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究竟是什麼讓宣德爐名氣數百年不衰呢?

作者:由 菩鸞沉香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2-12-05

什麼樣的宣爐最好

銅在中國古代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從青銅器時期開始,銅的應用主要是在生產工具以及兵器上。到鐵的出現並且大量的運用以後,銅器鑄造更多用於奢華的陳設品和生活用具。

那麼我們這一期講的就是宣德爐。

究竟是什麼讓宣德爐名氣數百年不衰呢?

明清時期的銅器與以往的銅器有了本質上的不同的是使用了黃銅。明代為什麼會喜歡用這種型別的香爐呢?大家都知道宋以後就是元了,由蒙古族統治的一個朝代,把大量的漢文化都抹殺掉了。明朝想要恢復漢文化,畢竟經歷了元代近百年漢文化斷層,恢復漢文化從模仿宋開始。

宣德爐,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參與設計監造銅香爐,簡稱“宣爐”。為了製作出精品的銅爐,在朱瞻基的親自督促下,整個製作過程,包括鍊銅、造型必須自《宣和博古圖》《考古圖》等典籍及內府密藏的數百件宋元名窯中,精選出符合適用物件、款制大雅的形制,將之繪成圖樣,再呈給其親覽,並說明圖款的來源和典故的出處,經過篩選確定後,再鑄成實物樣品讓其過目,滿意後方準開鑄。

究竟是什麼讓宣德爐名氣數百年不衰呢?

普通爐冶鑄時要反覆提煉過6次,這時的銅就與普通的銅大不一樣了,能隱隱透出珠光寶氣來,鑄造宣德爐的銅要經反覆提煉過12次方才可用。於是後來在冶銅的過程中,都是以鐵絲做成網眼細密的篩於銅料放在篩子上反覆提煉。銅汁純而清的可以從篩眼中滴下,濁者留在網上。清者留下鑄爐,濁者另鑄他器,但這也是極難得的精銅了。明末收藏家項元汴《宣爐博論》就有記載:“宣廟遂敕工匠煉必十二,每斤得精者才四兩耳。故其所鑄鼎彝特為美妙雲。”在明代一斤為十六兩,經過反覆的冶煉只剩下四分之一。相傳,宣德爐中還含有一定量的黃金,使爐的光澤更為鮮亮且不易生鏽。

宣德爐的款式是極為複雜的,僅銅色而言,就有人評說可分為5等:栗色、茄皮色、棠梨色、褐色、藏經紙色,而以藏經紙色最為難得。其足、耳的形式也多達幾十種,如耳有戟耳、魚耳、蜒蛐耳、判官耳、索耳等等。足有乳足、萬榴足、雞腿足等等。形狀有扁、圓、方、六稜等等,變化多端。

宣德爐除了用於宮廷內府和宗廟陳列以及頒賜給少數大臣以外,民間是極難得一見的。正因為如此,宣德爐的名氣也就越來越大,傳說也越來越神奇,越來越多的人想一睹其絕代的風采。於是便有人投其所好製作假的仿宣德爐,以從中漁利。其始作俑者,大概就是那些曾經參與過鑄造宣德爐的大臣和工匠們,他們可以照著圖樣來仿鑄宣德爐。

開始的時候,鑄成的宣德爐可能未必很精,因為一般人誰也沒有見過,只需比普通銅器稍微好一點也就行了,沒有必要費太多的財力物力。到後來也就越鑄越精了,因為總有人能看出破綻的。所以發展到後來,隨著仿鑄的宣德爐越鑄越精,而能見到真宣德爐的人少之又少。

所以有詩說:“宣銅款色今共寶,累累真贗非難考。如見真人有云氣,疑義漫天去若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