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閩都文化“榕博探秘·鎮館之寶”系列之⑨:料器登峰之作——宋藍料菊瓣紋扣銀小碟

作者:由 瀟湘晨報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2-05-11

怎樣讓銅器保持光澤

閩都文化“榕博探秘·鎮館之寶”系列之⑨:料器登峰之作——宋藍料菊瓣紋扣銀小碟

(福州晚報記者 管澍/文 林雙偉/攝)文博界將中國古代的玻璃製品統稱為料器。料器是中國古代文明與時代藝術的結晶,它流光溢彩、變幻瑰麗,是東方人精緻、細膩、含蓄的藝術語言。它穿越3000多年的時空,積澱著五光十色的歷史底色,用今天傳世的一件件料器文物訴說其豐富的內涵和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今天,讓我們近距離觀賞這件宋朝料器的登峰之作——藍料菊瓣紋扣銀小碟。

閩都文化“榕博探秘·鎮館之寶”系列之⑨:料器登峰之作——宋藍料菊瓣紋扣銀小碟

福州晚報記者 林雙偉 拍攝

它讓全國文物專家眼前一亮

這件宋藍料菊瓣紋扣銀小碟現藏於福州市博物館。它的口徑8釐米,底徑5釐米,高2。5釐米,可放置於成人的手掌中,其腹部呈24片菊瓣形,宛如一朵盛開的菊花。此碟以孔雀藍料澆築成型,器型規整,呈半透明狀,顏色純正豔麗。口沿處鑲有銀箍,扣銀厚度均勻,與器身貼合得比較好,顯示出中國宋代成熟的扣銀工藝。

福州市博物館館長張振玉介紹,扣銀工藝一是為了裝飾和品質,二是為了修口,避免因口沿不規整而影響美觀和使用。可以想象到,這件藍料菊瓣紋扣銀小碟剛造出來時,濃郁的孔雀藍綴以雪白光亮的銀邊,一定是非常漂亮奪目的。

“中國古代的料器用料特殊、工藝複雜、成品率低,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孤品,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它都為皇室貴族所專用。”張振玉說,20世紀90年代,國家文物局抽調全國各地資深的鑑定專家組成了文物一級品專家鑑定小組,對全國各地博物館的館藏珍品進行鑑定。1995年,當這些專家們來到福州時,福州市博物館送鑑的這件宋藍料菊瓣紋扣銀小碟讓專家們眼前一亮,並異口同聲地給出了鑑定意見:一級文物!

“我從事文物鑑定工作已有二十多年,走南闖北,親自鑑定過的文物不計其數,但儲存如此完好的藍料菊瓣紋扣銀小碟還是第一次見到。福州市博物館作為市一級的博物館能有如此收藏真是不容易。”張振玉向記者複述了當時一位鑑定專家的原話。

這件藍料菊瓣紋扣銀小碟是在1980年福州考古挖掘的宋代墓群中被發現的,1995年被評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在全國館藏文物中也堪稱稀世珍品。

閩都文化“榕博探秘·鎮館之寶”系列之⑨:料器登峰之作——宋藍料菊瓣紋扣銀小碟

福州晚報記者 林雙偉 拍攝

料器在中國已有三千多年曆史

“有色同寒冰,無物隔纖塵。”唐朝詩人韋應物在《詠琉璃》中曾對琉璃不吝誇獎。在市博展廳內,這件藍料小碟在光線下呈現出半透明的朦朧之美,隨著欣賞角度的轉換,小碟的色彩也隨之發生變化,形成立體的視覺效果。湊近一看,琉璃內的氣泡彷彿在告訴觀賞者它正在呼吸,是有生命的。

在業內,關於料器的起源有諸多說法。但普遍認為,至少在戰國時期,中國古人就已經掌握了料器的製作工藝。有專家推測,古人在鑄造青銅器時,濺出的鉛銅溶液與陶土混合,意外地形成了料器的雛形。工匠在此基礎上加以發展,從而形成了料器的製作工藝。

早在商代,當時的冶金、煉丹、原始瓷工藝是玻璃製造的重要萌芽條件。到了西周,玻璃燒製技術真正成型,目前國內從西周時期多處墓葬中發現的玻璃珠、管可以印證。戰國至秦漢時期,玻璃迎來了重要發展時期,品種增加,色彩也較之前華麗。玻璃仿玉製品開始成為風尚,並通貫整個中國古代玻璃史。

