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宋朝天字第一號迷案——斧聲燭影,今天真相終於得以揭曉!

作者:由 博登鬱白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4-25

夢見錢被偷了什麼預兆

宋朝天字第一號迷案——斧聲燭影,

今天真相終於得以揭曉!

作者:月潤江南

全文8620字,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1

【戛然而止】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八月,宋太祖趙匡胤下詔,出兵北伐,目標還是那個必死之寇:北漢。

此次北伐,趙匡胤動用了五路大軍,並命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党進為河東道行營馬步軍都部署,宣徽北院使潘美為都監,虎捷右廂都指揮使楊光義為都虞候,組成前敵指揮部,党進為主帥,統一排程五路兵馬。

北伐大軍準備完畢,即刻出發,目標:太原!

很快捷報傳來,猛將兄党進率軍直逼太原,在汾河之南扎住營盤,伺機出兵,打敗北漢軍數千人,繳獲軍馬千餘匹,兵器甲帳六百餘副。

初戰告捷,宋軍士氣大振!

好訊息不斷。

忻州、代州一線,郭進率軍繞至太行山以北的山後諸州,北漢守備部隊攝於其聲勢,放棄陣地,望風而逃,郭進遂隨軍俘獲北漢山後諸州百姓三萬七千餘口,北漢本已羸弱的國力,再受重創。

遼州一線,安守忠率軍奮勇出擊,連破北漢四十餘軍寨,俘獲牛羊人口數以千記。

沁州一線,齊超率軍直撲北漢陣地,大敗敵軍,俘獲數十人。

短短的半個月內,五路宋軍,幾乎全面開花,大獲全勝。

北漢軍的陣線已經全面鬆動,面臨崩潰的態勢。

如此大好局面下,宋軍理應乘勝追擊,高歌猛進,

然而,奇怪的是,五路宋軍,彷彿被施了定身法術,突然全部停止進攻,就地駐紮。

這是為什麼?

原因是,朝廷出大事了:皇帝趙匡胤居然駕崩了?!

宋朝天字第一號迷案——斧聲燭影,今天真相終於得以揭曉!

2

【斧聲燭影】

趙匡胤的死,很突然。

以致於,宋史中前兩天還在寫趙匡胤到處轉悠,不是今天“幸綾錦院”,看看國營紡織廠,就是明天“幸西教場”,觀摩軍事演習,結果,沒幾天,就一下“崩”了。

崩的過程也很簡單,宋史中就十二個字:“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

仔細一看,我們就會發現,皇帝駕崩這樣的大事,寫的也未免,簡單得過分了。

“癸丑夕”說的是,駕崩的時間,農曆十月二十日晚。

“年五十”說的是,駕崩時的年齡,五十歲。

“萬歲殿”說的是,駕崩的地點,在萬歲殿。

時間、地點、年齡的記錄非常簡單,那麼關於駕崩的過程呢?

再仔細一看,就剩兩個字了:“帝崩”。

這哪是簡單得過分啊,簡直是簡單得令人髮指!

為啥崩,不知道。

誰在場,不知道。

傳位給誰,還是不知道!

自古以來,皇帝駕崩就是天大的事,如果是病亡,至少前面會有記錄,如“大漸”:得了很嚴重的病,如果是老死,至少會有“遺命”:傳位於哪一個兒子。

更重要的是,一旦皇帝有駕崩的可能,宰相等首輔大臣都要日夜值班,守護在皇帝身邊,隨時準備顧命聽詔。

可是輪到趙匡胤,未免也太慘了點,不僅身邊連個太監也沒有,死的時候連句遺言都沒有留下。

這也未免太奇怪了。

也正是因為這些極不正常的現象,導致了趙匡胤之死,成為了一件千古疑案。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斧聲燭影”之謎。

宋朝天字第一號迷案——斧聲燭影,今天真相終於得以揭曉!

