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朱元璋:古代皇帝,他最能打仗

作者:由 巖巖說史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2-03

上駟院卿三保是現在什麼官

從作戰對手,以及作戰難度角度看:明太祖朱元璋最能打仗,也最會打仗。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不如朱元璋。老朱的全盤謀劃能力,以及心思之縝密,令人敬佩。

一、對手實力,自身情況:朱元璋處境最差,卻逆襲成功

“開局一個碗,建立大明江山”,朱元璋的確不容易。大一統王朝的創業者,朱元璋出身最卑微:為地主放牛,出家當和尚,外出乞討要飯,靠“淮西二十四將”起家,在元末群雄逐鹿中勝出,成為王者。

朱元璋:古代皇帝,他最能打仗

出身卑微,意味著可以依靠的“資源”或者“背景”幾乎為零,白手起家。漢高祖劉邦,雖說也是參與農民起義,卻是秦朝的亭長,在底層官吏中有影響力,否則蕭何也不會投奔他。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得益於祖宗打下的基業,尤其是商鞅變法的加持,秦國的實力首屈一指,碾壓東方六國,即便他們聯合起來,也不是秦國的對手。

漢武帝,得益於“文景之治”的強大國力支撐,國庫中用來串銅錢的繩子都爛掉了,經濟實力沒得說。此時,匈奴走下坡路,衛青、霍去病又能打,橫掃漠北。

但是,衛青、霍去病之後,漢朝出征漠北,屢次戰敗,陣亡精兵二十多萬,連主帥李廣利都投降匈奴。“文景之治”一去不復返,匈奴依舊活躍,漢武帝下罪己詔,不再出兵。

光武帝劉秀,號稱“位面之子”,卻有皇室宗親身份加持。此時,人心思“漢”,光武帝重新統一中原,主要是豪強的支援,這是東漢王朝的支柱,劉秀實行“度田制”失敗,原因就在這裡。

唐太宗李世民,主要是關隴集團支援,他在隋末戰爭中佔盡了優勢。正如近代史學家呂思勉所言:“李世民不過中等之才,還不如宋武帝劉裕、陳武帝陳霸先,甚至不如梁武帝蕭衍。”

趙匡胤就不說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感覺“宋祖”就是來押韻的。趙匡胤沒能統一中原,能力不如老東家柴榮厲害。成吉思汗時代,沒有遇到一流對手,金國、南宋、西夏都已經衰敗,“時無英雄,豎子成名”。

清太祖努爾哈赤,號稱“十三副鎧甲”創業,實則是遼東總兵李成梁支援,否則他都不知道死多少回了。況且,努爾哈赤的身份是明朝建州衛指揮使,早年有明朝庇護,這是創業成功的關鍵。

朱元璋有什麼呢?乞討要飯,皇覺寺出家,隻身投奔郭子興,典型的白手起家。朱元璋離開郭子興外出,身邊只有徐達等“淮西24將”,這是他在家鄉招募的隊友,也是家底。

1355年,朱元璋渡過長江,奪取南京,建立一小塊根據地。此時,朱元璋的戰略環境非常險惡,稍有不慎,全盤都輸掉。

朱元璋的基地位於長江中下游,地理位置很差,兵力又少,情況很糟糕。長江中上游,是強悍的陳友諒,兵力是朱元璋的五倍。長江下游,是位於江蘇的張士誠,兵多、錢多,且深得民眾支援。

浙江、福建,是方國珍、陳友定的勢力範圍,兵力強大,水師更是一流。河南則是擁有“政治優勢”以及強大軍事實力的劉福通、韓林兒集團,他們是義軍的“精神支柱”。北方則是元朝,蒙古鐵騎雄風不減當年。

朱元璋:古代皇帝,他最能打仗

論兵力,朱元璋不如陳友諒;論政治、軍事,朱元璋不如劉福通;論財力、富裕,張士誠碾壓朱元璋。論地理位置,朱元璋處在群雄包圍之中,如同一個“餃子”,隨時可能被陳友諒和張士誠團滅。

二、下游擊敗上游,南方北伐獲勝:朱元璋開了先例,創造歷史

糟糕的地理位置,周邊強敵林立,自身又沒有資源,一切都靠自己,朱元璋很不容易。李世民出征打仗,李淵、李建成在後方,確保他糧食無憂,況且還有關隴集團支援,朱元璋是啥都沒有。

