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相親新世界丨你的擇偶偏好是什麼?

作者:由 六十有一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3-02-04

見聞經歷是什麼意思

點選藍字

關注我們

相親新世界丨你的擇偶偏好是什麼?

一個男生,見面的時候沒看上那個女生;要命的是女方很痴情,一見就愛了,男生一開始旁敲側擊地說不太合適,女生沒反應;直到最後男生憋了一個大招——癱倒在座椅上抽搐,女方忙問怎麼了,男生回答說:我羊癲瘋發作了……

01

相親新世界

以上這段是在網上看到的一個相親段子前幾天中午吃飯時,聽到同事在聊相親的話題。同事的朋友是一個二次元愛好者,母胎solo,當明確了自己想找物件之後,不斷接觸、見面、相親,大概一年的時間,現在終於脫單了。

大概就是:

當你真心想做一件事時,整個宇宙都會為你讓路。

說到脫單,我想起來前段時間,我們幾百號人的工作群裡,有位同事發了一則找物件的帖子。是他朋友的女兒想找個物件,女孩條件符合大眾認知,很不錯。於是,群裡就有人起鬨,求照片,照片一出來,眾人都說真驚豔。我看到這個場景時,感覺十分尷尬,有一種被公然處刑的凌遲感,不知道那個姑娘知不知道她爸爸委託了他人,去找物件。

說到這裡,我就想起來,父母很容易放大孩子的一些焦慮。比如你說最近工作好煩噢,在父母腦海裡就會放大成:“孩子最近是不是不想幹了。”你說自己好窮哦,要好好掙錢,在父母腦海裡就會演變成:要給孩子發個紅包。所以,不知道這個女孩子是不是跟父親說了一嘴,自己想找個男朋友了,父親就立馬展開了行動。說不如做。

我們出了校園,開始工作,如果身邊沒有被安置一個物件,多少會讓人感覺有點空缺。當你邁入職場,一定會被周圍的人問一個問題:你有物件麼?

如果有,八卦的人會繼續問下去,在哪裡啊,做什麼工作啊巴拉巴拉之類的;當然如果你不願意講的話呢,也可以多角度轉換話題,機靈的乾飯人,多少都會明白,這是你的私人事情,不會再去引導著討論。當然,總有那麼一些例外。

如果沒有,那可比有物件麻煩多了。熱心的同事會問,哎你為什麼沒有物件呀?你喜歡什麼樣的呀?哎,我這邊有xxx比較合適,要不我把他推給你認識一下?

好像一個人只有有另外一半才算是一種安定,獨自一人的生存,如同流浪

於是,很容易,就會被家人、被朋友安排著去相親。相親是一件在18歲時,被大多數人嗤之以鼻,在28歲時,被大多數人說真香的行為。

說到相親,我想起來之前看到的一本書《相親中毒》。

02

相親中毒

這本書裡,有四個故事。每個故事有不同的女主角。

第一個女生想要找一個物件,於是去了婚姻介紹所,根據自己的喜好,很快,中介所就為她就匹配上了一個男生,一切都很順利,包括一直為其服務的中介小姐姐也特別和藹溫柔。當這個女生接受了男生求婚時,卻聽到了一則傳聞:男生之前相親的三個女生都因不同原因離世了,女生想要了解了一下情況,就去了中介所。當聽到了自己滿意的答案後,女生開心就走了。

中介所前面是一個高高的樓梯,走的時候,女生被惡意推了一把,昏迷過去了,中介小姐姐站在樓梯的盡頭,冷笑道:哼,一個個女生都被我神不知鬼不覺的處理掉了,這個男生一定是我的。原來,中介小姐姐喜歡男生,但她不達標,所以就先阻斷掉想要結婚的男生的所有可能性。

第二個男生買了一本相親指南,嚴格按照指南上來走,一切都很順利,說什麼話,穿什麼衣服,也順利地和一個美女走到了一起。可惜,美女消費無度,情緒也容易失控,但美女身邊的醜女會常常給男生安慰,體現溫柔的一面等等。

後來,男生就對醜女表白,說我更喜歡你。醜女溫柔的迴應後,結束通話了電話,這時,電話一端的醜女冷笑著扭頭對美女說:“又一個入網的,先備著吧”。原來,想要相親的是醜女,但這個市場對她並不友好,於是出此下策。

第三個是一個女程式設計師,對於任何事情都有嚴格的把控和了解欲,她會透過資料、過往製作出一套匹配的資訊,把自己打造成對方理想的模樣。她第一次去男生家裡,送給小孩的玩具上,都有監控,能聽到對方的對話,觀測不斷變化的數值,以便做一個更好的把控。這則故事細思極恐,隱私時代毫無隱私,超越了道德和法治底線。

第四個故事,是一個代孩子相親的父母看上了親家的故事。

相親新世界丨你的擇偶偏好是什麼?