3

【三份靠得住的史料】

關於斧聲燭影,最初的記載來自於一個和尚。

這個和尚名叫,文瑩。

他寫過一本歷史上很有名的書:《續湘山野錄》。

在書中,他記載道(為了對趙匡胤之死進行準確分析,我還是決定全文刊載文瑩的記載):

祖宗潛耀日,嘗與一道士遊於關河,無定姓名,自曰混沌,或又曰真無。每有乏則探囊金,愈探愈出。三人者每劇飲爛醉。生善歌步虛為戲 ,能引其喉於杳冥間作清徵之聲 ,時或一二句,隨天風飄下,惟祖宗聞之,曰:“金猴虎頭四,真龍得真位。”至醒詰之,則曰:“醉夢語,豈足憑耶?”至膺圖受禪之日,乃庚申正月初四也。自御極不再見,下詔草澤遍訪之,或見於轘轅道中,或嵩、洛間。後十六載,乃開寶乙亥歲也,上巳祓禊,駕幸西沼,生醉坐於岸木陰下,笑揖太祖曰:“別來喜安。”上大喜,亟遣中人密引至後掖,恐其遁,急回蹕與見之,一如平時,抵掌浩飲。上謂生曰:“我久欲見汝決克一事,無他,我壽還得幾多在?”生曰:“但今年十月廿日夜,晴,則可延一紀;不爾,則當速措置。”上酷留之,俾泊後苑。苑吏或見宿於木末鳥巢中,止數日不見。帝切切記其語。至所期之夕,上御太清閣四望氣。是夕果晴,星斗明燦,上心方喜。俄而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入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周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逮曉登明堂,宣遺詔罷,聲慟,引近臣環玉衣以瞻聖體,玉色溫瑩如出湯沐。

這段材料並不難懂,前段是古人寫帝王事所慣用的神化手法:一個能預知未來的道士,在趙匡胤流浪落魄時和他成為了鐵哥們,不僅友情贊助小趙,還友情陪酒,最後還友情算命。等到趙匡胤登基當了皇帝,才想起這位神仙哥哥的預言實在是準,於是天天盼,期待和神仙哥哥重逢。十六年後,開寶九年,神仙哥哥終於又回來了,趙匡胤大喜,又要找他算命,這次是算壽命,神仙哥哥掐指一算,很神秘地表示:你長不長壽,我說了不算,老天爺說了才算,如果今年十月二十日夜,天晴,則你還可多活十二年,如果不是,那就是天意了。說完,神仙哥哥又玩起了失蹤。

接下來,就是最關鍵的地方了。

趙匡胤牢牢記住了神仙哥哥的話,到了十月二十日,就到太清閣上觀察天氣,那天晚上,星空清朗,趙匡胤心裡正美,突然,陰霾四起,天氣驟變,居然下起了鵝毛大雪,趙匡胤頓覺不妙,於是,立刻宣晉王趙光義覲見。趙匡胤把太監宮女一律屏退,兄弟倆在寢宮內喝酒對飲。

在屋外的內侍們,只是遠遠看見燭影下,趙光義“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

酒席結束,已是三更(晚上11點至凌晨1點),殿前的大雪已經積了數寸,趙匡胤拿著柱斧戳雪,對趙光義說:“好做,好做!”(注意這句話)

隨後,脫衣就寢,“鼻息如雷霆”(注意這個現象)。

當晚,趙光義沒有回府,而是在皇宮內留宿,快到五更時(凌晨3點到5點),聽不到任何聲音了,此時趙匡胤已經駕崩。

隨後,趙光義受遺詔(突然又冒出一個遺詔)於柩前即位,即位後,新皇帝趙光義特地安排了一個遺體告別儀式:領著一群朝廷重臣瞻仰趙匡胤遺容,此時,遺體“玉色溫瑩如出湯沐”。

以上就是文瑩和尚的記載,也許有的人看到這裡,會嗤之以鼻:一個和尚,怎麼可能知道這麼多。

可是,我們再翻翻文瑩的簡歷,就會發現此人並不簡單。

文瑩“交遊盡館殿名士”,時常出入朝中顯貴之家,他的朋友大多為朝廷要員,如歐陽修、丁謂、蘇舜欽等,這些人掌握的上層情況較多,瞭解內幕。更重要的是,曾官至大宋參知政事的丁謂,就曾與文瑩交好,而趙匡胤死時,丁謂已經十一歲,其後來長期在中央核心部門任職,此時距離趙匡胤過世時間並不長,他完全有可能接觸到當時甚至當事之人。可見,文瑩的記載並非空穴來風,很可能他在隱晦地闡述某種事實,也正因此,南宋著名的史學家李燾才將文瑩的記載如實錄入《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七之中。

