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音樂漫談68|市民音樂的興起——宋元時期的音樂新形態

作者:由 聲音圖書館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2-05

各個時期音樂異同是什麼

唐代末年,勢力紛雜,中華大地重新陷入了分裂與戰亂。這種割裂的情況持續了將近百年,唐朝曾經盛極一時的音樂文化遭受了滅頂之災,大量珍貴的記錄遺失殆盡。五代十國年間,雖然偶有唐代歌舞的流傳,也僅僅是一息尚存了。

音樂漫談68|市民音樂的興起——宋元時期的音樂新形態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公元960年,後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代州而起,建都汴京,史稱北宋,並陸續收復了南平、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割據政權,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局面。在北宋王朝統治的一百六十多年間,雖然邊境戰事不息,但國內相對承平,生產恢復,經濟得到發展,工商業也開始迎來了全新的發展局面,商品經濟開始發展,城市開始興盛了起來。

城市人口的空前壯大,讓市民階層產生了更加急切的文化娛樂需求,於是誕生了瓦子勾欄等娛樂場所,市民音樂得以迅速發展。曲子詞雖然並不是宋代才誕生,卻成為宋代最為耀眼奪目的藝術產物,它廣泛普及與各階層人們的文化生活,並且湧現了一大批著名的曲子詞作家和唱詞藝人,他們的經典作品被人人稱頌,並流傳至今。在曲子詞的基礎上,開始出現了按照一定曲式結構原則連綴而成的套曲形式——

唱賺。

音樂漫談68|市民音樂的興起——宋元時期的音樂新形態

另一方面,說唱藝術也開始走向成熟,創造出了大型的說唱音樂新形勢——諸宮調。諸宮調的確立不僅反映出說唱音樂的高度成熟,也為圩區藝術的確立創造了條件。在大量吸取唱賺、諸宮調等藝術形式的滋養之後,雜劇藝術開始向成熟的戲劇性是發展,對宋代的音樂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

“靖康之難”標誌著北宋的覆亡。隨後,1127年康王趙構即位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後在臨安監督,形成了與北方金帝國的長期對峙,史稱南宋。金兵的掠奪,使中原經濟受到重創,但同時,南北人民的奮勇抵抗,阻止了金兵南侵,為江南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宋王室的南遷,伴隨著科學文化的大規模南移,為南方的科技、文化、經濟進步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條件。在這些江南的城市中,工商業更加繁榮,各種娛樂場所更為普及,市民音樂向著全新的方式得到了更大的發展,進而出現了民間藝人的專業組織——社會和書會。民間器樂的新形式大量湧現。

音樂漫談68|市民音樂的興起——宋元時期的音樂新形態

宋末,蒙古族於北方迅速崛起。1234年,它先於北方統一,隨後大舉向南,1279年,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蒙古族野蠻的統治方式使得漢人地位極度低下,卻從未能真正統治得了中原人的文化思想。元代文人地位低下,他們流落民間,接觸到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這種特殊的社會環境激發了他們的創作靈感,以元雜劇的形式寫盡了民間的現實和苦悲。

以上種種緣由,都讓宋元的音樂文化都與以往的傳統音樂呈現了巨大的轉折。我國的音樂主流由宮廷轉向了民間,從貴族化轉向了平民化。而從音樂形勢而言,我國音樂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也從歌舞轉向了戲劇。

音樂漫談68|市民音樂的興起——宋元時期的音樂新形態

市民音樂的重要場所——瓦子和勾欄

宋元時期,市民音樂的活動中心是瓦子(也稱瓦舍)和勾欄。這兩個詞如今在漫長的時間中已經演變成了另一番含義,不過在誕生之初,它們只是代表了民間藝術的演出場所的。瓦子是城市商業性的遊藝區,而勾欄則是瓦子中用欄杆或巨幕分隔而成的藝人演出的固定場所。勾欄的原意為曲折的欄杆,在宋元時期專指集市瓦舍裡設定的演出棚。瓦子的規模很大,大的瓦子裡面可以有十幾甚至數十座勾欄。而表演的形式也極其豐富。

宋元時期,城鎮中的瓦子勾欄非常普遍,規模宏大。北宋時期,僅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汴京就有桑家瓦子、朱家橋瓦子等8處,實際上可能還不止這個資料。僅桑家瓦子及附近的中瓦、裡瓦,就有五十多座勾欄。在規模較大的樂棚中,可以容納數千名觀眾。到了南宋,瓦子勾欄更加興盛,不僅在行都中見於記載的瓦子就有25處之多,甚至在許多中小城鎮中也非常常見。這種娛樂場所一直流傳到了元代,仍舊長盛不衰。

音樂漫談68|市民音樂的興起——宋元時期的音樂新形態

兩宋年間,瓦子勾欄中的表演形式非常豐富,與音樂有關的就有小唱、嘌唱、諸宮調、雜劇、舞旋、影戲、說諢話、雜扮、叫果子等等,其中許多形式是宋人在前人的基礎上全新創造。藝人之間的分工也十分細密。李師師其時在北宋汴京瓦子中專門表演的是小唱,其它著名藝人還包括徐婆惜,孫三四等人。

南宋京師的瓦子勾欄與宮廷保持著極為密切的關係。一方面瓦子勾欄受宮廷管轄,藝人常常要到宮廷中演出,另一方面,宮廷藝人也會去瓦子勾欄中獻藝。南宋宮廷教坊司時置時廢,因此就會出資召集瓦子勾欄藝人為宮廷表演。勾欄藝人與宮廷樂工之間的交流表演,成為宮廷內外音樂文化相互滲透的重要渠道,既對瓦舍藝人起到了提高促進的作用,也讓宮廷音樂得以發展延申。

音樂漫談68|市民音樂的興起——宋元時期的音樂新形態

除了瓦子勾欄,在宋元市民的其他生活場所中,也有大量活躍著的音樂人。茶坊,酒肆,歌樓以及寺廟都是需要大量音樂助興渲染氣氛的地方。“路岐人”(流浪藝人)也會在他走過的街頭巷尾,留下音樂與喧鬧。

由於市民音樂的繁榮發展,自南宋時期,就出現了很多民間藝人的行會組織——書會專為說話人、戲劇演員編寫話本和指令碼,成員多為科舉失意但有一定才學的文人,也有一部分低階官吏、醫生、商人和有才學的藝人;而社會則時專門從事表演藝術的職業藝人組成的行會組織。由於文人的加入,大大提高了民間藝術的創作水平,他們將所見所思寫入詞曲唱段中,描寫人間疾苦,悲歡離合,充滿了現實主義意義。

音樂漫談68|市民音樂的興起——宋元時期的音樂新形態

音樂漫談68|市民音樂的興起——宋元時期的音樂新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