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現當代文學

作者:由 英語四級過過過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10-22

喵什麼什麼丁墨

詩界革命

: 梁啟超

小說界革命

: 嚴復,梁啟超

戲劇改良

: 陳獨秀

文體革命

: 黃遵憲

文學思想與理論新潮

: 王國維

《人間詞話》以境界為中心概念,表達了新的詩學理論

翻譯小說

譴責小說

《官場現形記》李伯元

《老殘遊記》劉鶚

《孽海花》曾樸

章炳麟

:‘有學問的革命家’

林紓shu

:‘不懂外語的翻譯家’

鴛鴦蝴蝶派:

‘五虎將’徐枕亞、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鵑、張恨水

《青年雜誌》陳獨秀

1915年9月

創刊於

上海

1916年9月

改名為《新青年》

倡導文學革命:

胡適《文學改良芻chu義》八項主張:

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須講求文法;四曰,不作無病之呻吟;五曰,務去濫調套語;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講對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語

陳獨秀

《文學革命論》——‘三大主義’

“曰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日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日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瞭的通俗的社會文學。”

“人的文學”“平民文學”

——周作人《人的文學》 《平民的文學》

文學爭論:

與“學衡派”的論爭

與“甲寅派”的論爭

名詞解釋

學衡派

①反對新文化運動的流派

②學衡派是因在南京創辦的《學衡》雜誌而得名,是以《學衡》為中心﹐在思想文化界形成的一個

文學復古﹑反對新文化運動的流派。

③學派代表人物為當時國立東南大學(現南京大學)的教授梅光迪、吳宓、胡先驌。學派認為“昌明國粹﹐融化新知”,認為新文化運動為“模仿西人﹐僅得糟粕”﹔攻擊新文化運動的領袖是詭辯家﹑模仿家﹑功名之士﹑政客。

④學派反對新文學運動,認為文言優於白話,覺得白話是“以敘說高深之理想,最難剴切簡明”,極力主張言文不能合一。以柳詒徵為南雍雙柱之一的東南大學,是現代儒學復興的策源地;以其為國學支柱的學衡派,成為後世新儒家的學術濫觴。

甲寅派

: 甲寅派是1925年出現的封建復古主義的派別之一,以章士釗為代表。所辦《甲寅》週刊,宣傳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 其主要觀點是讚美文言,反對白話,提倡文言文,反對新文化運動,為北洋軍閥的統治辯護。

文學研究會

文學研究會是新文學運動中

成立最早、影響和貢獻最大的文學社團之一,

由周作人、鄭振鐸、沈雁冰、郭紹虞、朱希祖、瞿世英、蔣百里、孫伏園、耿濟之、王統照、葉紹鈞、許地山十二人發起,其

宗旨是“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

鄉土小說:

所謂鄉土小說是指

靠回憶重組來描寫故鄉農村的生活帶有濃厚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說,也可以說“鄉土小說”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鄉風土人情為題材,旨在揭示宗法制鄉鎮生活的愚昧、落後,並藉以抒發自己鄉愁的小說。

這批作家有馮文炳(廢名)、王魯彥、臺靜農、彭家煌、許傑等。

鄉土小說嶄露頭角,寫實小說進入一個更為成熟的發展階段

①繼承魯迅鄉土小說的啟蒙主義傳統,揭示閉塞的鄉村世界裡農民的麻木、世故、巧滑、冷漠、勢利,以及由此帶來的種種人生悲劇

②魯迅是第一個提出“鄉土文學”概念的人

③奇異的鄉風民俗進行細緻的描繪,揭示鄉間悲劇的同時,作品具有很高的民俗學價值

小詩派:

新詩的初期的詩派。興起在1922年間,主要代表人物是

冰心,還有宗白華、劉大白、朱自清、沈尹默、劉半農、俞平伯、康白情、鄭振鐸、王統照以及湖畔派的詩人都寫過不少優秀的短詩。

在胡適“詩體大解放”的啟發下,詩人不滿足新詩平淡乏味、一覽無餘的詩風,受日本俳句、特別是泰戈爾《飛鳥集》的影響,小詩應運而生。冰心的《繁星》問世,小詩風行一時,給詩壇添了新的光彩。清瑩雋永、蘊藉含蓄,寓理抒情,短小精悍,是其特色。後來,小詩氾濫,有新意的作品不多,小詩失去生命力,在1924年冬開始衰落。但作為一種詩歌形式,仍為後人使用。

新月詩派

現代新詩史上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該詩派大體上以1927年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報副刊·詩鐫》為陣地,主要成員有

聞一多、徐志摩

、朱湘、饒孟侃、孫大雨、劉夢葦等。他們不滿於“五四”以後“自由詩人”忽視詩藝的作風,提倡新格律詩,

主張“理性節制情感”,反對濫情主義和詩的散文化傾向,從理論到實踐上對新詩的格律化進行了認真的探索。聞一多在《詩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張,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稱為“新格律詩派”。新月派糾正了早期新詩創作過於散文化弱點,也使新詩進入了自覺創造的時期。

1927年春,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等人創辦新月書店,次年又創辦《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動轉移到上海,這是後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創刊的《詩刊》季刊為主要陣地,新加入成員有陳夢家、方瑋德、卞之琳等。後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嚴”的原則,堅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現的、貴族化的“純詩”的立場,講求“本質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謹嚴”,但詩的藝術表現、抒情方式與現代派趨近。

新文學革命兩大社團:

文學研究會,創造社,新月社

淺草—沉鍾社

——時間長

冰心/謝婉瑩:

《兩個家庭》成名作

《超人》母愛偉大、童心純真、自然神聖

“冰心體”——冰心的散文

語言清新流暢,秀麗典雅,感情飽滿。

因此被稱為“冰心體”

廬隱

《海濱故人》

福建三大才女——冰心、林徽因、廬隱

王統照

《山雨》現實主義創作成熟

郁達夫

《沉淪》第一部白話小說集

張資平

《衝擊期化石》第一部長篇小說

葉紹鈞:葉聖陶

——

中國現代第一位童話作家

《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中國現代童話的濫觴

長篇小說《倪煥之》扛鼎之作

《潘先生在難中》沈雁冰認為“城市小資產階級沒有社會意識,卑謙的利己主義,臨虛驚而失色,暫苟安而又喜,等等心理,描寫的很透徹”。

許地山

《命命鳥》成名作

《商人婦》惜官

《綴網勞蛛》尚潔

《春桃》標誌著現實主義創作的高峰

題材:異域色彩/風情,宗教元素,愛情

魯迅

《狂人日記》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現代白話長篇小說

《吶喊》14《彷徨》11中國現代小說的高峰。中國現代小說自魯迅開始,又以魯迅創作標誌新的文學樣式的成熟。

《吶喊》

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說。小說集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從革命民主主義出發,抱著啟蒙主義目的和人道主義精神,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舊時中國的制度及部分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希望。

《阿Q正傳》,阿Q,姓名籍貫不詳,以做短工度日。

阿Q自尊又自卑

,對受居民尊敬的趙太爺和錢太爺獨不崇奉,不是想自己“先前闊”,就是想“兒子會闊多了”,他總能在精神上獲勝。被王胡揍了一頓,又被“假洋鬼子”打了一棍,想著“兒子打老子”便忘卻了;調戲小尼姑便覺晦氣全消。但這卻勾起了他的慾望,儘管嚴守“男女之大防”,但又壓不住自然的本能,就對吳媽叫著“我和你睏覺”,被秀才的大竹槓打了一頓,阿Q的愛情夢被打破,隨即生計又成問題,於是打定進城。回來時獲得村裡人一時的敬畏,但人們探聽底細後又對他“敬而遠之”。得知革命黨進村,本是“深惡痛絕”,但一看舉人和村裡人都怕他們,便有些神往,然而阿Q卻一直沒弄懂革命,直到被抓、被殺。臨死前的遺憾是畫押的圈不圓。