以弱勝強,統一全國,足以說明朱元璋能打仗,會打仗。但是,朱元璋最大的“亮點”並不在這裡,而是創造了歷史、創造了奇蹟:南方北伐獲勝,下游擊敗上游,都開了先例,令人敬佩。

中國古代史數千年,王朝統一戰爭有一個特點:北方軍團南下,渡過長江,橫掃江南,統一全國。或者,北方王朝取道長江上游,順路而下,滅了“偏安江南”的朝廷,完成統一。

北方統一南方,西部吞併東部,是古代戰爭的一個“規律”,即便達不到目的,也能壓著對方吊打。南方打北方,東部征討西部,一般都會輸得很慘,損兵折將,狼狽不堪。

秦始皇統一全國,從函谷關出兵,橫掃“六國”,建立史上第一個統一王朝,屬於西部統一東部。劉邦從關中出兵,參與“楚漢戰爭”,情況與秦始皇類似,都是以西打東。

魏國攻滅蜀國,以北打南;西晉最終完成統一,是建立強大水師,從上游殺向下遊,滅了東吳,俘虜孫皓。北周滅北齊,宇文邕東征,也是西部征討東部。

隋朝取代北周,在四川建立水師,從長江上游出兵,從北方出兵,一舉滅了“陳朝”,典型北方統一南方,上游打下游。

唐朝統一過程:李世民從關中出發,攻滅東邊的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李靖從北方、四川出發,順著長江東征,滅了蕭梁、杜伏威等,也是按照“歷史規律”。

北宋基本統一,也是北方打南方,滅了南唐,俘虜李煜。元朝滅亡南宋,從荊州、襄陽東征江南,橫掃宋軍,謝太后、宋恭帝投降。清朝統一全國,也是如此。

北方統一南方,上游打下游,這是“歷史規律”,卻被朱元璋給改了。朱元璋的基地位於南京,處於長江下游,典型的“被滅”之地。

歷史上南京經常被攻克,且敵人幾乎都來自北方或者上游:晉滅吳、王敦之亂、蘇峻之亂、隋滅陳、宋滅“唐”,元朝東征,等等。

朱元璋的強悍在於,他“逆勢而行”,在下游擊敗上游,以南方擊敗北方,給人們上了一堂課。鄱陽湖之戰,朱元璋以下游擊敗上游,滅了陳友諒,橫掃長江中上游各地。

朱元璋:古代皇帝,他最能打仗

朱元璋、陳友諒相互廝殺時,張士誠也經常出兵,襲擊朱元璋的後方。耿炳文、吳禎等挫敗對手攻勢,守住了長興,守住了南京的大門。鄱陽湖大戰關鍵時刻,張士誠再次出兵襲擊南京,朱元璋火速調徐達回援,擊敗對手。

滅了陳友諒,朱元璋隨即東征江浙,攻入蘇州,搞定張士誠。1368年,朱元璋以徐達、常遇春率兵北伐,25萬大軍分三路出征:先橫掃山東,後取河南、潼關,燕京成為一座孤城,元順帝逃回草原,明朝收復了“燕雲十六州”,統一中原。

北伐的同時,朱元璋派李文忠、湯和、廖永忠、朱亮祖率兵南征,進入福建、廣東,平定陳友定。北伐、南征同時獲勝,朱元璋實現了人生的逆襲,也創造了歷史。

三、帝王軍事素養:不輕易動怒,不好大喜功,卻克敵制勝

帝王的軍事素養,也是評判能打仗,會打仗的一個重要標準。相對漢武帝、楊廣、李世民、忽必烈等帝王而言,朱元璋的軍事素養很高:不輕易動怒,不好大喜功,卻克敵制勝,保持優勢,這很不簡單。

宏觀層面看,漢武帝、楊廣、李世民、忽必烈、朱元璋都是大一統王朝的帝王,都是以農業作為支柱產業,典型的“農耕帝國”君王。

相對遊牧文明而言,農耕文明的優勢非常明顯:定居生活、經濟發達、政治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很滋潤,不用顛沛流離。但是,農耕文明也有缺點:經不起折騰,以小農為基礎的帝國,其實很脆弱。

漢武帝不懂得這個道理,以為有“文景之治”加持,一味出兵漠北。衛青、霍去病時代,漢軍橫掃匈奴,此後漢軍屢戰屢敗,多次全軍覆沒,漢朝的國力被耗盡。漢武帝時代,西漢達到鼎盛,也走向衰敗。