宋太祖之死,是有宋一代的一個嚴肅話題,作為一位治學嚴謹的史學家,李燾無論是從研究治學的角度考慮,還是從身家性命的角度考慮,斷不會毫無根據地採信荒謬之言。

這一點,我想,李燾比我們這些今人肯定要審慎得多。

李燾也對此有清楚地表示:“文瑩宜不妄,故特著於此。”

顯然,李燾也認為文瑩不是妄言之人。

更重要的是,文瑩的記載並不是孤證。

南宋初年的大臣蔡惇也曾經在《夔州直筆》中記載:太祖召陳摶入朝,宣問壽數,對以丙子歲十月二十日夜或見雪,當辦行計,若晴霽須展一紀。至期前夕,上不寢。初,夜遣宮人出視,回奏星象明燦。交更,再令出視,乃奏天陰,繼言雪下,遂出禁鑰,遣中使召太宗入對,命置酒,付宸翰屬以繼位,夜分乃退。上就寢,侍寢者聞鼻息聲異,急視之,已崩。太宗於是入繼。

李燾認為,“按惇所載,與文瑩略同”。

因此,對於文瑩的記載,我認為,可以作為研究趙匡胤之死的基本史料。

宋朝天字第一號迷案——斧聲燭影,今天真相終於得以揭曉!

4

另外,還有兩條重要的史料,不可不提。

一是司馬光的《涑水記聞》,二是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

先說《涑水記聞》。

《涑水記聞》是司馬光的一部語錄體筆記,這本書比較詳盡地記載了北宋立國後100年左右的歷史事件,為後世留下極其珍貴的史料。

司馬光同樣是一位治學嚴謹的史學大家,他歷時19年,撰成歷史鉅著《資治通鑑》,與司馬遷的《史記》並列為中國古代之史家絕筆,司馬光與司馬遷也被稱為史家之“兩司馬”,是史學界的雙子星,難以逾越的兩座高峰。

因此,司馬光的《涑水記聞》完全可以作為史學研究的基本資料。

在《涑水記聞》中,司馬光記載如下:

太祖初晏駕,時已四鼓,孝章宋後使內侍都知王繼隆召秦王德芳 ,繼隆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乃不謁德芳,而以親事一人徑趨開封府召晉王。見醫官賈德玄先坐於府門,問其故,德玄曰:“去夜二鼓,有呼我門者,曰‘晉王召’,出視則無人,如是者三。吾恐晉王有疾,故來。” 繼隆異之,乃告以故,叩門,與之俱入見王,且召之。王大驚,猶豫不敢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入久不出,繼隆趨之,曰:“事久將為他人有矣。”遂與王雪中步行至宮門,呼而入。繼隆使王且止其直廬,曰:“王且待於此,繼恩當先入言之。”德玄曰:“便應直前,何待之有?”遂與俱進。至寢殿,宋後聞繼恩至,問曰:“德芳來邪?” 繼隆曰:“晉王至矣。”後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託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

如果說,文瑩在《續湘山野錄》中,記載了趙匡胤駕崩前的最後活動,那麼,司馬光在《涑水記聞》中,則記載了趙匡胤駕崩後,趙光義繼位的整個過程。

不寫趙匡胤死的過程,而寫趙光義繼位的經歷,身為宋臣,司馬光也算是用心良苦了。

這之後,就是南宋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

李燾以文瑩《續湘山野錄》中的記載和司馬光《涑水記聞》中的記載為基本史料,重新撰寫了趙匡胤死亡及趙光義繼位的全部過程,全文如下:

初,有神降於盩厔縣民張守真家,自言:“我天之尊神,號黑殺將軍,玉帝之輔也。”守真每齋戒祈請,神必降室中,風肅然,聲若嬰兒,獨守真能曉之,所言禍福多驗。守真遂為道士。上不豫,驛召守真至闕下。壬子(十月十九日),命內侍王繼恩就建隆觀設黃籙醮,令守真降神,神言:“天上宮闕已成,玉鎖開。晉王有仁心。”言訖不復降。上聞其言,即夜召晉王,屬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見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所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