小說深刻地表現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國國民的劣根性,阿Q則這種國民性弱點的集中表現。“精神勝利法”是阿Q的主要特徵。

《吶喊》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的標誌,開創了現代現實主義文學的先河。作品透過寫實主義、象徵主義、浪漫主義等多種手法,以傳神的筆觸和“畫眼睛”、“寫靈魂”的藝術技巧,形象生動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藝術形象,深刻反映了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間中國社會生活的現狀,有力揭露和鞭撻了封建舊惡勢力,表達了作者渴望變革,為時代吶喊,希望喚醒國民的思想。奠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和現代文化史上的地位。

《狂人日記》

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了一個“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人 的眼光,總覺得人們想害他,想吃掉他。醫生給他看病,讓他“靜養”,他便認為是讓他養肥可以多吃肉。他記得大哥曾對他講過“易子而食”“寢皮食肉”之事,然後想起“妹子”死時,大哥勸母親不要哭,便認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狂人”越反抗“吃人”,越被認為是“瘋子”,當他完全失望於改造周圍環境時,他也“痊癒”了,去某地當候補官了。小說中的“狂人”實際上是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周圍都是被封建禮教侵蝕了靈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則是封建傳統吃人的慣例。

《在酒樓上》呂緯甫

《孤獨者》魏連殳

《傷逝》涓生子君

女性解放呼聲

子君——“我是我自己誰也不能干擾我”(自主權)

莎菲——“我享有我生的一切”

5。《故事新編》第三部小說集。

天馬行空的創造力,更為豐富的展現魯迅小說文體的現代創新

小詩派

代表人物:

周作人,朱自清,冰心,宗白華

冰心小詩集《繁星》《春水》三言兩語的格言、警句式的清麗詩句,表現自己內省的沉思和靈感的頓悟,努力發掘事物所蘊含的哲理意蘊

湖畔詩派

代表人物:潘漠華、

馮雪峰

、應修人、汪靜之等

新月詩派

代表人物:

聞一多,徐志摩,林徽因

聞一多認為,詩是一種選擇的藝術。使新詩

由初期白話詩以來的散文化,自由化向規範化轉變

《詩的格律》三美:音樂美(音節),繪畫美(詞藻),建築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

馮至

魯迅譽為“中國最為傑出的抒情詩人”

郭沫若

《女神》情感的大解放,詩體的大解放,宣告真正現代自由體新詩時代到來

聞一多

《紅燭》愛國之情

第一本詩集《死水》

三美:建築美,音樂美,繪畫美

俞平伯

《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

語絲社影響:

現代文學中的一個流派。它的主要作家是

魯迅、孫伏園、周作人、林語堂、俞平伯、錢玄同、劉半農等

。因於1924年創辦《語絲》週刊和建立“語絲社”而得名。

這個流派

以文藝隨筆、短論、散文等形式,揭露封建主義的統治和帝國主義的侵略。

其成員的思想傾向和文藝主張雖然不盡一致,但“要催促新的產生,對於有害於新的舊物,則竭力加以排擊,”則成為他們文章的特色。他們在表現方法上

以描摹世態人情為主,夾敘夾議,思想尖銳、深刻,風格潑辣幽默。在散文創作方面獨具特色,對以後的散文創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梁遇春:“中國的愛利亞”

人文主義思潮

個性主義人道主義,人的文學的潮流

左翼革命文學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上海霞飛路

1930年3月2日

魯迅、馮雪峰、柔石、沈端先、馮乃超、李初梨、彭康、蔣光慈、錢杏邨(cun)、田漢、陽翰笙等40人

兩個口號之爭:

國防文學

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

文藝自由——胡秋原,蘇汶(杜衡)(消極影響)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

“享有我生的一切”