唐代起,玻璃製品開始扮演起重要角色,如唐代的各式三彩器。著名的《簪花仕女圖》中,仕女的腕上戴著一串透明的飾物,也被專家們認為是料器手釧。

到了宋代,料器在民間的使用趨於普遍。由於宋代制瓷業十分發達,瓷器成為了日常使用的主要器皿,而料器則多被用在了裝飾品和佛教用品上。宋代製造的料器髮簪色彩明麗、重量輕,適合插在髮髻上,是中國宋代婦女喜愛的髮飾。

清代是中國古代琉璃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時期,琉璃品種繁多,工藝技術高超。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詔令內務府造辦處,專門設定琉璃器皿“作坊”,為區別燒製琉璃磚瓦廠而新取名為“玻璃廠”。從此,“玻璃”之稱廣為流傳。

閩都文化“榕博探秘·鎮館之寶”系列之⑨:料器登峰之作——宋藍料菊瓣紋扣銀小碟

福州晚報記者 林雙偉 拍攝

中西方玻璃和而不同

前面說過,市博收藏的這個藍料菊瓣紋扣銀小碟也是宋代製作的。它採用澆鑄法成型,由於原料中所含成分的問題,中國古代料器遇熱易碎裂,而且化學穩定性較差,時間長了,大多會失去往日的光澤,因此儲存非常困難。這件出土於宋代墓葬中的藍料小碟能夠比較完好地儲存至今,十分不易。

專家介紹,這些中國古代出土的玻璃經鑑定多為鉛、鋇成分的玻璃。這就要講到中國玻璃與西方玻璃的區別了。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尚玉的國家,但受限於玉石產量的侷限性和地理上的分佈不均,所以中國古代的料器,尤其是戰漢時期,多以模仿玉的特性為目標,料器的透光度比較低,但色澤更加鮮豔亮麗。而西方的玻璃以鈣、鈉為原料,透光性更好。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玻璃與西方玻璃的製作工藝也在不斷交流融合。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漢朝時西域各國就已經透過絲綢之路將西方玻璃傳到了中國;唐朝時不僅陸上有,透過海上絲綢之路漂洋過海來的還有天竺玻璃;兩宋時的大食諸國、清代早中期的西歐傳教士都曾將琉璃製作技術傳入我國,對我國的琉璃製造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菊花紋為什麼在宋代大流行?

這件藍料菊瓣紋扣銀小碟以菊花花瓣為造型,這在中國宋代的日用器皿中並不少見,它體現了宋代人對菊花的喜愛。中國宋代以前菊花主要因其食用和藥用價值而被關注,但隨著宋代園藝業的發展,人們開始大量種植菊花,以供觀賞。

除此之外,從宋代開始,重陽節賞菊成為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在宋代人眼中,與大多數的花卉不同,秋天開放的菊花象徵著高潔脫俗的精神;又由於中國東晉著名隱士陶淵明愛菊,菊花更成為隱逸風範的象徵。恬淡高雅的菊花,與梅蘭竹並稱四君子,非常符合宋代文人樸素、恬淡、自然的審美情趣。所以,從宋代開始,菊花紋開始大量出現在各類器物上,成為繼牡丹紋、蓮花紋之後的流行紋樣。

菊花造型的器物或華貴豔麗或樸素自然,體現了宋代人多元化的審美取向,而這件藍料菊瓣紋扣銀小碟更因其雅緻的裝飾、藍料的運用和特殊的扣銀設計而顯得與眾不同。它不僅表現出中國宋代料器製作的高超水平,也向後人展示了宋代人的審美風尚。

□專家品寶

精美絕倫的藍料精品

■特邀專家:福州市博物館館長、文博研究館員張振玉

玻璃被譽為古代貴族的珍寶,在當時是比黃金還貴的奢侈品,堪稱古代的高科技產品。在漢代,玻璃被稱為“五色之玉”,元代玻璃仿玉已達到可以亂真的地步;到清代,康熙皇帝專設清宮造辦處玻璃廠,造出的料器被稱為“宮料”或“御玻璃”,足見其珍貴。

在玻璃中新增藍色顏料並加工製作出藍料器皿,那更是貴上加貴。因為提取藍色的原材料來源於異國他鄉的天然礦石,資源稀少,開採也十分困難,極難獲得,故自古以來藍色在藝術家眼中都是奢侈的色彩。這件文物珍品,以珍貴的玻璃原料為材質,融合在古代被稱為比黃金還貴的藍色顏料,透過被譽為“火中的指尖絕技”的料器工匠精湛技藝,成就了精美絕倫傳世千年的藍料精品,貴氣不失穩重,精巧不失品質,品鑑不失神韻。珍貴!珍稀!珍罕!

(下期“鎮館之寶”將講述“陳紹寬床”的故事,敬請期待!)

【來源:福州晚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