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武帝執政後,奉儒家為一尊,儒學復興對漢代設計思想有何影響?

作者:由 林蔭文史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3-01-03

青銅器為什麼那麼貴

武帝是個頗有作為的皇帝,在他執政後,奉儒家為一尊,

“改律歷、易服色、建明堂”,開始了不同於他祖輩的為政之路。如果說秦始皇統一計量器具、車制、文字確立了中華文明外在的規範系統,那麼武帝定儒學為一尊,則實現了中華文明內在的精神統一。

儒學被奉為一尊後,繼承先秦基礎上的漢代新儒學,滲透到社會各層面,成為社會認可的共同思維方式。武帝接受儒家所提出的改制建議,對先秦以來的立法、服飾制度、禮治建築等進行改革,漢代青銅器、漆器、玉器、畫像磚石等各藝術設計門類在器物形態、裝飾趣味、裝飾風格、文化內涵等方面出現了以反映儒家仁義、孝悌、忠義思想為主旨的設計內容。

儒家的

“天人觀念”、“陰陽五行”思想經過漢初的改造更加系統化,成為人們普遍接受的文化觀念。在藝術設計的具體實踐,從“天人觀念”中提煉出來“象天法地”的設計原則,是漢代設計師立論的依據。由陰陽五行思想所引申出的“陰尊陽卑

‘對偶雙居

、“五色系統”又成為漢代設計師在設計實踐中經常運用的技巧。

武帝執政後,奉儒家為一尊,儒學復興對漢代設計思想有何影響?

儒學復興對漢代設計思想的影響

一、現實與理想的兩重世界

1、現實世界的考量,

經過幾十年

“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的過渡,漢代社會經濟取得了全面繁榮。

這說明推行

“無為而治”對扭轉漢初的凋敝的社會狀況卓有成效。但為什麼一個卓有成效的思想體系突然讓當權者失去興趣,確實值得人們深思。

我們知道雖然黃老政策推動了漢初社會的全面復興,但也帶來很多失誤和社會問題,由於它所提倡“好清靜……不細苛,治務在無為而巳,引大體,不拘文法”。的思想導致長期的制度疏鬆,削弱了中央權力。思想混亂引起了社會道德水平的下降,在一些重大的原則問題上不能夠做出決斷,使西漢政權很快在政治、經濟、外交、社會風氣等很多問題上陷入到一系列被動之中。

武帝執政後,奉儒家為一尊,儒學復興對漢代設計思想有何影響?

漢初政治家賈誼敏銳地覺察到當時的社會危機。他用

“抱火於處積薪之下而寢其上”來形容國家的處境。武帝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人,自然不能滿足於

’‘

無為而治”所帶來的暫時繁榮,而是要建立一個功垂千秋的集權盛世。但當時的社會現實使他意識到,要改變當時所面臨的矛盾

實現經濟的全面繁榮,樹立大國權威,重新建構一個意識形態霸權,僅憑

“無為而治

的政策還遠遠不夠。

因此,改變黃老無為而治政策,鞏固和強化中央集權政體,成為武帝所需要解決的迫切問題。漢代新儒家正是抓住這一契機,適時提出了經過改造的儒家新學說,雜糅道、法、陰陽五行思想,由此走向歷史的前臺。

漢代是一個積極向上、革故鼎新的時代。意識形態、文化政策的調整必然會帶動思想文化領域的相應變化,藝術設計領域也不例外,時代的發展呼喚新設計思想的出現。漢初藝術設計經過近八十年的調整和發展,基本完成了對先秦藝術設計的文化整合,以反映儒家仁義禮智為宗旨的藝術設計思想就像是一個蓄勢待發的精靈,只待合適機會破殼而

出了

武帝執政後,奉儒家為一尊,儒學復興對漢代設計思想有何影響?

