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古建春秋 • 營窟與巢居

作者:由 犁冰傳播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1-06-28

古代營指的是什麼意思

營窟與巢居

中國古代建築,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獨特的風格,在世界建築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我國古代建築,件隨時代的發展,也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三個歷史階段。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古代建築,主要是封建社會後期的實物。那麼,原始社會人們居住的房屋是什麼模樣呢?讓我們來閱讀幾段文獻:

韓非子《五蠹》:“上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

《孟子•滕文公》:“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

《易•系詞》:“上古穴居而野處。”

《禮記•禮運》:“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

從上述文獻可以得知,上古時代(即原始社會)人們為躲避禽獸蟲蛇的侵襲,主要有兩種自衛的手段:一是借巖洞藏身,二是在樹上搭巢棲身。前者,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所住的巖洞可以為證;後者,馬來亞半島上至今仍有在樹上築巢而居者便可以說明。孟子所言“下者為巢”是指地勢低下、潮溼的地區應在樹上搭巢。雲南邊疆是屬炎熱、潮溼和多蟲蛇的地區,所以居住在那裡的傣族同胞,至今仍喜歡住在由古代巢居發展而來的、下部架空的竹樓裡。所謂“上者為營窟”,是說地勢高而乾燥的地區,人們則可利用洞窟安身。北京周口店猿人所居的洞穴,就位於半山腰的乾燥地段。由於乾燥地區的洞窟,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宜人居住,因而在西北黃土高原上,人們至今仍對窯洞有所偏愛。由此看來,我國古代勞動者是十分聰明的,早在數萬年前,他們已能因地制宜,營窟或構巢為居了。

古建春秋 • 營窟與巢居

榆林窟外部

古建春秋 • 營窟與巢居

下者為巢

古建春秋 • 營窟與巢居

上者為營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