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項羽,一個想幹點大事,又前後糾結的人

作者:由 仲尼之丘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2-02

項羽怎麼對待楚懷王的孫子

公元前205年,項羽派人跟義帝說,做帝王的人啊,必須居住上游,你趕緊滾出我的視線。義帝麻溜走了,半路卻莫名其妙地葬身江中。項羽得知義帝死亡的訊息後笑不攏口,誰叫你得罪我了!項羽卻不知道,自己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那個人。

義帝,也就是項羽和他叔父扶起來的楚懷王,義帝還是項羽給封的。當初項梁聽從范增的建議,在民間尋找楚懷王的後代,將楚懷王的孫子擁立為新的楚懷王,之後打著復興楚國的名號招兵買馬。

憑藉這番操作,項梁、項羽集團氣勢大震。打了很多勝仗。可惜的是,項梁因為這短暫的勝利就放飛自我、日漸驕傲。最終被章邯大敗,項梁死。

楚懷王連忙從盱臺逃到了彭城,並下達了一系列指令。把呂成、項羽的兵併入到自己手中,自己統率三軍,同時為了削弱項羽的權利,封劉邦為武安侯,項羽為長安侯。

楚懷王在明明白白告訴項羽,我不喜歡你。項羽當然不服氣呀。當時趙國向楚懷王求救,楚懷王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北上救趙。同時派劉邦一路往關中大。而且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項羽,一個想幹點大事,又前後糾結的人

楚懷王的這幾波操作簡直把項羽得罪得死死的。

第一,項梁在的時候,打仗都是讓劉邦和項羽去的,項羽是我功勞大最大。宋義是謀臣,照道理沒有去前線打仗的份,楚懷王如此安排,明顯讓宋義壓了項羽一頭。

第二,派項羽救趙,而派劉邦入秦,同時還約定誰先進入關中,誰就當關中王。二者起點不一樣,簡直差十萬八千里,項羽得繞一個大圈才能到達關中,而且秦國的大主力都在章邯這裡,這有點讓項羽送死的意味。

第三,楚懷王破壞了項羽的目的,項羽恨秦兵把他叔父乾死了,他想給叔父報仇,要入秦滅秦。

但楚懷王沒同意,理由是項羽很殘暴,所過之處皆屠城。劉邦有長者之風,可以走柔情路線,讓秦民放心。

項羽好氣啊!但項羽暫時沒辦法收拾楚懷王,只能跟著宋義去救趙,實則項羽內心有一萬個念頭想掐死楚懷王。

不久,項羽就殺了宋義。鉅鹿之戰,項羽一戰名震天下,帶楚軍浩浩蕩蕩入定關中。

項羽,一個想幹點大事,又前後糾結的人

公元前205年,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諸侯。他假模假樣地說是為了尊崇楚懷王,把楚懷王尊為義帝,實則是項羽要走春秋五霸的路線,架空楚懷王。義帝相當於春秋後期的周天子了,名存實亡。

客觀地說,項羽這個方法不是不行。對項羽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但是項羽記仇啊,他非把這曾經對自己不怎麼樣的人滅了不可,非得爬到最高頂上。這其實在當時不是個很好的選擇,因為秦雖滅,但天下未定,此時急著出頭,做萬人之上者,必定成為眾矢之的。三國時的袁術就是這樣的。

但項羽不這樣想,這是一個江湖漢子般的人物,恩怨分明,有仇必報。這不,項羽當上西楚霸王后,立馬將義帝趕走了,還暗地裡讓衡山王、臨江王襲擊義帝,義帝就死了。

後來,劉邦藉著為義帝報仇的名號四處聯絡人,攻打項羽。其實劉邦也不在乎義帝,但這就是個旗號,把項羽陷入不仁不義不忠的局面,狼子野心,昭昭天下。

項羽的事業自殺義帝后進入了下坡路,最終逼得項羽烏江自刎,劉邦是蒸蒸日上,一舉成千古帝王。

從這些事情,我們還可以思考一些問題。

項羽,一個想幹點大事,又前後糾結的人

第一,項羽看不清當下的形勢,以為自己當上西楚霸王就高枕無憂了,乾死了義帝。

當初項梁冊立楚懷王就是藉著他的名號起兵反秦的,現在項羽反秦成功了,就迫不及待把義帝乾死了。項羽是洩恨了,但給人留下口舌了。何況義帝對項羽威脅並不大;更何況,那時候的主要矛盾,已經從聯軍對秦的矛盾轉化為聯軍之間的矛盾。也就是,項羽沒抓住主要矛盾的變化。這時候,他要對付的實際上是劉邦,鴻門宴上已有苗頭,但他不但放了劉邦,還不自悟。

殺義帝,最大的受益者是劉邦,劉邦打著為楚懷王報仇的名義打項羽這個西楚霸王,而且是名正言順。大家都來附和劉邦——雖然那些人都知道劉邦也不是為了義帝,但這終究是個讓他們一起撈好處的正義藉口啊。於是,他們跟隨劉邦打項羽,項羽是不是親手送劉邦上帝位?

其實項羽沒必要殺楚懷王,項羽已經是最高實權者,所有人都聽從項羽的號令,義帝就是個空殼子,是個擺設,由著義帝當花瓶就好,又花不了項羽幾個錢,又不礙著他事。

作為領導者,不能只顧當前,要統籌全域性,預判未來,顯然項羽不是當領導的料。

第二,成大事者,怎麼能任由自己的情緒作祟呢?

項羽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項羽很像個江湖人物,恩怨分明,恩仇記得很分明,想殺的人,就一定要殺,不殺不快。相反劉邦就很聰明,就不讓好惡情緒控制自己。

劉邦能為了大局妥協自己的情緒,連最恨的人都能包容;但是項羽不行,項羽只知道打打殺殺,投降的秦兵,他都能連夜挖個大坑,把二十萬降兵埋了。史記中還有很多地方記載了項羽的屠城事蹟。

成大事者,必定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以大局為主,適當妥協一點沒壞處,世上之事不如意事常八九,怎麼能事事如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