2、漢代儒家的精神理想,

漢代儒家思想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宣揚

“大一統”思想,把它提到“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的高度。二是宣揚“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君權天授的理論,把“天命”和“君權”結合在一起,提出“人受命於天”,為武帝專權提供理論依據。三是樹立儒家權威,主張獨尊孔子之術“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

廣設五經博士、舉孝廉、興太學。四是宣揚儒家倫理綱常,強調等級秩序。形成君——臣、父——子、夫——婦相從屬的嚴格單項義務關係。五是強調禮治教化是維持統治之本。提出治理“人民囂頑”的最好辦法就是透過禮治教化,使社會各群體在封建等級秩序中各安其位,為社會穩定提供了保障。

在獨尊儒術的社會格局下,漢代的政治、經濟、法律、教育、禮儀、藝術等無不以儒學思想為依據。

武帝執政後,奉儒家為一尊,儒學復興對漢代設計思想有何影響?

二、漢儒的設計思想,

儒學肇始於春秋

歷經戰國百家之沉浮而獨尊於漢,後世因之,遂奠定兩千五百年中華文化的基本框架。我們知道,原始儒學的核心思想即孔子的

“仁”。孔子“仁學”是建立在西周以來的宗法、血親之上的政治倫理觀念。在這一政治基礎上衍生出以

仁”為核心的“愛人”之學,包括恭、寬、信、敏、忠、孝、怫等內容。

孔子在春秋末年建立“仁學”的目的,就是在“禮崩樂壞”的時代重新恢復西周以來的宗法秩序。在孔子看來,仁和禮是互補的,“仁”是內容,“禮”是形式,只有具備了“仁”,才能夠自覺地遵循“禮”的法則行事,反之,經常按照“禮”之法則去行事的人,也會逐漸培養起“仁”之慾望。

於是最終達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的理想境界。從孔子的儒學理想中我們不難看出,他的設計思想是透過對“仁”這一基本命題的揭示,以鍾、鼎、玉、帛等“禮”器反映宗法等級制度,實現社會尊卑有序的和諧社會。

武帝執政後,奉儒家為一尊,儒學復興對漢代設計思想有何影響?

漢以後,天下一統,華夏民族獲得了空前融合。在這種情況下,產生於宗族血緣關係上的原

始儒學遇到了新的

“大一統”思想的挑戰。為了適應這種高度政治集權的新生活,漢代儒家學者必須超越家族血緣的固有侷限,於是便引進“陰陽、五行學說”作為思想框架,以改造和擴充原有的“仁學”理論。

又將天道和人事牽強比附,“天

對地上統治者經常用符瑞、災異等表示願望或譴責。並宣揚

黑、白、赤三統”迴圈的歷史觀。儒學中興後,經過改造的漢代新儒學,滲透到社會各方面,藝術設計領域也表現出受這一思想影響的濃厚痕跡。

武帝執政後,奉儒家為一尊,儒學復興對漢代設計思想有何影響?

1、漢代藝術設計中的等級觀念,

北京大葆臺漢燕王

“黃腸題湊”所用柏木

15800

多根,可見等級之高。由於漢代皇陵沒有發掘,還看不到皇帝“黃腸題湊

的木材用量,但我們依然可以從漢諸王的棺木規模看出皇帝木材用量之一斑。

漢代“梓宮”使用的數量也是按照等級身份差異進行設計的,皇帝等級最高用五重“梓宮”,侯王用三、或兩重。

皇帝“梓宮”內外程紅漆,所謂“表裡洞赤”,裝飾“日、月、鳥、龜、龍、虎、連壁、偃月

等圖案。從皇帝到下級官員形成了嚴格的佩綬制度,即使皇室家族成員也不列外,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太子、公主、天子貴人等都有相應的佩綬規定。

漢代軍隊中軍官和士兵以佩戴在軍服上徽標的差別來區別。一般士兵佩戴章,陝西咸陽楊家灣西漢大墓陪葬坑陶士卒傭背後佩戴的長方形徽示即或為章軍官的標識為蟠,也被稱作徽。漢代的車輪有朱輪、轅輪、薦輪等不同的類別。

武帝執政後,奉儒家為一尊,儒學復興對漢代設計思想有何影響?