癸丑(十月二十日),上崩於萬歲殿。時夜已四鼓,宋皇后使王繼恩出,召貴州防禦使德芳。繼恩以太祖傳國晉王之志素定,乃不詣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見左押衙程德玄先坐於府門。德玄者,滎澤人,善為醫。繼恩詰之,德玄對曰:“我宿於信陵坊,乙夜有當關疾呼者曰:‘晉王召。’出視則無人,如是者三。吾恐晉王有疾,故來。”繼恩異之,乃告以故,扣門與俱入見王,且召之。王大驚,猶豫不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入久不出,繼恩促之曰:“事久,將為它人有矣。”時大雪,遂與王於雪中步至宮。繼恩使王止於直廬,曰:“王且待於此,繼恩當先入言之。”德玄曰:“便應直前,何待之有!”乃與王俱進至寢殿。後聞繼恩至,問曰:“德芳來耶?”繼恩曰:“晉王至矣。”後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勿憂也。”

仔細對照,我們發現,李燾的最終版本與文瑩的最初記錄有幾點不同:

第一,改太宗“有不可勝之狀”為“有所遜避之狀”;

第二,改太祖“引柱斧戳雪”為“引柱斧戳地”;

第三,改“好做好做”為“好為之”,並在前加“大聲”二字。

第四,刪去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等句。

第五,寫張守真道士那一段,用的也是神化手法,看看即可,不必當真。

當然,李燾的最終版本與司馬光的最初記錄也有一點不同,那就是,李燾據《國史》考證,司馬光所記載的“王繼隆”實為“王繼恩”,“賈德玄”實為“程德玄”,至於其他的內容,則大致相同。

以上就是迄今為止,可供研究趙匡胤之死、趙光義繼位的三份靠得住的史料。

宋朝天字第一號迷案——斧聲燭影,今天真相終於得以揭曉!

5

【歷史的真相】

從這些史料中,我個人認為,可以得出幾個基本的判斷。

我們首先來看文瑩和尚的記載,這份記載似乎在隱約暗示,趙光義與趙匡胤之死有莫大的關係。理由如下:

第一,趙匡胤生前最後與之接觸的人,只有趙光義,而且文瑩特別交代了兩件事:一是趙匡胤屏退了身邊所有的侍從,二是趙光義當晚留宿禁內。可見,如果趙匡胤不是正常死亡,那麼有作案時間的人,無疑就是趙光義。

第二,趙匡胤死後,趙光義特地“引近臣環玉衣以瞻聖體”,趙匡胤的遺體呈現出以下特徵:“玉色溫瑩如出湯沐”。請注意“如出湯沐”這個詞,似乎在暗示屍體被清洗過,而趙光義特地領大臣觀瞻趙匡胤遺體的舉動,似乎意在證明哥哥是正常死亡,然而趙光義此舉反而欲蓋彌彰,極易讓人產生“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感覺。

第三,趙匡胤當晚對趙光義說了一句話:“好做,好做!”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十分明確,可以說是好好幹的意思,也可以說是:你做的好事!兩種解釋,似乎都說的通。

可見,文瑩的記載有一種模稜兩可的感覺,甚至帶有一定的指向性,也正因為如此,李燾在《續資治通鑑長編》中做了四處修改(見上文),目的很明顯:為尊者誨,替趙光義打掩護。

於是,在李燾的記載中,趙光義當時並未留宿禁內,趙匡胤對趙光義的交代變成了“好為之”,也就是說好好幹,這樣一來,似乎趙光義的繼位就是秉承趙匡胤的旨意,是合法的。

宋朝天字第一號迷案——斧聲燭影,今天真相終於得以揭曉!

6

【兩個基本的判斷】

但是,我認為,恰恰是這句話,暴露了真相。

既然趙匡胤交代趙光義:好好幹,那就是明確表示要傳位於趙光義。

但是,皇位繼承這麼重要的事,是必須皇帝親自下詔書的。

趙匡胤作為一位雄才大略的開國帝王,他不會不明白這個基本的程式。

此時,他要做的,恰恰就應該是宣近臣進殿,擬定傳位詔,辦好這些重要的大事。

何以,說完之後,再無動靜,然後就“崩”了呢?

連平民百姓都知道,死之前要請親朋見證,寫好遺書,分好遺產,定好身後事的,既然趙匡胤已經意識到自己不行了,甚至都已經交代趙光義好好幹了,為何,又不宣旨擬詔,明確大統呢?

