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嫪毐事件結束後,秦王只是貶了呂不韋的官職,他卻為何要自殺呢?

作者:由 子憶說史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1-21

古代被五馬分屍的是誰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嬴政以果敢的態度處理了嫪毐集團的叛亂,首次展示了自己處理問題的魄力。

嫪毐事件雖然得以平息,可接下來卻也改變了另一個人的命運,他就是呂不韋。

公元前253年,輔佐了秦國兩代君王的呂不韋在自己的封邑(今河南洛陽)飲鴆自殺。

那麼,以經商起家,以政治投機為手段而走上秦國相國之位的呂不韋為什麼要自殺?

事實上,關於呂不韋的自殺,最主要的爆發點其實就來源於嫪毐事件,還是得從秦王嬴政的加冠禮開始講起……

二十二歲那一年,秦王嬴政舉行完加冠禮之後,嫪毐就發動了叛亂,在鎮壓叛亂的過程當中,嫪毐被活捉了。

嫪毐事件結束後,秦王只是貶了呂不韋的官職,他卻為何要自殺呢?

在審訊嫪毐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牽扯出了呂不韋,他躲都躲不掉:

①:嫪毐是呂不韋的門客,是他找來的猛男。

②:嫪毐進宮是呂不韋在背後操作,否則趙姬不會認識嫪毐。

但有一點非常值得我們注意,秦王嬴政處理嫪毐事件是在秦王政九年,四月平叛,九月車裂嫪毐;處理呂不韋卻在十三個月後,秦王政十年十月,嬴政下令免去了呂不韋的相國職務,讓他回到了洛陽的食邑。

那麼問題來了,秦王明知道呂不韋在嫪毐事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當時為什麼只處理了嫪毐和趙姬,對呂不韋卻顯得非常仁慈,足足拖了一年多才處理?

根據《史記》中的記載,秦王之所以這樣做有兩個原因:

①:呂不韋輔佐先王有功。

②:很多人都在替呂不韋求情。

因此,秦王嬴政不忍心對呂不韋執行刑罰,此事就先放下了。

嫪毐事件結束後,秦王只是貶了呂不韋的官職,他卻為何要自殺呢?

按理說,嫪毐案已經完結,秦王對呂不韋也採取了冷處理,呂不韋只是被貶了官職,罪不至死,他為何要自殺呢?

根據史書記載:

歲餘,諸侯賓客使者,相望於道,請文信侯。

呂不韋回到自己的封地(洛陽)之後,六國使者紛紛來到洛陽,想請他到六國去做官。

其實,這種事在當時是個很普遍的現象,秦國的丞相卸任之後,經常會被六國聘去做高官。

原本是件很普通的事,卻引起了秦王嬴政的擔憂:

恐為其變

嬴政的擔心出於兩點考慮:①,呂不韋有才;②:呂不韋有聲望。

於是,嬴政就給呂不韋寫了一封信,

措詞

非常嚴厲:

你對秦國有何功勞?秦國封你在河南,食邑十萬戶。你和秦王有什麼血緣關係,而號稱仲父?你和你的全家都遷到蜀地去。

面對秦王嬴政的責難和遷徙令,呂不韋飲鴆自殺(鴆:一種毒酒)。

嫪毐事件結束後,秦王只是貶了呂不韋的官職,他卻為何要自殺呢?

那麼,呂不韋明明看到的是秦王寫給他的遷徙令,並不是要他自殺,他為什麼要死呢?

根據《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看了秦王的信,呂不韋感到非常恐懼,他怕秦王會步步緊逼,心裡非常擔心。另外,雖說呂不韋是由商人轉型成了政治家,但是他也有自尊,與其等待秦王下達處死自己的命令,倒不如自己自裁而死。

實際上,關於呂不韋的死,除了擔心和自尊之外,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原因,那就得從他的門客說起……

根據史書記載,呂不韋的門客很多,大約三千多人,而嫪毐的門客只有一千左右。

呂不韋之所以養這麼多門客,其實有兩個目的:

①:呂不韋想在自己的門客中選拔人才。

②:秦國雖說強大,但卻沒有一個人擁有很多的門客,呂不韋心裡很不服氣。

嫪毐事件結束後,秦王只是貶了呂不韋的官職,他卻為何要自殺呢?

因為在戰國後期,出現了著名的四公子,他們分別是:

魏國的信陵君,楚國的春申君,趙國的平原君,齊國的孟嘗君。

呂不韋覺得四公子各個手下都有幾千門客,而秦國雖說強大,卻沒有那麼多的門客,和四公子比起來簡直是太掉價了,因此他才盛養門客。

那麼,呂不韋手下的三千門客都為他做了哪些事兒呢?

