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中國最早地名 涿鹿因何而得名

作者:由 燕趙釋出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1-12-03

涿鹿怎麼讀拼音

燕趙新報 昨天

中國最早地名 涿鹿因何而得名

中國最早地名 涿鹿因何而得名

中國最早地名 涿鹿因何而得名

2020年1月18日週六19:00檔,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播出的《中國地名大會》第十期節目,便繼續沿著地名的脈絡,帶領觀眾一起去探索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解開被歷史塵封的文化密碼。

地名是歷史長河裡的文化符號,集聚了人類的智慧、美德、精神,蘊藏了各個時期的歷史、地理和人文資訊。

作為中國“壽命最長”的地名,河北省張家口涿鹿已近“五千歲”,它因黃帝和炎帝部落聯盟跟蚩尤的一場大戰而聞名天下。

有一個競賽選擇題是:選擇地名“涿鹿”的正確拼音 [zhuō lù]

點評的北京師範大學、南京大學專家康震和胡阿祥老師也為觀眾講述了許多地名背後的不同文化。他們指出:據司馬遷史記記載,中國最早的地名是涿鹿,距今約有5000年的歷史。

涿鹿

在今中國河北涿鹿縣東南四十里古城。《史記·五帝本紀》:黃帝 “邑於涿鹿之阿”。即此。

按我國最早的兩個傳說地名“涿鹿”、“阪泉”推算,簡化的地名大約出現在距今4000年以前。

下面刊發中華民族起源研究學者曲辰先生的文章

中國最早地名 涿鹿因何而得名

中國最早地名 涿鹿因何而得名

涿鹿因何而得名?

涿鹿之稱,因述史釋地之故,早就牽扯到了它的得名問題了。古人以為,涿鹿一稱,是得自山名。如東漢的服虔說:“涿鹿,山名。”唐代的張守節,也認為如此,因此就說:“涿鹿,山名,涿鹿故城在山下,即黃帝所都之邑。”

但是,涿鹿一稱既得自山名,即涿鹿古城遺址南的涿鹿山。那麼,山之得名為何又用了三點水旁的涿字呢?且“涿”字用途又不廣,在全國現有的地名中,只有兩個用“涿”字的,一是涿鹿縣,一是涿縣。而用“涿”字名水的,在現代的實際使用上卻沒有,即使翻爛了現代的所有地圖和地名書籍、雜誌,也找不到這樣的水流名稱。於是乎,“涿”字也稱為一謎了!今人王暢在《“涿”字之謎》的文章中,經過了詳細的考證,認為“涿”字及“涿鹿”一地名,是來自“逐鹿中原”的典故,“涿鹿”蓋為“逐鹿”二字的誤寫。

但是,此種說法又不能服眾,於是乎報刊上就此展開了一段時間的激烈論爭。爭論的結果,此種論點“是斷乎不能成立的”。因為,“逐鹿”一詞,是漢代以後才形成的,原出於蒯通的形容用語。《史記·淮陰侯列傳》載:(蒯通)對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後班彪於《王命論》曰:“世俗見高祖興於布衣,不達其故,……遊說之士,至此天下共逐鹿,幸捷而得之。”《漢書·蒯通傳》亦載其語,顏師古注引張晏語:“以鹿喻帝位”。至於將“逐鹿”與“中原”聯用,形成“逐鹿中原”一詞,則在唐代了。而“涿鹿”一名,春秋戰國諸典言之已多,豈有春秋之際就名著於史的古地名出自漢以後才形成的成語之理?

此說既難成立,探索“涿”字之謎者便改弦易轍,在《涿水·督亢·蚩尤墳》一文中,提出了涿鹿一名得自古涿水的新論。但由於考證者的目的原是要考證出“涿縣古為涿鹿之野”,而酈道元所記的發源於涿鹿山的涿水又不流向涿縣,於是,考證者便依現在的地圖上無涿水之名,就說古涿水乾涸或漫渙了。

作者說:“歷史上,千年百代,滄桑變幻,原來的河流,或因漫渙而幾易其道,或因乾涸而終至消失,大江大河尚且如此,何況一條涿水呢!”但此文一出,駁之者頓起,紛紛著文以《水經注· 水篇》所記涿水的詳細流向,作古今對照,指出涿水不僅未“漫渙”、未“乾涸”,而且依然按《水經注》記述的地理位置流淌。由是,便又引出了作者的新考證文章。在《釋“涿”》一文中,作者一連20多處用“語焉不詳”、“不能自圓其說”,“矛盾重重”、“漏洞百出”、“很不準確”、“出現乖謬”等語言將酈道元大批了一通,說酈道元所記之“涿水”之文,“是斷乎不能成立的”!酈道元的著述既已“乖謬”,作者經過“設想”和“進一步的設想”,繼而再“推衍之”的“源於涿鹿而流於涿縣”的古涿水假說便宣告成立。可是,“涿”字就這樣算是“說通”了,那麼說涿鹿一名得自涿水,還有一個“鹿”字又該如何去“說通”呢?作者說:“‘涿鹿’的‘涿’字易解,‘鹿’字何來?其實這點疑問,也並不難解。涿水源於涿鹿山,‘鹿’乃古‘麓’字,涿水發源的山麓,謂之涿麓,即今之涿鹿”。至此,作者關於涿鹿縣名得至於涿水,“涿縣古為涿鹿之野”的考證工程便宣告完成。可是,人們若再對此提出反駁該怎麼辦?於是,作者就向全國辭書編寫和出版單位建議道:“有鑑於此,我認為現在的常用字、詞類書中,對於‘涿’字的詮釋,應該是:涿:古水名,源於涿鹿,流於涿縣。二縣均在河北省,都因涿水而得名。鹿同麓,涿鹿,涿水發源之山麓。涿縣古為涿鹿之野。”