這一點,就連李燾自己也在《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七注中承認:“顧命,大事也,而《實錄》、《正史》皆不能記,可不惜哉。”

所以,李燾一方面改“好做”為“好為之”,以證明趙光義繼位系趙匡胤的本意,系合法繼位,一方面卻說顧命大事並無遺詔。

可見,兩種說法之間,互相矛盾,李燾曲意維護趙光義之舉,露出了明顯的破綻。

因此,我認為,趙匡胤之所以沒有留下遺詔,只有一種可能,即,趙匡胤屬於非正常死亡,正是因為趙匡胤自己都沒有預料到,所以,才沒有留下片言隻字,沒有確定帝國的繼承人。(關於趙光義繼位時所謂的“遺詔”,已有宋史大家鄧廣銘先生的大作證偽,此處不再贅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宋太祖太宗皇位授受問題辨析》一文)

可見,趙匡胤不是自然死亡,而是非正常死亡。

這個基本判斷至此可以確定。

宋朝天字第一號迷案——斧聲燭影,今天真相終於得以揭曉!

7

接下來,我們再看趙光義繼位的過程。

這一過程同樣疑點重重。

首先,宋皇后的本意是,讓王繼恩召德芳進宮,王繼恩卻認為“太祖傳國晉王之志素定”,自作主張去了晉王府。連與皇帝同床共枕、朝夕相處的皇后都不知道自己的丈夫有“傳國晉王之志”,一個死奴才居然知道,並且自作主張,豈不是咄咄怪事?!

況且,宋皇后無子,傳德芳也好,傳德昭也好,對她來說,並沒有太大區別。

但是,在宋皇后的心裡,這個皇位肯定是要傳給太祖的兒子的,她從來都不曾想過要傳給太祖的兄弟——晉王趙光義,這一點,從後來,宋皇后見到趙光義時,“愕然”的反應,和急呼 “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宋朝對皇帝的稱呼)”這句話,完全可以看出來。

所以,趙光義繼位對於宋皇后來說,完全是意料之外。

由此可見,所謂“太祖傳國晉王之志素定”純屬無稽之談。

其次,正當王繼恩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一個人來到晉王府時,卻沒想到,被另外一個人嚇了一大跳。

三更半夜,風雪加交,醫生程德玄同志居然施施然端坐於晉王府門前,難怪王繼恩被嚇得打了個寒戰。

程德玄的解釋更是莫名其妙,他說,晚上有人在屋外喊“晉王召”,開門之後卻不見人,反覆三次,最後,擔心晉王有疾,於是就自己來了。

王繼恩聽了非常詫異。

但是,讓我們更詫異的是,王繼恩居然“乃告以故”,把此番深夜來晉王府的原因原原本本告訴了程德玄。

皇位繼承是天字第一號大秘密,王繼恩作為太監,不會不知道此事的分量。何況,他還是揹著宋皇后,冒著掉腦袋的風險,自作主張來通知晉王的,這麼重要的事,他居然就告訴了坐在晉王府門前的程德玄?!

但是,讓我們更詫異的是,程德玄居然沒有太大的反應,而是和王繼恩“扣門與俱入”。

試想一下,半夜三更,坐在雪地裡,突然,一個太監告訴你,皇帝“崩”了,現在,我要去請晉王,準備繼位當皇帝。

任何一個人聽到這個訊息,多半會傻掉,就算不會傻掉,至少也要楞一會吧。

然而,這位程德玄同志,居然毫無反應,很自然地和王繼恩去敲門,進入晉王府。

不奇怪嗎?!

宋朝天字第一號迷案——斧聲燭影,今天真相終於得以揭曉!

8

更奇怪的,在後面。

趙光義聽到皇帝駕崩的訊息,他的反應是:“大驚”,兩相對比,程德玄的反應實在是不正常。

之後,趙光義猶豫不定,並稱要和家人商量,進入屋內久久不出。

此時,皇帝不急太監急,王繼恩反覆催促,情急之下,冒出一句“事久將為他人有矣!”

這就奇怪了,如果是合法繼承,早一會,晚一會,又有什麼關係呢,怕什麼?