2

以玉效德,

玉在漢代人的心目中是完美的,它齊天、齊地、齊人,代表了天、地、人的境界。玉比君子之德,是高尚品格和寬厚、溫潤的象徵。

人們喜愛佩戴玉飾,因此,漢人對玉的加工也就格外精細,製作工藝有了較大提高,除了運用平面雕刻外,一些新的雕刻技法創新出來

如雕琢技術相結合的

“漢八刀”和雙鉤碾法(又稱“遊絲毛雕”)此外,漢代的玉器加工大量釆用圓雕技法,鏤空技術運用更加熟練。

3、孝悌觀念在藝術設計中的反映,

漢代有崇老習俗,長者受到人們的尊敬,並享受一定的權利,養老送終。鳩在古代被看作是一種瑞鳥,古代認為它代表吉祥與德行。可見,為了對老人表示尊崇,除了為他們定期提供衣物食品之外,還發給德高年長的老者經過專門設計的帶有鳩頭裝飾的鳩杖,做為標誌或憑證,以示優待。

武帝執政後,奉儒家為一尊,儒學復興對漢代設計思想有何影響?

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曾出土過鳩杖,繫有東漢明帝和恆帝頒發的詔書令木簡。河南新鄭市曾出土東漢時期的銅鳩車一件,車整體為鳩形,昂首翹尾,正視前方

胸下繫有一個小鈴鐺。兩爪處安有輪子,整體顯得毫不拖沓突兀,鳩背上站有一隻調皮的雛鳩,使整體顯得活潑可愛、構思巧妙。中間一位頭裹白巾、穿黑衣、留須的老者,面向左側二人跪拜。

右側站立兩位布衣裝束的人物,前邊一人雙手捧斛,後邊一位雙手掂著裝糧口袋。右邊拿斛和口袋的兩人應該是官吏侍從。這幅養老圖反映的是東漢時期養老制度的一個場面

地方官吏在為七十歲以上老人宣讀朝廷詔令並送去糧食,老人正跪拜感謝皇恩。這幅壁畫是漢代養老的真實反映。

漢代人重孝。

“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自儒學成為社會主流思想後,反映孝行故事的漢代藝術作品逐漸流行起來。

當時流行的孝行故事有閔子騫失極、邢渠哺父、董永孝父、伯遊奉親、三洲孝人、朱明章孝母等,這些故事在畫像磚石、石碑、漆器、銅鏡、墓室壁畫中都有所反映,其中,出現最多的就是畫像磚石中的孝子圖,以及反映孝義故事的畫像和輔助文字。山東肥城畫像石闕上,有反映死者兒子為父親打造石闕的孝行銘文說明,“建初八年八月成,孝子張文思哭父而禮”。

武帝執政後,奉儒家為一尊,儒學復興對漢代設計思想有何影響?

4、儒家“慎終追遠"的設計思想,

儒家

“慎終追遠”的思想強化了漢代厚葬之風。皇帝不遺餘力建造陵墓,厚葬之風帶動了漢代的葬具設計。皇帝葬具的設計華美,耗費巨大。

可見其葬服之華貴,設計之巧妙。當時,不僅皇帝葬服為玉衣,製作一套玉衣要耗費大量的玉材,而且,皇后、諸侯王、公主、貴人都可以按照等級不同分別賜予銀縷玉衣、銅縷玉衣,絲鏤玉衣。安徽亳縣曹氏墓有銀鏤玉衣、銅鏤玉衣出土。漢代玉衣的設計合理,玉片的大小形狀均按照人體各部位的比例尺寸設計。

漢代人以蟬形作玉玲,取其蛻殼再生,生命延續之意。漢代玉蟬,雕刻洗煉、簡潔,亳無拖沓呆滯之意。玉握是死者手中所持的玉器,一般為豬形,象徵死者生前為富貴,擁有大量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