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無人彈奏、常年封塵的一代名琴竟成為“死琴”?古琴藝術家呼籲要積極保護珍貴古琴,讓其再度發出古樸之音

作者:由 文匯報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1-10-09

古琴為什麼沒幾個人彈

無人彈奏、常年封塵的一代名琴竟成為“死琴”?古琴藝術家呼籲要積極保護珍貴古琴,讓其再度發出古樸之音

一曲《高山流水》,讓俞伯牙引來鍾子期這位千古知音;一曲《胡笳十八拍》,蔡文姬催得聽者千古斷腸;一曲《廣陵散》,嵇康所彈的這首樂曲就此成為千古絕響……中國歷史上從不乏這些與古琴相關的典故軼事,古琴也就此在人們心中奠定下了“雅”的地位。昨晚的龍華古寺上空,悠揚典雅的古樂縈繞許久,在人們的耳畔不斷迴響。透過“琴會龍華”2019年上海徐匯中國古琴系列活動,上海市民遊客有幸與有著三千年歷史的古琴文化來一次溫暖邂逅。

無人彈奏、常年封塵的一代名琴竟成為“死琴”?古琴藝術家呼籲要積極保護珍貴古琴,讓其再度發出古樸之音

值得稱道的是,在此次活動中,涵蓋唐、宋、元、明、清五代的16張傳世名琴也呈現在了觀眾面前。兩位青年斫琴家項陽、王俊帶來了他們斫制的古琴,現代與過去就這樣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絡。

不僅是樂器,更是一次完整的文化體驗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七絃琴,其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2003年11月,中國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二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無人彈奏、常年封塵的一代名琴竟成為“死琴”?古琴藝術家呼籲要積極保護珍貴古琴,讓其再度發出古樸之音

如果我們單單從樂器這一角度來審視古琴,那麼它並不足以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的價值除了其作為樂器本身的功能,更在於其身上所承載的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古琴的製作工藝、彈奏技巧、曲譜記錄、演奏儀式、傳承體系、文化思想等。

“鈞天雲和”古琴樂團團長王鵬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王鵬表示,古琴在造型設計、聲音設計方面都是和諧統一的。比如,在琴曲方面,“中正平和”、“清微淡遠”是古琴追求的審美情趣。落到制琴環節,人們依舊追求著這樣的審美情趣,並努力從技術方面尋找到最佳解決方案,從而使得古琴能達到理想境界。

無人彈奏、常年封塵的一代名琴竟成為“死琴”?古琴藝術家呼籲要積極保護珍貴古琴,讓其再度發出古樸之音

圖中左二為王鵬

王鵬曾經修復過一把唐僖宗時期的鳳勢式“大雅”古琴。剛拿到這張古琴的時候,修復經驗豐富的王鵬十分興奮。他從琴身的斷紋就判斷出這種斷紋“非千年不能形成”。然而,一聽聲音,王鵬卻覺得有些不對。“它的聲音太空了。”王鵬隨即對其剖腹,開啟琴身後,他一下子便找到了琴音不正的緣由。原來,這張古琴缺了“天地柱”。古琴腹內的“天地柱”起到的是支撐、傳音的作用,使得發聲之時“聲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餘韻”。補好“天地柱”後,“大雅”古琴又恢復了其原本中正平和之音。

如何讓束之高閣的古琴重新煥發生命力

近年來,隨著國學熱的興起,古琴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與喜愛。梅庵派古琴傳人劉銘芳在活動中演繹了梅庵派的經典曲目《搗衣》,引起不少古琴粉絲的共鳴。生於古琴世家的他自出生起就聽起了琴音,6歲起正式習琴。對於劉銘芳而言,與古琴作伴的36年讓他找到了自己最愛做的事情。談及市場近些年對古琴文化的反應,劉銘芳坦言,“變化非常大”。古琴從冷遇到熱捧,劉銘芳深有感觸。

無人彈奏、常年封塵的一代名琴竟成為“死琴”?古琴藝術家呼籲要積極保護珍貴古琴,讓其再度發出古樸之音

古琴藝術家們一方面欣喜地看到近年來古琴文化的興起,但有一個現象卻也讓他們扼腕嘆息——一張張名琴的“沒落”。古琴名家龔一跑遍全國大大小小的博物館“尋琴”,卻發現自己珍愛的古琴都被鎖在了一個個庫房裡,待遇與其他文物一樣。無人彈奏、常年封塵,在龔一眼裡,這就是一批“死琴”。“樂器不同於文化,它需要流通、振動。” 龔一說,古琴的價值正在於被人彈奏,在琴絃振動、琴音裡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

在兜轉了幾個博物館以後,龔一還發現,館方對古琴的排序存在不合理現象。有些價值更高的古琴卻被排在了靠後的位置,沒有彰顯出其原本的歷史價值。據瞭解,目前存世的唐代古琴約有18張,一部分存於國內博物館中。龔一認為,如何讓這些珍貴的古琴不再“束之高閣”,透過古琴藝術家之手,讓這些珍貴名琴再度發出古樸中正之音,這是目前國內大大小小博物館亟需解決的問題。

作者:王嘉旖

編輯:張曉鳴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