接下來,就到了程德玄的表演時間。

在寢宮前,王繼恩讓晉王在外等候,表示要自己先進宮稟報。

此時,程德玄直截了當地說:直接進就是了,有什麼好等的(“便應直前,何待之有!”)。

於是,三人一同進入寢宮。

在古代,寢宮是皇宮中最為隱秘的地方,擅闖者,毫無疑問,誅九族。

連久居宮中的太監王繼恩也知道,進入此地要遵守規矩,舉止十分謹慎,並表示要先行稟報,而程德玄居然無所顧忌,徑直闖宮,如此看來,程德玄的確稱得上是狗膽包天。

如果不是他心裡有底,對此事有把握,我想,無論如何,他不會做出如此舉動。

此時,被矇在鼓裡的宋皇后,還以為是德芳來了,一看是晉王,立刻明白了,驚懼之下,只得哀求“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

趙光義作出口頭承諾:“共保富貴,勿憂也。”

然後,第二天,趙光義終於得以繼位,榮登大寶。

從宋皇后的反應,到王繼恩的自作主張,從趙光義最初的猶豫不定,到程德玄的奇怪舉止,這一系列的奇怪現象,只能說明一件事:

趙光義的繼位,屬於非正常繼位。

這就是我的第二個基本判斷。

透過上述分析,我的基本判斷如下:

第一,趙匡胤的死,屬於非正常死亡。

第二,趙光義的繼位,屬於非正常繼位。

有了這兩個基本判斷作為前提,我們才能進一步尋找歷史的真相。

宋朝天字第一號迷案——斧聲燭影,今天真相終於得以揭曉!

9

【金匱之盟的真相】

既然趙匡胤屬於非正常死亡,趙光義屬於非正常繼位,那麼能不能說趙光義就是殺害趙匡胤的真兇呢?

我們還是先從程德玄說起。

這個狗膽包天的程德玄,確實有幾分本事。

據《宋史。程德玄傳》記載:程德玄,字禹錫,鄭州滎澤(今河南省鄭州滎陽市)人。

此人精通醫術,熟悉藥性,趙光義任開封府尹時,曾經大肆蒐羅奇人異士,程德玄就在此時,被趙光義招致麾下,並憑藉其醫術,成為趙光義的心腹。

程德玄有一個朋友,名叫馬韶,此人精通星象天文之術。

據《宋史。馬韶傳》記載,開寶九年冬十月十九日晚,馬韶突然造訪程德玄。

令人奇怪的事情又發生了,看到老朋友來訪,程德玄的反應不是高興,居然是“恐甚”:非常驚恐。

並且出言不遜,責問馬韶,為什麼今晚來。

馬韶說,明天是晉王的好日子,特地來告知。

程德玄的反應更激烈:“惶駭”,翻譯成湖南話,就是怕得要死!

於是,程德玄把馬韶一個人關在屋裡,立刻向晉王趙光義彙報。

趙光義的反應也很激烈,命令程德玄馬上派人把守房門,關住馬韶,防止其逃跑,並準備將此事稟報宋太祖。

結果,不久趙光義果然繼位為皇帝,於是,馬韶被赦免,一個月後,由一介平民直接被拔擢為國家天文館館長(司天監主簿)。

馬韶投機成功,傍上了新皇帝,躍過了龍門。

當然,所謂“懂星象、能預測”,不過是無稽之談,馬韶之所以敢於冒險一搏,多半是從程德玄處探出了某些風聲,知道了某些秘密。

否則,他不會這麼巧,正好在十月二十日宮中出事的前夕,突然出現在程德玄家,並且準確預測出趙光義即將上位。

但是,即便如此,上述所言,仍然只是基於邏輯判斷的一種推測,要解開“斧聲燭影”之謎,就必須將另一個宋初疑案——“金匱之盟”放在一起,做綜合判斷。

金匱之盟,前文我們已經提到過,其基本意思,簡言之,就是趙匡胤的老媽臨終前,要求趙匡胤今後必須將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確保趙家江山千秋萬代,並由趙普將上述內容撰寫成誓書,收入金匱,派謹慎宮人藏於宮中。

