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古代文人聚會的雅與趣

作者:由 嬋娟暢聊史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3-01-24

真書小平光背什麼意思

中國古代歷史橫跨五千餘年,從原始社會到奴隸制社會,再演變到後來的封建社會,大致的社會規律就是“生產與生活相結合”的方式。

所謂生產,無非就是貫穿於整個中國古代的小農經濟,這種以農業為社會經濟主要來源的生產模式早從華夏文明顯現之初就已經註定了。

所謂“生活”,也是基於這種生產模式所形成的固定性規律。

正所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這種男耕女織為典型的模式就是我國古代人民的生活狀態,當然,春耕秋收,這種受到自然界時令限制的生產生活模式也會賦予人們較多的空閒時間。

古代文人聚會的雅與趣

工作之餘,古人也會充分利用自己的閒暇生活,

以文人為代表,閒來無事之際,高談闊論,吟詩作賦都是文娛的典範

,這不僅是一種學術上的切磋,更是豐富自己文學素養的絕佳手段,所以古代文人的聚會,一般都是“雅趣”並存的。

一、文人聚會的發展歷程

1.早期的貴族專屬

“文人聚會”這種行為早在先秦以前就已經產生了,但存在極強的限制性,並沒有在社會上廣泛流行。這與當時的社會制度是緊密聯絡的,秦始皇統一之前,國家尚且處於奴隸制社會時期,這代表當時的社會只有奴隸和奴隸主階級。

這種社會關係說明當時社會是一種“壓迫”和“被壓迫”的狀態,包括經濟上的壟斷和政治上的專權,自然也包括文化上的剝削。也就是說,奴隸制社會時期,受教育權是被壟斷的,底層人民沒有學習文化的權力,只有貴族階層才有資格學習文化。

古代文人聚會的雅與趣

在這種情況下,先秦時期的“文人聚會”大都集中在貴族子弟之間,這一點在當時的一些作品之中就可以體現出來,《詩經》作為先秦時期的作品,其中有很多描寫文人聚會的篇目。

從其中體現出來的服飾著裝和主要活動方式來看,根本不是平民所能達到的高度。因為當時的文人聚會,主要是以“聚餐”為主,文化交流只是餐前或飯後所進行的社交活動,並非聚會的主流,也便無“風雅”之說。

2.漢朝時期文人的功利性

文人文化活動的真正開始向下普及是在漢朝的時候,雖然秦朝開始已經步入封建社會,但秦始皇的思想專制大幅度遏制了文化活動的發展。

以“焚書坑儒”為例,在這種極端的思想制度之下,是不允許有其他文化活動產生的,所以當時幾乎沒有出現文人聚會的現象。

古代文人聚會的雅與趣

漢朝開始之後,文人們也開始了新一輪的聚集,漢初時期,伴隨著社會的穩定,文人階級逐漸與社會底層的農民發生了分離,開始作為一種獨立群體存在。而這類群體的聚集與發展繁榮,與漢朝的兩大社會現狀有關,第一就是諸侯王紛紛造勢。

漢初在施行推恩令之前,各大諸侯王的勢力是非常強大的,他們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開始在所屬範圍內招賢納士,文人們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紛紛前來投靠,都作為諸侯王的賓客集合在一起,這可以算是歷史上第一次文人主動聚集的現象。

第二個社會現狀就是“察舉制”的廣泛推行,這是西漢的一種選官方式,也是文人們提高自己社會地位的重要途徑,但這項制度的實行方式是透過“權威推舉”,也就是說諸侯門下的文人們只有表現的更加突出,才有可能獲得被推舉到中央的機會。

古代文人聚會的雅與趣

這項制度使得已經聚集的文人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看法,雖然只是為了表現給諸侯們看,但這也是一種文人之間的思想碰撞和文化交流。

這時文人聚會的主要目的已經基本排除了此前的聚餐,以學術交流為主,但這種以入朝當官為目的的聚會帶有功利性,談不上風雅。

3.魏晉與唐宋時期的聚會風雅化

到了魏晉時期,“清議”和“清談”行為的出現讓文人之間的聚會有了實際作用,這也是得益於當時混亂的社會現狀,東漢末年的混亂,一直到西晉時期門閥制度的危機,讓文人們開始自發聚集和討論當時朝廷的官員廉潔程度。