她的作品是郁達夫所開創的《沉淪》為代表的新文學中浪漫感傷小說的餘緒

張天翼

《包氏父子》

茅盾

《幻滅》第一部小說

《蝕》三部曲——《動搖》《追求》《幻滅》

《子夜》吳蓀甫

老舍:

《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奠定幽默小說家地位

《貓城記》一部長篇諷刺小說

《小坡的生日》

《月牙兒》短篇小說

巴金

愛情三部曲:《霧》周如水《雨》吳仁民《電》成名作

激流三部曲:《家》高覺新《春》《秋》

《滅亡》作家生涯的開始

《寒夜》最後一部長篇小說

沈從文《邊城》

沈從文《邊城》賞析

1934年的中篇小說《邊城》,便是一部充溢著濃濃湘西鄉土味、鄉土情的佳作。作者以清麗的筆觸,描寫了撐渡船的老人與他的孫女翠翠相依為命的純樸生活,以及翠翠與船總的兩個兒子的愛情悲劇。 以

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 小說以牧歌式的情調描繪出田園詩般的邊城世界。

作品價值:

被譽為“現代文學史上最純淨的一個小說文字”,“中國現代文學牧歌傳說中的頂峰之作”。他的散文也獨具魅力,為現代散文增添了藝術光彩。一些後來的作家曾深受他創作風格的影響。

人物塑造手法:

描寫人物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或

透過對話、獨白、行動、姿態和麵部表情等深入剖析。或採用幻想、夢境等直接揭示。

翠翠:天真善良,溫柔清純,感情純潔真摯,堅強(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畫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形象)她是美的精靈與化身儺送遠走他鄉,爺爺溘然長世,她痛苦悲傷但

並沒有倒下,她謝絕船總讓她住進他家的好意,她像爺爺那樣守著擺渡的崗位,苦戀著並等待儺送歸來,充分表現她性格堅強的一面,展現著柔中有剛的美,她懷著希望與自己坎坷命運作持久的抗爭。

②祖父:善良,勤勞,樸實,憨厚,忠於職守,恪盡本分忠厚老實,重義輕利,幾十年如一日地守著渡船,不計報酬,不貪圖便宜賣肉的不肯收他的肉錢,水手們送紅棗給他,小商販們送粽子給他。這種超越階級關係、金錢關係的鄉鄰之情在現實生活中是很少見的,但沈從文卻透過這種感情揭示了人物身上所蘊含的美好的人性。

③天保(大老):個性豪爽,慷慨,為親情和愛情而死,胸懷寬廣,光明磊落寧願犧牲自己的幸福,希望成全弟弟的愛情

④儺送(二老):勇敢,心地善良,敢於追求,蔑視權利,責任感強儺送為了純真的愛情,寧願放棄一座碾房的陪嫁而選擇渡船

船總順順:有財卻不吝財,明事明理,正直和平,老船伕死後,不計前嫌,依然一片盛情邀請那分明與他的兩個兒子不幸遭遇有密切干係的孤女翠翠到家裡安住。

寫作手法

一是

細膩的心理描寫

透過人物的幻想、夢境來披露人物心理。

翠翠離奇的“胡思亂想”,讓人感到漸漸有了自己心理的少女的孤單寂寞,以及愛情的幼芽時心靈的躁動;翠翠“頂美頂甜”的夢境,展示出對朦朧愛情的甜蜜感受和潛意識裡對愛情的嚮往。

透過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語言、神態的描寫,形成強烈的暗示,誘使讀者從人物的語言、神態上去體味人物的內心奧秘

。翠翠“帶著嬌,有點兒埋怨”地一再央求爺爺丟下渡船上的活回到她身邊,讓人感受到翠翠對爺爺的無比依戀之情。聽著爺爺唱的“那晚上聽來的”,“翠翠自言自語說:‘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則讓人感受到情竇初開的翠翠對甜美愛情的神往。