如果金匱之盟確實存在,那麼趙光義繼位的合法性就有了最重要的依據。

因此,按照常理,趙光義繼位之時,應當立刻開啟金匱,當眾公示,以塞天下悠悠之口。

但是,事實是,趙光義並沒有這樣做。

然後,在以後長達六年的時間裡,他仍然沒有這樣做。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繼位的合法性已經成為了趙光義的一塊心病,只好把《太祖實錄》改了又改,企圖透過篡改史實尋求繼位合法性的依據,但是,身邊就有“金匱之盟”這麼好的一副藥,他居然不用,這顯然不符合常理。

事實上,直到太平興國六年九月,趙普藉機面奏趙光義,和盤托出“金匱之盟”,已經當了六年皇帝的趙光義這才恍然大悟(“遂大感悟”),趙普隨後復相。

那麼問題又來了,既然趙普親自撰寫了“金匱之盟”,又早在趙光義繼位前就知道此事,為什麼當初又要和未來的皇帝趙光義對著幹呢?甚至逼得趙光義當初都想殺了他(朕幾欲誅卿)?又是為什麼,趙普不在趙光義繼位的時候就拿出“金匱之盟”邀功,而是在坐了六年冷板凳,被盧多遜逼得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突然冒出來所謂的“金匱之盟”呢?

再者,既然“金匱之盟”早在杜太后去世時,已經存於世上,宮中知曉此事的人也至少有三人:趙匡胤、趙普、還有那位宮人。即使保密工作搞得好,訊息沒有外洩,其他人都不知道此事,但是,那位執掌機密的宮人,不會不知道金匱之盟對於現任皇帝趙光義的重要性,如果他秘而不宣,一旦有朝一日這個秘密被趙光義知道,等待他的,恐怕只有死路一條。這其中的厲害,他不會不明白,為什麼一直沒有彙報呢?

可見,所謂的“金匱之盟”,不過只是趙普情急之下,謀求自救,重圖相位的一個道具而已。

而此時的趙光義,已經為繼位合法性的問題,揪心了六年之久,老謀深算的趙普所丟擲的“金匱之盟”,正好迎合了他的需要,於是,雙方一拍即合,各取所需,結果也就順理成章了。

我認為,這就是“金匱之盟”的真相。

宋朝天字第一號迷案——斧聲燭影,今天真相終於得以揭曉!

10

【我的結論】

綜合以上所有的材料,我們完全可以做一個大膽的,但是符合邏輯的推測:

趙光義當上開封府尹之後,收納亡命,結交朝臣,擴充勢力,形成了一個以他為核心的開封府政治集團,並在隨後的政治鬥爭中,擊敗了以趙普為核心的宰相集團。

勢力的迅速膨脹,也加速了自身野心的迅速膨脹。

趙光義的目標,開始盯上了兄長趙匡胤的皇帝寶座。

趙匡胤此時也感受到了,來自開封府政治集團勢力的威脅,但是,生性仁厚的他並沒有採取極端手段解決問題。

而是採取了較為溫和的辦法:

首先,巡幸洛陽,並打破以往由趙光義留守京師的慣例,命其同行。

在西巡路上的祭祀父親陵墓以及探訪夾馬營故居的一系列舉動,似乎在盡力召喚童年的美好回憶,以骨肉親情化解暴戾之氣。

其次,試探性地提出遷都。一方面為鞏固江山社稷考慮,一方面可以藉機削弱盤根錯節的開封府勢力,雖然最終因群臣和晉王均竭力反對,無奈暫時作罷,但是,只要趙匡胤在位,遷都之事就有可能。

再次,將親生兒子德昭、德芳逐步推至前臺。

在吳越錢俶來朝的重大政治活動中,首次派出德昭以國家特使的身份到宋州迎接,並讓德芳在隨後的正式國宴中一同出席。

同時,頻繁接觸四弟光美,開寶九年的短短數月間,數次駕臨光美宅第,看望慰問,有提高光美政治待遇的明顯傾向,似乎想透過扶持光美,藉以制衡光義。

最後,就兩件事對趙光義進行口頭警告。

第一件事,晉王府幕僚曾上奏朝廷,請求動用木場的一棵大木頭製造王府的器具,趙匡胤見奏大為光火,直接在奏表上批示:“破大為小,何若斬汝之頭也!”意思是,用大木頭製作小器具,就如同砍你的腦袋一樣。警告之意,一目瞭然。