呂不韋手下的門客為其編著了一部很有名的書,叫《呂氏春秋》。書裡面總結了先秦諸子的精華,吸收了各家的優點,形成了自己的一家之言。

《呂氏春秋》修好之後,呂不韋還曾經把它掛在咸陽的城門之上,說只要誰能夠改動其中的一個字,就賞賜此人千金,如同當年商鞅說誰能把木頭搬一搬,就賞他重金一樣。

其實,呂不韋說的“改動一個字賞賜千金”,按照今天的說法就是炒作,而且是自我炒作!

大家都知道,自己寫的書不可能一個字都不能改,書都是能改的,而呂不韋那樣做只能說明兩點:

第一,他很自信;第二,顯擺權勢。

可以說,呂不韋的門客是他巨大的一個人才庫,同時也是秦王朝巨大的一個人才庫,呂不韋只是想替秦國儲備人才,但秦王卻不一定那樣想。

嫪毐事件結束後,秦王只是貶了呂不韋的官職,他卻為何要自殺呢?

對此,我們可以透過一個真實的例子,來看秦王嬴政心裡真實的看法……

呂不韋是在秦王政十二年的時候自殺的,按理說他生前是相國,死後就應當舉行國葬,可因為他是自殺,所以不能舉辦國葬。

因此,呂不韋的門客們把他埋到了洛陽的邙山,此葬法當時叫“竊葬”。

秦王得知此事,專門下了一道詔書:

凡是呂不韋的門客,無論參加弔喪儀式與否,一律流放;如果參加弔喪的門客有韓、趙、魏三國的人,一律驅逐出境;如果是秦國人,且俸祿在600石以上的,不但要流放,還要免其爵位;如果俸祿在500石以下,只流放。

從秦王嬴政對呂不韋手下三千門客的處理就可以看出:

關於呂不韋想替秦國儲備人才一事,秦王嬴政並不領情,他也不認為那三千門客就是秦國的人才庫,而是把他們看作是自己政治上的一股敵對勢力,是威脅自己政權的一股勢力。

在《史書·呂不韋列傳》中曾經記載,六國使者紛紛去請呂不韋,因此秦王非常擔心。實際上,這件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秦王不但戒備呂不韋一人,而且也很戒備他手下的三千門客。

嫪毐事件結束後,秦王只是貶了呂不韋的官職,他卻為何要自殺呢?

那麼,秦王嬴政為什麼要如此戒備呂不韋呢?

理由只有一個:

呂不韋的權力太大。

在秦莊襄王時期,呂不韋當了三年丞相,在秦王嬴政時期,他又當了九年的相國,前後做了十二年的丞相,而呂不韋這個丞相的權力來自兩個方面:

①,他的職務;②:太后趙姬

(呂不韋是趙姬的前夫)

秦王嬴政還小的時候,呂不韋和趙姬重溫舊夢,還保持過一段時間的私密關係。因此,趙姬又給了呂不韋一些特殊授權,使得他的權力相當之大,也讓秦王嬴政非常擔心。

除了權力之外,呂不韋還曾立下過不少的軍功……

秦國從商鞅變法以來,非常重視每一個人的軍功,在呂不韋掌權期間,秦國繼續執行統一中國的既定方針,不斷對六國用兵,而且是節節勝利。

特別是在秦王政五年的時候,呂不韋領兵在魏國打了一個大勝仗,他在魏國的地盤上先後奪取了幾十座城池,繼而建立了東郡。

可以說,呂不韋建立東郡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原本和秦國接壤的只有韓國和魏國,而東郡(山東一帶)的建立使得秦國和東邊的齊國也接壤了,也把六國的南北自此割斷了,六國再想眾合對付秦國就變得非常困難。

嫪毐事件結束後,秦王只是貶了呂不韋的官職,他卻為何要自殺呢?

同時,

呂不韋的軍功有著雙面性

:一方面代表著他的政績,另一方面也代表著他的權力基礎。

呂不韋犯下了一個致命錯誤,那就是他在不自覺中越位了……

作為一個臣子,他超越了君權,就是越位。

不得不說,呂不韋是個極其精明的人,從一個商界精英變成一個政界精英,他非常精於如何獲得權力,但卻不懂得如何在適當的時候放棄權利。

所有從政的人都必須記住兩句話:

有權而不戀權,到位而不越位。

大家要知道,中國古代的行政環境決定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就進入了中央集權制,而國君是最高的統治者,君權是至高無上的

權力

,在這種制度下,任何人的權力都不能超越君權,一旦超越,肯定會被君王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