二是

詩畫般的環境描寫

。小說中的環境描寫,不僅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動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詩情畫意的氛圍中,而且為我們展示出湘西邊陲特有的清新秀麗的自然風光。在作者筆下,啼聲婉轉的黃鶯、繁密的蟲聲、美麗的黃昏、如銀的月色……奇景如畫,美不勝收。這些又都隨著人物感情世界的波動而自然展開。或是以黃昏的溫柔、美麗和平靜,反襯翠翠愛情萌動的內心的躁動、落寞和薄薄的淒涼;或是以柔和的月光、溪面一層薄薄的白霧、蟲的清音重奏,烘托翠翠對儺送情歌的熱切期待,以及少女愛情的純潔和朦朧。

現當代文學大題

京派和海派區別:

海派

海派是與京派對立的,最初這兩個名詞是沈從文在上世紀30年代挑起的一場文學爭論中提出的,上世紀30年代寫實小說和抒情小說流派基本上分別被京派和海派所分割。海派作家應該是指活躍在上海的作家(未必是上海人)。廣義上的海派指所有活躍在上海的作家派別,包括左翼文學、新感覺派文學、鴛鴦蝴蝶派;狹義的話,就只指新感覺派。

代表人物有張資平、葉靈鳳、穆時英、曾虛白等。他們都以都市青年男女的種種愛情糾葛。體現都市文化和商業色彩的各路作家。

海派新感覺派的劉吶鷗的《都市風景線》和茅盾的《子夜》、張愛玲《金鎖記》《傾城之戀》。

海派文學特點:

1。是新文學的世俗化、商業化。小說注重可讀性,迎合大眾口味,是一種“輕文學”;

2。過渡性地描寫都市。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態:夜總會、賭場、酒吧、投機家、交際花等,著重病態生活的描寫;

3。首次提出“都市男女”這一海派常寫的新的主題,造成一種“新式的肉慾小說”;

4。重視小說形式的創新。

5。對都市文明既有幻滅,又有欣賞。

海派發展三階段:

1。民國初年鴛鴦蝴蝶派

代表人物:包天笑、周瘦鵑

特色:上承《紅樓夢》、《花月痕》的傳統,外受《茶花女》的哀怨與世紀末的感傷的影響,展現出一種落魄者的孤獨感。

2。三十年代現代主義流派

代表人物:張資平、章衣萍;劉吶鷗、施蟄存、穆時英(上海現代派)。

特色:直接取法外國現代主義思潮,如日本新感覺派、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學說等,剖析洋場社會人的行為方式和深層意識結構。

描寫“大都會的破體”,呈現出夢魘似的壓迫感。

3。四十年代承言情傳統和現代主義探索的新海派

代表人物:徐訏、無名氏、蘇青、張愛玲

海派兩個主要發展面向:

1。男女兩性間曲折離奇的浪漫故事,與言情小說有密切聯絡。

2。師法外國現代主義新穎活躍而又光怪陸離的表現手段。如新感覺主義。

特徵

繁華與靡爛

“海派”文學的最大特色——繁華與靡爛的同體文化模式:強勢文化以充滿陽剛的侵犯性侵入柔軟靡爛的弱勢文化,在毀滅中迸發出新的生命的再生殖,燦爛與罪惡交織成不解的孽緣。當海派文學的淵源時,似乎很難擺脫這樣兩種文化的同體現象,也可以說是“惡之花”的現象。它的“惡之花”是發酵於本土與外來異質文化摻雜在一起的文化場上,接受與迎合、屈辱與歡悅、燦爛與靡爛同時發生在同體的文化模式中。本土文化突然衝破傳統的壓抑爆發出追求生命享受的慾望,外來文化也同樣在異質環境的強刺激下爆發了放縱自我的慾望,所謂的海派都市文學就是在這樣兩種慾望的結合下創造了獨特的文化個性。

雅俗善惡二元混雜

海派文學主要有以下三個的意識:

一、都市文化意識

1。書寫與都市對話中的焦慮的情緒體驗、憂鬱感。

上海都市生活方式相對於傳統生活方式來說,是座精神孤島;同時都市機械文明使人有被生活拋入急駛的軌道,隨時要倒下來的感覺。

2。漂泊感

切斷了舊有聯絡的新型都市人物,沒有找到新的可供插足的根基,於是成了無根的不安寧的遊魂,漂盪在十里洋場。‘海派小品裡傳達的漂泊情緒反應出他們與革命主潮、傳統文明脫節,找不到自己生存位置,在夾縫中艱難求生的境況’。

二、市民文化意識

1。題材主旨的反崇高性和非重大性。

2。價值取向:享樂式個人主義價值觀與市民意識相契合。

3。思維方式上強調實用理性。

三、文人文化意識

1。兩個主要特點為非純粹性、差異性大。

2。差異性可分為三種:閒適型、批判型、哲理型。

結語:海派文人在大時代的變革中發現自己是小人物並且認同這一身份,同時又不能找到人生的理想支點,重獲文化英雄身份,所以他們在商業社會面前呈現話語失落。

海派

沈從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使小說詩化、散文化,現實主義而又帶有浪漫主義氣息。

“京派”並沒有正式的組織,只是一種名稱的沿用。主要是指新文學中心南移到上海後,30年代繼續活躍在京、津等地的作家群所形成的一個特定的文學流派,是強調寬大、強調審美、強調民族文化精神重造的純文學流派。主要成員有周作人、廢名、沈從文、李健吾、朱光潛等。

“京派”的基本特徵是

關注人生

,但和政治鬥爭保持距離,強調藝術的獨特品格。他們的思想是講求“純正的文學趣味”所體現出的文學本體觀,以“和諧”、“節制”、“恰當”為基本原則的審美意識。讚頌純樸、原始的人性美、人情美;揚抒情寫意小說的長處,熔寫實、記“夢”、象徵於一爐;平和、淡遠、雋永的風格;簡約、古樸、活潑、明淨的語言。其文風淳樸,貼近底層人民的生活,所顯現的是鄉村中國的文學形態,其統一的審美感情是誠實、從容、寬厚的,為現代小說提供了比較成熟的抒情體和諷刺體樣式。在現實主義的創作中融入浪漫主義的、表現主觀個性的多種藝術手法。代表作是《邊城》《蕭蕭》《長河》《橋》等

藝術風格:

第一,著力描寫淳樸、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如沈從文所描寫的湘西世界人物,都那麼淳厚、真摯、熱情、善良、守信用、重情義,自己生活水平很低卻那麼慷慨好客,粗獷到帶點野蠻卻又透露出誠實可愛,顯示出一種原始古樸的人性美、人情美。還表現在他們喜歡用兒童的視角來寫成人的世界。

第二,京派小說把東方情調的詩情畫意融合在鄉風民俗的從容雋逸的描述中,形成了一種洋溢著古典式的和諧和浪漫性的超越的人間寫實情致。這種鄉土抒情小說,結構上以舒捲自如代替嚴謹拘束,情節上以故事的疏淡代替因果的坐實,它把小說的傳統特徵的一部分讓位給詩和散文的因素,因而削減了小說的史詩力度,卻增添了小說的抒情神韻。

第三,語言上,形成了簡約、古樸、活潑、明淨的語言特色。既能吸收歐美文學語言的長處,又能吸收古典文學語言的營養,出色地運用自己的民族語言。

京派與海派之爭

1933年10月18日,沈從文在天津《大公報文藝》發表《文學者的態度》,對京、海兩地許多作家以“玩票白相”的態度對待文學的風氣提出批評。

1933年12月,蘇汶在《現代》雜誌發表《文人在上海》,就沈從文對於上海文人的觀點進行辯駁。

沈從文對蘇汶的迴應則是其在1934年1月10日發表的頗具“檄文”味道的《論“海派”》。該文將“海派”定義為“名士才情”與“商業競賣”的結合。1934年2月21日又發表了《關於“海派”》。這些文章在當時文壇引起強烈反響,胡風、徐懋庸、曹聚仁、姚雪垠、祝秀俠等作家紛紛撰文參與論爭,“京派”與“海派”問題遂成為1933年末、1934年初文化界最熱門的話題。