對於那些貪官汙吏,文人們往往會群起而攻之,大肆批判所帶來的輿論作用往往能促進朝廷的廉潔性,這也使得文人聚會有了意義。

古代文人聚會的雅與趣

後來朝政趨於穩定之後,這些文人聚會也轉向“清談”,即不屑於對政治的評論,而是轉向大千世界和天下之大道。

從言語上的超脫現實,說明文人聚會開始出現“風雅”的雛形,到了唐宋時期,才是文人大興盛的到來之際。相比於此前魏晉的門閥壟斷官場,唐朝推行了科舉制度,這就代表一些庶出的寒門子弟也具有了成為文人的權力。

這就導致唐宋社會形成了大規模的“科舉文人”聚會群體,這種文人聚會包括科舉開考之前的複習聚會,開考之時的題目探討聚會,以及考試結束之後的放榜慶祝聚會等等。總之,唐宋時期的文人聚會已經有了充分的普遍性和自發性。

尤其是宋朝時期,從統治階級便開始支援文人之間的聚會。比如當時的宋徽宗,雖然在國家治理方面沒什麼能力,但是在文學繪畫等其他方面都是登峰造極的程度,他疏於國政,但是熱愛文學,見到宋都文人聚會的場景,會專門作畫以示表彰。

古代文人聚會的雅與趣

這種統治者支援下的多形式文學更加激發了文人們聚會的興趣,並開始將文學聚會向“雅”和 “趣”推進,宋朝之後,文學聚會基本形成了伴有“雅”與“趣”的固定形式。

二、聚會的雅趣格調與精神建設

1.模式與內容上的“雅”與“趣”

唐宋時期的文學聚會普遍化,沒有了貴族專權的束縛,在格調上自然更加能體現“雅”。文人們會根據不同的時令和節日舉行具有代表性的聚會,比如每年農曆的三月初三,是人們所說的“上巳節”。

原本在這一天裡,人們的主要活動是“畔浴”,主要是在河邊的集體沐浴活動,其意義在於洗去一年的汙穢,後來文人們直接將聚會選在了這一天,用祭祀的方式來去除一年的汙穢。

隨即會入亭盤膝而坐,三杯兩盞淡酒對飲,談論天機玄禮之事,這就使得上巳節更加風雅有趣。

古代文人聚會的雅與趣

後來人們將當時的傳統節日基本都定位了聚會的既定日期,所進行的活動也大多與當時的節日氛圍有關。比如七夕,中秋,重陽等重要的節日,文人們會進行“對月抒懷,集合賞月,登高遠望”等一系列風雅的活動,讓原本的傳統佳節不再單調。

除了自身活動的趣味性,文人聚會活動在發展成熟之後逐漸出現了固定的模式,對聚會的環境也產生了更高的要求,在場所和陳設方面也逐漸透露出“雅”的格調。

比如後續文人們在聚會的時候,在場所方面,會選擇“高山流水”等更加清新的環境,為了方便聚會的舉行,一般會將場所設定在擁有山水設計的室內,比如一些私家園林,有些富庶的文人也可以透過大量的錢財來打造這種場所。

在這些場所之中,一般都帶有“文房四寶”,待有文人詩興大發之後便可以直接創作,正所謂“飲酒品茗,琴棋詩畫”的高雅就是這樣一種狀態,後來,文人們的聚會開追求在不同環境下的學術交流。

古代文人聚會的雅與趣

正所謂“君子雅道”,後來的文人們在追求高雅的道路上擺脫了地點的束縛,以群體出行為主,所到之處,都是聚會的場所。

有“曲徑通幽處”的探索聚會,有“未若柳絮因風起”的賞雪聚會,也有“惟有飲者留其名”的飲酒聚會,不固定地點,隨性的高雅便是文人的趣味。

2.精神追求

從後續衍生出文人聚會的形式來看,琴棋書畫,酒茶同飲,並不是漫無目的地聚集,而是有自己的追求。

首先就是精神上文學的富足追求,這一點從古代文人聚會的選擇性中就可以看出來,任何時期的文人聚會都形成了不同的派別。

古代文人聚會的雅與趣

主要就是各自派別中的文人能夠在精神上產生共鳴,他們會根據自身不同的文學追求形成不同性質的派別,比如各大詩社,茶會,豪放,婉約,這些根據不同特點形成了文學集體更能體現出文人們不同的精神需要。

其次就是追尋風雅,自從文人聚會的模式走向固定之後,文學創作就一直被視為一種高尚風雅的事情,而對於文人來說,不同的形式代表各自的認同感,有人認為飲酒賦詩為最佳,也就有人傾向於撫琴作畫,這便展現出文人們不同的精神追求。

總結

從整體上看,古代文人的聚會極其風雅性都是慢慢發展,循序漸進地,從最初的功利性,到後來逐漸普及於大眾,伴隨著聚會風格的多樣化逐漸走向“雅”和“趣”,背後所反映出的都是古代人們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