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上帝之鞭”阿提拉,為什麼沒有攻打中國一個原因最致命

作者:由 搞笑的青青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8-06

阿提拉為什麼不打中國

“上帝之鞭”這個稱謂,曾被基督徒賦予兩個歷史人物,匈奴王阿提拉與蒙古帝國大汗鐵木真。為什麼西方世界會給阿提拉和成吉思汗冠以如此怪異的稱呼呢?就是因為他們認為此二人是上帝派到人間懲戒凡人的使者。

“上帝之鞭”阿提拉,為什麼沒有攻打中國一個原因最致命

公元449年,一位羅馬史學家將他所知的阿提拉寫在史書上。阿提拉有著五短身材,他的鼻樑很扁,腦袋非常大。另一位見過阿提拉的史學家則表示,阿提拉十分在意旁人看他的眼光,所以他的一舉一動都在儘可能地表示自己高人一等。阿提拉不論在看誰,他的眼珠都會不停地打轉,就像是在對自己的威望怡然自得一樣。

以至於,所有蠻人都甘願接受阿提拉的統治,沒有人敢與他唱反調。

很多人都以為,阿提拉是個殘忍嗜殺的侵略者,實則不然。相比於蒙古帝國的西征,阿提拉打起仗來並不殘暴,起碼他從不屠城。對於那些手無寸鐵的俘虜,阿提拉更願意讓他們去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目前,集中在阿提拉身上的兩大謎團分別為:

阿提拉是怎麼死的?

為什麼沒有侵略中國?

“上帝之鞭”阿提拉,為什麼沒有攻打中國一個原因最致命

我們先來聊聊阿提拉的死因,根據文獻的記載,阿提拉在義大利地區遇到了一名清純可人的少女依麗迪斯科,在他迎娶了這名少女時,匈奴內部舉辦了規模浩大的婚宴。眾人熱鬧地慶祝了一整夜後,次日中午阿提拉並沒有照例出現在王帳中。阿提拉的屬下預感到不妙,立即來到阿提拉的住所,發現新娘依麗迪斯科還在昏睡,阿提拉則口鼻流血,早已死去多時。

阿提拉終年四十七歲,這個年齡在現代尚處壯年,身體力行的阿提拉應該不至於在行房時暴斃。於是,便有人猜測阿提拉死於窒息。因為他在婚宴期間喝了太多的酒,所以鼻腔的血管破裂,因睡眠姿勢不良,血液倒灌進肺部。還有人認為,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在下屬尋找阿提拉時,新娘依麗迪斯科亦反常地昏睡,所以多半是有人行兇。

顯然,不論是被自己的鼻血嗆死,還是死在其他人手上,阿提拉的死法都不太光彩。或許是出於這個原因,所以一些史料將阿提拉的死歸結於“操勞過度”,稱阿提拉在返回德國南部的過程中舟車勞頓,並未詳述死因。

“上帝之鞭”阿提拉,為什麼沒有攻打中國一個原因最致命

說完了阿提拉的死因,我們再來聊聊阿提拉為何沒有入侵當時的中國。原因總結起來只有一句話:阿提拉時期的匈奴無法征服南北朝,甚至連北魏都打不過。

永元三年竇憲奉漢和帝之命,率領漢軍主力北上匈奴,在金微山一戰中大敗匈奴。困擾了大漢王朝長達百年的匈奴人,就這樣被一次性擊潰。經一番乘勝追擊後,“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史料中並未提及匈奴人究竟去了哪兒,由此可見竇憲的追兵將匈奴人趕到了“目所能及之外”,在接下來的三百年裡人們再未看到匈奴人露面。

三百多年後,一支名為“匈人”的軍隊於東歐崛起,並迅速橫掃歐洲諸國,成了令人聞風喪膽的“上帝之鞭”。

“上帝之鞭”阿提拉,為什麼沒有攻打中國一個原因最致命

那麼,這支由阿提拉率領的“匈人”,究竟是不是被竇憲驅逐出北方草原的匈奴人呢?

所幸,已有科學家採集了古代“匈人”的DNA樣本,並得出了如下結論:匈人的父系單倍群L並不是歐洲人的型別,而這種單倍群在西南亞和南亞的分佈較多,在中亞有一定分佈。學者推測,北匈奴從我國史料中消失以後,曾來到中亞草原進行了一段時間的休整,後來又與當地土著居民融合。為了謀求生存,北匈奴人遷徙到東歐地區,逐漸形成了後來的匈人部落。

阿提拉是匈人崛起的希望,他重新讓匈奴王朝煥發新生。這個國家經阿提拉的屢次擴土開疆,變成了東起鹹海,西抵大西洋的龐然大物。阿提拉所坐擁的領土,甚至超過了大漢盛世!既然阿提拉有這麼廣闊的地盤,又有令歐洲人聞風喪膽的戰鬥力,為什麼不率兵東進,替祖先雪恥呢?