我當時看完這本書,只覺得背後發涼,這也太邪乎了。說到相親,我就想到上海的人民公園,這裡是一個知名的相親角,有一位上海社科院的博士做了一個社會學的研究,標題是

《偏好變化與青年擇偶匹配——基於上海人民公園"相親角"的典型案例分析》

03

擇偶偏好

作者透過前期文獻梳理,建立了自己對於擇偶匹配的視角,並在實地走訪人民公園時,進一步鞏固了自我觀察。

作者最後認為那些在互動中不斷變化的喜好反而更能決定擇偶匹配結果,說人話,就是我們有很多對於另一半的理想畫像,但通常情況下,這些畫像都無法指引著我們走向理想的他,反而是

畫像外的特質,會指引我們找到另一半

作者一開始,先剖析了兩種不同的年輕人找物件的理論,一種是喜好不會變化的理論視角,經濟學家多持有:

相稱婚配

的理念。即通常意義的門當戶對,不僅僅包含彼此的喜好,也包括種族、宗教、教育程度、身高、進取心等。

社會學家多持有

"交換論"和"同質論"

兩種看法。交換論認為雙方理性為上,交換資源以獲得利益最大化,比如,我看上了你的臉,你看上了我的錢。同質論也即前面經濟學家所說的門當戶對。

另外一種擇偶偏好是喜好會變化的理論視角,研究者認為擇偶時

明確的喜好偏向會被一系列的因素所影響

,比如有一個女孩喜歡上了男生,但知道對方是蘇北人時,有些猶豫了,因為她所在的環境裡有很多嫌棄蘇北人的聲音,但最後,因為對於人的喜歡,女孩子還是決定和男生在一起,而之前,女生的擇偶物件地域不包含蘇北。這裡,女孩子被自己的情感所影響,改變了擇偶偏好。

基於兩種理論,作者嘗試提出了一種反映擇偶雙方連續匹配的過程解釋,也就是看看兩個人的擇偶傾向是否有變化,以及是如何變化的。

於是,身處上海的作者就跑到了人民公園做了一番調查。結果發現,人的擇偶偏好是會隨著個人的經歷、身邊人、身邊事物而不斷調整的。

比如被文科男生背叛過的女生,擇偶時堅決不接觸文科男;已經領證一切就緒時,女方堅決要婚前單獨買房的行為,讓男生拋棄掉了之前所有的喜愛,毅然決然離婚。

最後,作者得出結論,人的經歷、人所處的環境,那些周邊不斷變化的因素反而更能決定擇偶匹配結果。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對方雖然不是自己的理想型,但是伴隨著一系列經歷的變化,雙方不斷地進行了匹配,反而能找到理想伴侶。

作者建議,應該建立

多人連續匹配

的過程分析,同時,也應該用動態眼光看待擇偶觀,成年人可以根據這種變化性去引導青少年的擇偶偏好。

關於多人連續匹配這個建議,就像是前面提到的二次元女生,她在不斷地接觸中,匹配並調整著自己對另一半的喜好認知度,隨著範圍面越來越廣,她越加清晰自己要什麼。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家人會建議自己的孩子,

在安全的情況下,多嘗試健康的情感關係,有助於愛與被愛,認知與再認知

04

沒事兒相個親

現在市面上有一些打著認識陌生人、拓展朋友圈口號,而發展起來的app,主在引導都市青年去戀愛。比如小宇宙同一家公司下的產品橙,主打女性友好,對於女性的隱私保護的很好;比如soul,後期逐漸變得有些複雜;陌陌就不用多說了。

這些軟體在起初運作的時候,都還是蠻有意思的,但後期,為了資本的考量,反而有一些變了味。

2021年,這個時代的相親也是一種交朋友的方式。過往很多年相親是基本的婚姻前提,因為男女罕見私下交往,一些長輩們想要衝破家庭束縛去自由戀愛,就像是潘多拉的盒子,總覺得自己的選擇就是最佳選擇。

因為相親的一些奇葩經歷,我們逐漸汙名化它,好像它是一件惡毒的產品,其實,網戀並不比相親高明多少。

對於經濟學家而言,

相親是一種低成本高效的情感手段

總之呢?不管是相親,還是偶遇。都祝你,攜手摯愛,闊步前進。

如果你有過一些關於相親的見聞經歷,也歡迎分享到評論區。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