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廉頗無法戰勝白起,並非趙國不如秦國,只因廉頗失去了一樣東西

作者:由 歷史花布雨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2-05

白起和廉頗見過面嗎

戰國是一個名將輩出的時代,其名將人數之多,戰法革新之快,用兵巧妙之程度,在我國整個古代歷史上,都很少有哪一個時代能與之相比。在戰國中後期,諸侯各國間的兼併戰爭進入白熱化階段,名將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一個好的將領往往能決定一方諸侯的興衰甚至存亡。在諸多名將之中,被稱為“殺神”的白起,趙國最後的擎天之柱李牧,秦始皇的“滅國將軍”王翦,“以勇氣聞於諸侯”的廉頗,被合稱為“戰國四大名將”,秦趙各有兩位,這也比較符合當時秦趙為最強的兩方諸侯的事實。

廉頗無法戰勝白起,並非趙國不如秦國,只因廉頗失去了一樣東西

由於時代原因,四大名將之間絕少有直接交手的機會,很難排出誰優誰劣。王翦本有與李牧交手的機會,但因他自知無法戰勝李牧,選擇讓秦國使用反間計除去李牧,之後才敢大規模滅趙,因此,人們常常認為王翦在用兵能力上不及李牧。同樣的,廉頗與白起也生活在相似的時代,但兩人卻沒有正面交手的記錄,兩人最有希望直接交鋒的一次是在長平之戰中,只可惜決戰之時,當秦國主將換成白起時,趙國卻換成了趙括。沒有形成既定事實,就會引起人們但無限遐想,若是長平之戰,趙國沒有將廉頗換下,廉頗最終能否在決戰之中戰勝白起?

以往,人們每次談論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往往都會提到,在長平之戰的決戰時期,趙括輕敵冒進,使大軍脫離後方,陷入重圍,對最終的失敗是負有很大責任的。即便是他在趙軍被圍之後,表現出了出人的領導能力和相當頑強的戰鬥精神,也無法掩蓋其戰爭初期的重大戰略失誤。因此,人們往往會想,如果決戰無可避免,那麼領導趙軍與秦軍決戰的如果是廉頗,而不是趙括,最終結局會怎樣?他能否戰勝白起?

廉頗無法戰勝白起,並非趙國不如秦國,只因廉頗失去了一樣東西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相當明顯,在對峙三年以後,長平之戰中趙國不可能戰勝秦國,廉頗也不可能戰勝白起,只因廉頗失去了一樣東西,那就是必勝的信念和作戰的勇氣。曾經“以勇氣聞於諸侯”的廉頗,在面對秦軍之時表現得過於謹慎,甚至有些怯懦了。公元前269年,秦國急攻趙國重鎮閼與,趙王問計於諸將,廉頗知與秦戰必敗,因此說“道遠,且狹,不可救”。而趙國的另一位名將趙奢,則表現出了軍人應有的勇氣,說“狹路相逢勇者勝”,最終取得大勝,擊潰十數萬秦軍。長平之戰前,趙國接受上黨,秦軍出兵報復,廉頗率兵救援上黨,還未及趕到上黨就被秦軍佔領了,之後秦趙兩軍交兵,廉頗在稍敗幾陣後便不再營建壁壘,堅決避戰了。

廉頗堅守壁壘是一種相當消極的戰術,就算要避其鋒芒,疲憊敵人,也不該一避就是兩年多吧,最終敵人沒有疲憊,反倒是自己後勤跟不上了。秦國擁有遠遠超過趙國的生產力和後勤保障能力,廉頗堅守對峙的策略本身就會將趙國推向深淵,與趙括激進的決戰相比,只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慢性死亡。廉頗選擇避戰,實際上是他沒有戰勝秦軍的信心的表現,面對數量龐大且戰力驚人的秦軍,廉頗失去了他賴以成名的“勇氣”,瞻前顧後,思量過甚。他害怕數十萬大軍會葬送在自己手中,他害怕趙國的國運會斷送在自己手中,他害怕自己沒有能力戰勝如此強大的對手。雖然兵法有云“未慮勝先慮敗,故可百戰不殆矣”,但高手之間的對決,還未出手,便生出膽怯之意,又怎麼可能戰勝對手呢?

廉頗無法戰勝白起,並非趙國不如秦國,只因廉頗失去了一樣東西

趙括雖然有輕敵冒進的嫌疑,但在面對秦軍時至少還能像他的父親馬服君趙奢那樣,一往無前,沒有半分的退縮之意,雖然最終戰死,但也是死在衝鋒的路上,為國捐軀,轟轟烈烈,極具“亮劍”精神。反觀廉頗,其軍事指揮能力本就不如白起,又選擇了極傷士氣的龜縮打法,開戰之前便已心生畏懼之心,喪失了必勝的信念,將自己的戰力慢慢消磨殆盡,將趙國慢慢拖垮,既不能戰勝秦軍,又失去應有的壯烈,顯得極為窩囊。所以說,長平之戰中,在對峙兩年多後,廉頗註定無法戰勝白起,並非趙國不如秦國,只因廉頗缺少了必勝的信念和軍人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