我們不妨來個橫向對比,當時的漢朝已成了過往,短暫的晉亦成為匆匆過客,中國正處於名為“南北朝並立”的歷史時期。拓跋、鮮卑等草原民族在匈奴祖地建立了北魏帝國,宋武帝則建立了劉宋政權。雖說北魏的軍事實力要強於劉宋,但這種差距並不足以讓北魏兼併劉宋,是以雙方僵持了一百多年,這種相對平衡的局面一直持續到隋朝開國。

我們要提出假設,自然得把時代背景放在阿提拉當權的公元436年乃至453年,當時的北魏正處於改革期間,主導改革的便是馮太后。經此改革,北魏的實力與之前已不可同日而語。雖說在領土上,北魏無法與當時的匈奴帝國媲美,但就綜合實力來說雙方差不多。

“上帝之鞭”阿提拉,為什麼沒有攻打中國一個原因最致命

既然雙方半斤八兩,為什麼說阿提拉打不過北魏呢?

因為我們還需考慮地理因素。

從地圖來看,匈奴帝國的最東側是鹹海,此地至北魏極西邊界的距離超過兩千公里。要知道,兩地之間基本沒有“路”的概念,這兩千公里均是戈壁灘和天山山脈。所以,這四千裡行軍絕不是鬧著玩的,不考慮其他因素,阿提拉的軍隊起碼要在沙漠和群山中穿行三個月,這還只是個保守數字。沙漠行軍必須配備大量輜重,而輜重又會拖慢行軍速度,所以行軍的時間還要酌情延長。

且看漢武帝曾派六萬大軍,二十萬牛馬遠征大宛國,顯然想要完成這種超遠距離奔襲要耗費大量的糧草補給。而且,一場沙塵暴,一次錯誤的轉向,一種散播速度極快瘟疫,都能輕而易舉地奪去士兵們的性命。就算阿提拉完成了史詩一般的遠征,來到北魏境內的也只是一支舟車勞頓疲弱不堪的殘兵敗將,到時候憑藉北魏騎兵的殺傷力和機動性,阿提拉的人馬別說是打贏了,恐怕連回都回不去。

即便不考慮行軍的可行性,阿提拉也不會發動東征。且看阿提拉的戰略方針,他的大敵便是西羅馬帝國,消滅這個國家是他的畢生目標,在解決掉西羅馬之前他是絕對不會考慮征服其他民族的。早年為了與西羅馬求和,前一任匈奴王曾將阿提拉送入羅馬王庭,讓他以人質的身份過完了童年。所以,阿提拉目睹了羅馬人強大的原因,亦受羅馬文化的薰陶和洗禮。阿提拉明白,如果放任西羅馬不管,那麼這個國家將成為威脅匈奴人生存的頭號大敵。

“上帝之鞭”阿提拉,為什麼沒有攻打中國一個原因最致命

匈奴人為何會來到歐洲大陸?不就是因為無法解決漢朝的威脅嗎?

倘若西羅馬顛覆了匈人王朝,三百年前的悲劇便會再度重演,阿提拉和他的族人們將失去家園。

當然,作為歷史的後來人,我們完全可以以“關公戰秦瓊”的方式進行戰略演習,將四千裡戈壁和西羅馬這兩大因素通通忽略。假設匈奴王朝與北魏接壤,阿提拉能擊敗北魏嗎?只能說半斤對八兩。

雖然阿提拉率領的匈奴強大到讓歐洲諸國膽寒,但北魏也不是吃素的。當時的馮太后,已經基本完成了政策改革。雖說馮太后只是個女人,但她卻比大多數南北朝的政治家都有魄力。馮太后的改革,限制了權臣對中央集權的干預,讓北魏這個國家機器得以正常運轉。受馮太后的耳濡目染,皇儲拓跋宏也逐漸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統治者。

前文中我們提到的北魏騎兵,不論是裝備還是戰鬥力都是領先世界的。阿提拉的騎兵雖然強大,但匈奴騎兵普遍沒有裝備馬鐙和重甲,而這些幾乎是北魏騎兵的標配。或許有人會說匈奴王朝橫掃了歐洲大陸,但北魏的戰績同樣可觀,西涼、柔然、北燕、大夏這些強大的少數民族,均敗於北魏之手。

“上帝之鞭”阿提拉,為什麼沒有攻打中國一個原因最致命

阿提拉雖然鮮有敗績,但在匈奴王朝與西羅馬聯軍的那場決戰中,我們能看出其實阿提拉並不是無敵的。

在法國東北部的香檳平原上,阿提拉與羅馬帝國之間的決戰堪稱慘烈。在這場戰爭中,雙方各付出了數十萬人的死傷。雖然這場決戰以不分勝負告終,但戰爭的結果直接決定了西羅馬帝國的命運——在數年後滅亡,反觀阿提拉王朝同樣無法承受如此之巨的損失,阿提拉的軍隊已經出現了強弩之末的跡象。

前文中我們提到,在解決西羅馬之前,阿提拉是絕對不會對其他民族,尤其是遠在兩千公里外的南北朝諸國展開侵略的。然而在將西羅馬帝國打得沒有還手之力後,匈奴帝國本身也已遭受重創,在這樣的情況下阿提拉發動東征無疑是自尋死路。拋開距離這一因素,且不說正值強勢期的北魏,恐怕連位於南方的劉宋都能輕而易舉地解決匈奴帝國。

參考資料:

【《匈人帝國》、《阿拉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