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講求大一統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為何地方誌文化一直經久不衰?

作者:由 桃煙讀史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1-08-11

地方誌書多少年一次

地方誌的編撰在我國源遠流長,傳承不息。我國的地方誌最少有幾千年的歷史時間,有與眾不同的方法和方式,所記內容整合古往今來,被稱作

“一方之全史”

;地方誌總數極多,但有很多淹沒在歷史時間的江河中而沒法考查。方誌古時候和當代都充分發揮了“資治”、“材料”的功效,

其很多豐富多彩珍責的初始材料具備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是中國文化的與眾不同媒介

講求大一統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為何地方誌文化一直經久不衰?

一、地方誌的編撰

1、編撰傳統

方誌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源遠流長。方誌的編撰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周禮·春官》記載,“小史掌邦國之志,外史掌四方之志,誦訓掌道方之志。“這是方誌一詞在史書上出現的最早記錄。經過歷代不斷髮展和完善,到宋元時期基本定型。明清時期,國家統一,經濟文化繁榮,統治者對方誌的撰修更加重視,並頒佈了編修凡例,規範方誌的撰修體例,形成我國方誌編撰史上的高潮。民國時期,儘管軍閥混戰,社會動盪不安,但方誌的撰修同樣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新中國成立後方志撰寫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秦漢以前方誌的雛形已經出現,但完全意義上的方誌是出現在秦漢統一的封建國家建立之後,由於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地方之間的差別日益明顯,反映在語言、文化、習俗乃至思想感情上,地方色彩、地方觀念日益加深。

國家的統一,經濟文化的繁榮,促進了方誌的發展。漢代形成的圖經,成為這一時期方誌的主要形式,

以“志”、“記

”等為名的方誌也繼續發展。清代是中國古代方誌的最後成熟期。中華民族統一,經濟、文化繁榮,方誌的編纂也達到鼎盛。到20世紀末,第一輪新方誌編修工作基本完成,進入新世紀以來,新一輪方誌纂修啟動,方誌事業更加繁榮發展。

講求大一統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為何地方誌文化一直經久不衰?

2、地方誌的種類

全國有大一統誌,省有總志、或通志,在省以下有府、廳、州、縣誌,還有都邑志、或城市志,基層有鄉(鎮)志或鄉土志,有各類專志或部門志、行業志等,加上形色多彩的別名異稱,方誌約有50多個名目種類。先秦國別史的史書和地理書,還有先秦時的古地圖,這些古籍都和地方誌的產生有密切的關係。秦漢時期的史地雜述,如地記、地誌、圖經和以記述人物為主的“郡書“都可看作是地方誌的雛形。各種各樣不一樣型別的地方誌產生了一個類目齊備,條理清楚的方誌大家族。

全國各地總志和地域志是它的主杆,在其中總志、省志記事簿言簡意賅,便於綜觀全域性性;

越發農村基層的方誌,記事簿更加詳盡,他們相互配合,親疏生姿,而形態各異的專志是它的綠葉,把這棵樹襯托得更為婆裟嫋娜

講求大一統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為何地方誌文化一直經久不衰?

二、地方誌的功能演變

1、舊方誌功能的演變

用歷史的觀點看,方誌有一個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宋代樂史撰《太平寰宇記》又增人物、藝文,後來修郡縣誌而體例始備

。經秦、漢至隋、唐,歷史上對方誌功用、價值作探討者代不乏人。劉知已為唐代著名史學家,其代表作《史通》對史學理論作了較系統的論述,其中“雜述”中對秦漢郡書、地理書、都邑薄的功用分別作了分析,這些評述亦是對方誌功用的探討。宋元時期大規模的修志實踐提升了對方誌功能的認識,人們對方誌功能的認識在歷代所修方誌的序跋中隨處可見。中國古代的學者對方誌功能的認識,都注重方誌資政、存史、教化三方面的作用,只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所側重而已。

2、方誌功能演變的啟示

地方誌在歷代都發揮了“資治、存史、教化”的作用。古代中國地方誌顯著含有典型性的“官方”的顏色,是在中間到地區地市政府倡導、啟動與機構下開展的,因而志書的體例、體裁、內容和時限等均受制於官方。因而地方誌一經產生,服務於統治階級的統治是其重要職能。地方誌開始記地,後亦記人,到兩漢時期,記地與記人並存,再後,方誌便逐漸記人多於記地。到宋代則記地與記人合而為一,方誌用大量的篇幅以真人真事作材料,褒獎並勸導人們遵守倫理道德規範。

講求大一統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為何地方誌文化一直經久不衰?