第二件事,當年有一個青州人帶著十多歲的女兒來京城打官司。趙光義見此女子長得清秀,很高興,準備買下,但是青州人不同意。晉王府一名下屬名叫安習,為了取悅趙光義,自告奮勇去辦此事。於是趙光義給了安習銀兩,派他去辦。後來,安習果然用銀兩買下了此女子並偷偷帶進開封府獻給了趙光義。

不久,此事為太祖知悉,下令搜捕安習。趙光義只得將安習藏在自己家中,躲避搜捕。直到趙光義登基之後,安習才重見天日。這兩件事的發生,顯然體現了太祖對弟弟光義的不滿情緒和敲打之意。

哥哥趙匡胤這一系列異於往常的舉動,令趙光義倍感壓力。

心懷不軌的趙光義開始坐立不安,愈發沉不住氣,並尋找可能的機會。

宋朝天字第一號迷案——斧聲燭影,今天真相終於得以揭曉!

11

此時,趙光義的心腹,精通醫術熟悉藥性的程德玄趁機獻計,建議採取在酒中下毒的方式,辦成大事,而早已和趙光義暗通款曲的宮廷內侍王繼恩也做好了內應的準備,幾經謀劃後,趙光義終於決定先發制人。

陰謀,終於在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風雪交加的夜晚實施。

趙光義利用與兄長單獨飲酒的機會,將隨身攜帶的毒藥偷偷放入兄長酒杯中,藥性慢慢發作後,趙匡胤臥床熟睡,光義則乘機溜回晉王府,內應王繼恩繼續留在宮中偷偷觀察情況。

二十一日凌晨,等到趙匡胤毒發身亡,宋皇后命王繼恩宣德芳之時,王繼恩按照預定計劃直奔晉王府,遇到程德玄之後,立刻入稟晉王,趙光義得知大事已成後,在內室又做了一番安排(這就是趙光義久不出的原因),隨後三人迅速入宮,直奔寢殿,宋皇后在即成事實面前不得不低頭,趙光義終於登上皇帝寶座。

而為趙光義立下大功的王繼恩、程德玄兩人,也從此得到了趙光義的豐厚回報。

王繼恩“自是寵遇莫比”,後來甚至還以太監的身份領兵入川,成為一方大帥。

程德玄由於“醫術”精湛、配方獨特,後來即使貪財好利,結交朋黨,趙光義也“優容之”,百般庇護。

我相信,他們三人之間,一定是有交易的,可憐的是,交易的內容竟是太祖的性命和皇帝的寶座。

我認為,這就是歷史的真相。

事實上,趙光義用毒酒殺人並不止一次,南唐國主李煜、吳越國王錢俶之死,都是拜趙光義毒酒所賜。

還是原來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

這位趙藥師,實在是無愧於天下第一毒師的稱號啊。

只是,不知道,他是否有愧於兄長呢?

有一次,趙光義忽然生了重病,昏迷不醒。趙匡胤得知訊息後,心急如焚地趕來,親手點燃艾草,為弟弟艾灸。甚至怕灼傷了光義,太祖先在自己身上試驗,找到灸得不痛又有效果的距離,再如法炮製給光義灸,直到光義出了一身大汗甦醒過來病情轉好,哥哥匡胤才放心地離開。

還有一次,趙匡胤考慮到弟弟府邸地勢較高,於是親自步行到晉王府檢視,命人做了一個大水車,把金水河的水抽上來,注入晉王府的水池中,解決用水問題。工程進行期間,趙匡胤多次親臨工地視察。愛護弟弟之心,不言自明。

趙匡胤對弟弟光義,不僅在生活上關心,在政治上也屢加拔擢,使得趙光義年紀輕輕就得以任開封府尹,管理京師長達十五年之久,並且每次出征,也都讓其留守京城,給予了充分的信任和關愛。

真不知道,如此有情有義的兄長,究竟是做弟弟的有幸,還是做哥哥的不幸?!

真不知道,面對對自己呵護備至的皇兄,趙光義又是如何下得了手?!

真不知道,21年後,趙光義在九泉之下,如何面對含恨而終的哥哥?!

還能說什麼呢?

無窮無盡的慾望,是毀滅一切的魔鬼。

宋朝天字第一號迷案——斧聲燭影,今天真相終於得以揭曉!

歡迎關注,給你有料、有趣、有意思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