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封面評論 | “年輕時不應為錢選擇工作”遭疑,求職從沒有標準正規化

作者:由 封面新聞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3-02-06

判斷為何是第一正規化

封面評論 | “年輕時不應為錢選擇工作”遭疑,求職從沒有標準正規化

蔣璟璟

近日,在一檔影片節目中,某企業董事長姚寧提出,“年輕人其實在20到30歲的年紀當中,他其實第一時間不應該考慮他能夠給他賺多少錢,而恰恰是他的青春能夠給他帶來多少的感知。” 該言論一出,迅速激起網路熱議。網友梳理發現,不少知名企業家此前都公開表達過類似觀點,呼籲選擇工作不能只看錢多錢少。(中新社)

近年來,企業家出圈上前臺,扮演人生導師諄諄教誨者,大有人在。這其中,固然不乏“過來人”功成名就之後的坦誠相見,但同樣充斥著舉手投足間的裝腔作勢。

很長時間以來,企業家群體多跨界營業,在勵志學、成功學領域跑馬圈地,樂此不疲、名利雙收。特別是在各類“求職節目”中,一些企業家更是被置於聚光燈下,慣於以倨傲姿態、出格言論博取大名。當然了,相比於前輩同儕的雷人雷語,此番姚寧所言,“年輕人第一時間不應該考慮能夠賺多少錢”之說,總體來說還屬於是中規中矩,可即便如此,其還是在網路場域內激起了軒然大波。究其原因,這與社交媒介上年輕社群如今的心智心態與資訊解碼機制有很大關係。

姚寧原話字裡行間,一則強調“不應該考慮錢”,再者也說“要看帶來多少感知”——換而言之,也就是年輕找工作不要看錢要看“成長性”。是矯情造作了些,卻也並非全無道理。然而,在社交媒介的二次傳播中,這番發言不可避免地被刪繁就簡、解讀賦義。那隻言片語,成了各方“二次加工”的素材,也成了群體情緒發洩的出口。於是乎,諸如“不食人間煙火”“站著說話不腰疼”之類的回懟,被網路社群自動觸發,好似是某種下意識地自我保護。

凡是存在爭議的話語,在資訊的二次傳播中,都必然會被放大爭議。這是一個激化與極化的過程,也是一個情緒轉化為流量的過程。年輕時找工作是看錢還是看成長性,這一抽象的命題,實則是沒有標準答案,也是沒有現實指導意義的。但是,在網路輿論場內,我們卻不知不覺間把就此的“辯論”或曰“爭吵”,當成了一件無比重要的事情,唯恐因為自己沒有參與其中而吃虧。

企業家的隨口一說,瞬間招致滿天非議,乃至於商業版圖、生意營生都被大起底,也許有些得不償失了。網上的唇槍舌劍,給不出關於“找工作正確方式”的答案。而事實上,我們並不在乎所謂的答案,只是享受那懟天懟地的快感。有人隨口胡謅,有人反駁回擊,日復一日。網路與現實的疏離,註定越來越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