楊廣也是如此,好大喜功,三次遠征高句麗,結果耗盡了隋朝國力,便宜了李淵。高句麗是強國,可以長期跟隋朝拼消耗,楊廣勞師遠征,得不償失,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還葬送了祖宗基業。

李世民打仗確實厲害,晚年也犯了楊廣的錯誤,親征高句麗,遭遇挫折。唐朝時,高句麗已經過了鼎盛時期,被楊廣打得奄奄一息,但唐軍在安市城下損失慘重,李世民很沒面子。

為了滅亡高句麗,李世民繼續籌備東征,徵調民眾。此時,突厥、吐谷渾、薛延陀、吐蕃等經常襲擾邊境,人民負擔很重,難以支援遠征高句麗,群臣也是強烈反對遠征遼東。李世民死後,高句麗尚在,但國內很快就爆發陳碩真起義。

忽必烈也是一代雄主,他滅亡南宋,壓著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吊打,以“漢軍”為主力擊敗蒙古諸侯王,著實不簡單。但是,忽必烈長期用兵,在安南(越南)、交趾、爪哇、日本,屢戰屢敗,又繼續徵兵,從而激化了國內矛盾,元朝走下坡路。

漢武帝、楊廣、李世民、忽必烈,都是“不服輸”,好大喜功,無奈國力承受不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得不償失。如果李世民活久一點,繼續大規模徵兵,也許就是下一個楊廣了。

相對而言,朱元璋就謹慎很多,大局觀很強,但懂得抓住機遇,克敵制勝。1372年,明軍分三路北伐,結果沒能如朱元璋所料,達不到預期目的,明軍損失很大。

西路馮勝、傅友德大獲全勝,奪取河西走廊,建立“關西七衛”。東路李文忠殺到科布多,明軍、蒙古兵損失相當,屬於慘勝。中路徐達,進入漠北,前鋒受挫,損失一萬餘人,但主力返回,主要將領都沒事。

單純從陣亡將士看,明軍15萬大軍遠征,死傷三萬,蒙古騎兵的損失更大,貌似明朝獲勝了。但是,明朝缺乏馬匹,作戰中又失去了許多優良的戰馬,騎兵更是雪上加霜,經不起折騰,尤其是遠征漠北。

朱元璋很清醒,沒有跟漢武帝、楊廣、李世民、忽必烈一樣,非要“復仇”不可,而是儲存實力,先穩住陣腳,尋找合適的戰機,再一擊致命。此時,四川有“明夏”政權,雲南有梁王,遼東有納哈出,都是勁敵,容不得明朝“動怒”。

朱元璋:古代皇帝,他最能打仗

嶺北之戰後,明朝“暫停”遠征漠北,將戰場轉移到漠南,消滅北元的盟友。1380年,沐英北伐,進入內蒙,俘虜蒙古兵數萬。1381年,徐達北伐,突襲灰山,斬殺數萬,三路都獲勝。

1384年,傅友德、沐英、藍玉遠征雲南,十幾萬蒙古軍潰敗,梁王自盡。1387年,馮勝、藍玉出征,納哈出率25萬人投降,遼東平定。至此,北元的盟友所剩無幾,對明朝構不成威脅。

1388年,藍玉出征,15萬大軍殺向漠北,在捕魚兒海大獲全勝。此戰,北元宗室、大臣被俘虜3千餘人,士兵被俘虜8萬,獲取牲畜20多萬匹,車輛5千,以及北元寶璽、圖書、金銀印章等,北元行政的根基被動搖,被徹底打殘,堪稱元朝版“靖康之變”。

朱元璋開局一個碗,建立大明王朝,他以弱小的兵力,劣勢的地理位置擊敗群雄:以下游攻滅上游,以南方攻取北方,都創造了歷史,創造了奇蹟。朱元璋在位31年,始終保持清醒頭腦,不被“仇恨”所激怒,擊敗強敵的同時,國力不受影響,這叫能打仗、會打仗。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13次北伐、平定“明夏”、遠征雲南、降服納哈出,洪武時代與戰爭結下了“不解之緣”。但是,明朝的國力不受損,民眾安居樂業,朱元璋堪稱最能打仗,也最會打仗。

參考書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