魯迅除在1934年2月連續以欒廷石為名發表《“京派”與“海派”》、《北人與南人》等兩篇文章外,亦在1935年5月發表了《“京派”和“海派”》一文,根據南北文壇的新動向,指出“京派”和“海派”走向合流的趨向。

真正涉及這場論爭的是沈從文的《文學者的態度》、《論“海派”》、《關於“海派”》和蘇汶的《文人在上海》②這四篇文章。魯迅後來發表的文章有對兩方觀點評價和總結的味道。魯迅的文章發表後,左翼作家紛紛出來批判,“京派”和“海派”之爭也從文學爭論變成了與政治“幫閒”有關的社會論爭了。自然,“京派”與“海派”之爭至此也就結束了。

阿Q人物形象分析:

⑴人物形象:

①貧苦農民,受盡剝削壓迫

②愚昧麻木,更突出的表現在他對革命的態度和認識上

③陳腐傳統觀念和小生產者狹隘保守意識合成的產物

④精神勝利法——幻想、欺凌弱小

⑵揭露……的主題

對封建禮教的抨擊

國民性挖掘/國民劣根性

中國農民命運的關懷/情

自輕自賤

:阿Q能夠自己貶低自己,而且在自輕自賤了之後,還能夠認為這種輕賤使自己的“地位”更加上上。比如,在被人揪住辮子往牆上撞頭的時候,阿Q就自己說自己是“蟲豸”,將自己貶低為“蟲豸”希望別人放了自己。

自欺欺人

:自欺欺人是阿Q常常用於安慰自己的表現,以讓自己能夠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比如被別人打,他可以想象成自己被“兒子”打了,認為整個世界不像樣,沒了倫理,於是又按照自己的意願轉敗為勝,心滿意足。

欺軟怕硬

:阿Q本身就是非常卑賤的小人物,身體瘦弱、口才也木訥,不論打架還是罵人都不是別人的對手。於是阿Q在於是發生衝突的時候,就是先估量對手的力量,專門撿軟柿子捏,木訥的便罵,力氣小的他便打,如果遇到打不過也罵不了的,就說“君子動口不動手”。

自尊自大

:阿q本身是個非常卑微而且貧賤的人物,但是他卻不把其他人放在眼裡,甚至是家鄉有錢有勢的趙太爺,他也認為,“我的兒子將來比較闊的多”。而且因為去過城裡,甚至連城裡人也看不起,拿別人的缺陷肆意嘲笑,然後引起為榮。

巴金《家》人物分析

高覺新:

①他是一個懦弱的不反抗主義者,向舊思想妥協而又受“五四”新思潮影響的矛盾集合體,面對事情逃避、隱忍、順從。

覺新悲劇性格形成的思想根源:

性格懦弱,長房長孫這個特殊身份的約束,處於時代新舊交替的時刻,成為時代犧牲者

① 個人原因:他被人玩弄著,像一個傀儡,又被人珍愛著,像一個寶貝

② 家族原因:家,什麼家!不過是一個“狹的籠”!

③ 社會原因:陽光還沒照進他的生活,便被黑漆漆的封建大門擋住了他追尋的太陽光

覺新形象塑造的意義:高覺新是一個既善良又懦弱,新舊文化交鋒下知識分子普遍的一種心理常態,這是社會的悲劇

高覺新是一個既善良又懦弱,既憎恨封建傳統就勢力嚮往自由、渴望解放卻又不敢反抗的新青年的形象,而這些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性格特徵,也是當時在新文化與舊文化交鋒下的知識分子普遍的一種心理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