秋戰國名士卞和。楚文王得寶玉後,封卞和為“零陽侯”,卞氏堂號中的“記”可能是“零”之誤。又如蔡氏“濟陽堂”誤寫成“洛陽堂”,閆氏“榆德堂”誤寫成“樹德堂”。焦姓有“林易堂”、“傳易堂”二說。經查,其先祖焦贛,梁人。漢昭帝時官至小黃令,元帝時位列“三老”。有著作《易林》傳世,現堂號是否與此書有關?炮車一楊氏堂號為“懸魚堂”。經查,“懸魚堂”之典出自東漢名臣羊續。當時民間有羊續廉潔從政,拒收“魚”禮之美談。這其中是否有從“羊”姓演變為“楊”姓之隱情?否則,有錯認先祖之嫌。還有一些疑點,不一一贅述。目前,邳州姓氏中尚有一些堂號不明由來。筆者對堂號稍有蒐集,可為不詳堂號提供幫助,以助貴氏家譜更加完美地傳於後人。

字輩譜,是規範族內成員姓名排行的字語。又稱排行詩、行第、排行等。也是有關族內尊卑的嚴肅問題。邳州姓氏大多采用一輩一字,百輩百字。為便於記憶,習慣四字或五字一句,並有明確的內涵。如宋氏採用百世百字。自十二世起,四字一句,共二十四句。少數姓氏的字輩譜固定為八字或十二字,族人起名採用迴圈式。因此出現同字不同輩現象。這類族人見面不問年庚,先報世輩,然後定尊卑。但在個別族譜中,續譜人為擴大本族勢力,或提高個人輩分,存在造假和錯認祖宗的荒唐現象。此舉是對本族先祖之大不敬,也有礙族內團結。好在發現後及時更改。但其惡劣影響卻一時難以消除。凡有心於修譜者,應引以為鑑。

另外,新族譜還存在一些不應傳承的陳規陋習。如族譜文體,民國及以前的老譜採用的是文言文,這是時代的印記。新譜應與時俱進,採用白話文。而一些新譜出現文白夾雜現象,不便族人閱讀和理解。新譜的正確選擇只能是白話文。有的新譜存在重男輕女陋習,女兒不入譜,嫁入女子以某氏入譜。舊中國,婦女地位低下。尤其不識字女孩一般沒大名,出嫁後隨夫姓。新中國的女性被譽為“半邊天”,女孩應全名入譜,女兒不能傳宗接代的觀念要更新。還有族譜送印環節,要注意裝潢、紙張、校對等,確保族譜的質量。切莫功虧一簣,更不能省鹽壞醬,留下遺憾。總而言之,今後做譜時要避免以上問題。要搭好班子,執筆人不僅要掌握修譜常識,具備深厚的文字功底,而且要品行端正,不負眾望。在不違祖訓的前提下,對入譜資料要有考證和取捨,不能盲目全盤繼承。一部完整準確,有傳承,有創新的族譜,才是國史、方誌的補充,才能達到其應有的品位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