地方誌的內容有這樣的演變,其中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把人推尊到很高的地位,以便將人對國家——皇上的義務,擺在綱的位置,綱舉目張,君臣、父子、夫妻各安其位的人倫道德自然形成。自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後,這種封建倫理道德觀念開始系統化,並深深地滲透到普通民眾的思想中去。縱觀方誌功能的演變過程,我們不難發現所謂地方誌的功能是人們對歷史上方誌對社會文明的發展和進步所發揮的有益作用的概括。

離開方誌具體發揮作用的效能,方誌的功能則無從談起。方誌功能的演變是隨著時代、內容的變化而變化的。

三、地方誌的文化資源價值

1、中華文化的獨特載體

地方誌資源歷史源遠流長,歷代傳承。關於方誌的起源,諸說紛紜。不管有關地方誌起源的何種學說成立,作為我國獨特文化遺產的方誌資源,它目前至少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時間是檢驗地方誌資源生命力旺盛尺度的重要因素,也是檢驗地方誌資源是否具有傳承力重要試金石,越是年代久遠的地方誌資源,其中蘊含的人類文化因素就越多,就越具有高貴的價值。

中國地方誌具有獨特的體例和形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階段除出現不同名稱外,其體例和所記內容都是在不斷髮展演變,逐步豐富完善起來的。這些變化是與當時的社會風氣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從總體上說,其體例由粗疏到縝密,即由史、書、志、記、錄、傳、圖、經等多種不同體裁逐漸演變成一種特殊體裁;所記內容統合古今,由簡單到繁富,無所不載,沒有哪一種著作可與之相比。

我們的祖先在創造發展中華民族方誌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歷代都曾出過許多富有地方性、時代性特色的方誌文獻,反映了不同時代的文化積澱。

對於利用地方誌資源編寫鄉土教材,不僅能增進普通民眾對於本地地情的瞭解,讓他們意識到家鄉這塊熱土曾經經歷了太多的歷史上的驚濤駭浪,湧現了眾多的了不起的人物,無形之中培養人們對家鄉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愛國主義是以愛家鄉為基礎的,還因為貼近當地實際,較容易為人親近和接受,往往能起到普通教材無法比擬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講求大一統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為何地方誌文化一直經久不衰?

2、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方誌記載了一地的歷史、地理、資源、土特產品等各方面的資料,發展有特色的地方經濟,必須最大限度地發揮歷史優勢、地理優勢、資源優勢。一地有一地的歷史名優產品,一地有一地的地理環境,一地有一地特有的自然資源,正確合理地發揮自身優勢,對經濟的發展,必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方傳統技藝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但因經過較長曆史時期,受社會動盪、人為等因素的影響,很多傳統技藝都已失傳。地方誌作為記載一地自然和社會各方面的綜合性著作,其中記載著這些久已失傳的傳統技藝的製作方法等相關材料,今天如果我們根據方誌提供的線索,來拯救這些傳統技藝,可為地方發展特色經濟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地方誌都是以行政單位進行記錄的,它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地域性。

在古代一般都是地方官聘請當地知名人士編修的,有時下級官員擔任主編,私修者為數有限。

現在則是各地的方誌辦公室聘請有關專家,各部門通力合作完成編纂。各個行政區域的自然現象、自然地理、自然資源是不相同的,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是不平衡的。關於經濟條件、機關團體、人物事蹟、風景名勝、土特產、地方技藝、風俗、方言的記述更具有鮮明的地域性。

講求大一統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為何地方誌文化一直經久不衰?

結語:

中國的地方誌是中國的國粹,但它不僅僅屬於中國,它也屬於世界,是世界人類文化遺產之一。

在今天資訊時代,資訊就是商品,資訊就是金錢。地方誌其實是地方資訊最豐富、最直接、最全面、最實用的藏納庫,是一個資訊富礦。

參考文獻:

《元和郡縣圖志》

《吳郡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