涿縣並不是古戰場的涿鹿之野,古涿水從古至今都不流向涿縣,這,我們在《古涿鹿究竟是現在的什麼地方?》一文中談到。鹿、麓二字無論古今都不等同。鹿,原指獸名,甲骨文作“ 、 、”等形,金文為“ ”,形,完全是一頭梅花鹿的形象,小篆書作“ ”形,楷書為今“鹿”,借指力糧倉,粗陋;而麓字,在甲骨文中為“ ”,是 “用鹿在林中的生活環境以表現山麓”(康殷:《文字源流淺說》)。因鹿一般情況下都是生活在山腳下的林中的,故“麓”字初意專指山腳,以鹿形聲,以鹿在林中示意。在小篆中已將原在鹿兩邊的木字移到鹿上合而為一林字。《傳》曰:麓,山足也。”古代,因設有管理林苑的官吏,如《國語·晉語九》:“主將適螻,而麓不聞”。故許慎言:“麓,守山林吏也。”在今天,則專指山腳而用了。因此,說“鹿同麓”也是一種穿鑿。

涿鹿這一地名,既不是出自後世形成的“逐鹿中原”成語典故,也不是得自水名,鹿也不同於麓字,王暢提出的“涿”字之謎,事實上仍未揭開。 那麼,這個謎底究竟是什麼呢?這“涿”字之謎的謎底,即是一個“竹”字。涿鹿這一古縣名,是得自城名,即歷史上涿鹿縣治所所駐的古涿鹿城,今天只殘存了一個古遺址,歷史上的古涿鹿城早在一千四五百年前就不存在了。而古涿鹿城的名稱,則是得自它南面的山名,即“涿鹿山”。而“涿鹿山”的名稱,最初則是依山下植物“竹”,及動物“鹿”而得名為“竹鹿”的。對此,有以下歷史依據可證:

涿鹿縣的保岱村,歷史上是漢代的潘縣城,歷史上的唐堯、虞舜之國都。在保岱村大街上,過去有一座磚砌照壁,上有橫額磚刻“竹鹿高照”四個大字,為村人不解其意而稱做異事。因為此照壁毀壞是為現代的事,所以,凡涿鹿縣保岱及附近的人們都知此事。這照壁因是坐北朝南而立,正對其東南方向的古涿鹿山,其橫額磚刻的“竹鹿高照”四字中的“竹鹿”,即指此山。歷史上,軒轅黃帝奮戰於斯山之下,“三戰然後得其志”而定華夏,這在古人眠裡可謂“王者所興之地”,故以其高照潘城而為吉祥。此既為照壁橫額上刻“竹鹿高照”四字之因,也是涿鹿山原為“竹鹿”山之一證。

在涿鹿,現在是不生長竹子這種植物的,但古今氣候並不一樣,現在不長,並不等於古代不生。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波動的初步研究》中,根據考古資料判斷,華北地區在距今3000年到5000年的歷史上,氣溫很高,而且比較溼潤。按推算,當時1月份的氣溫較今高5℃,當時的華北盛長竹林。大約在距今3000年前(即歷史上的商末周初),開始出現了第一寒冷期,氣溫急速下降,華北的竹林從此絕跡。此為涿鹿山依竹、鹿得名為“竹鹿”之二證。

離涿鹿很近的泥河灣,中外考古學家發現的大量第四紀古動物化石中,不僅有步氏大角鹿、四不象鹿的化石,而且有納瑪象、板齒犀化石。至於本地區其他地方所發現的鴕鳥蛋化石,也存於地區博物館中。這都證明在古代,涿鹿地方的氣候是比現在要溫暖得多。這裡不僅有竹子生長的條件,而且現在只有亞熱帶、熱帶才有生存的犀牛、象,鴕鳥等動物,在古代的涿鹿,陽原盆地中也大量生存。此,為古涿鹿山依竹、鹿而得名為“竹鹿”山的證據之三。

涿鹿山,《山海經》記之為“軒轅之山”。其文曰:“軒轅之山,其上多銅,其下多竹”。現在,涿鹿山東麓和南麓都有銅鐵共生礦開採,大約《山海經》所記載此山下古代多竹,也不虛妄。此,為涿鹿山最初是依竹、鹿而得名為“竹鹿”山的證據之四。

綜上四方面的古史料、古文物及考古發現證明,約在距今四五千年前,涿鹿山便依山下長竹子,竹林有野鹿,而得名為“竹鹿山”。軒轅黃帝約在距今4700多年的歷史上,曾居於此山之下一個黃土丘陵之上,並戰蚩尤於竹鹿山東北的平野之地,戰炎帝於竹鹿山北的阪泉之野。並在戰爭中為軍事防禦之目的,夯土築方形永久性土城。因黃帝名曰軒轅,故古史中也稱竹鹿山為“軒轅之山”,而他所居、所都的城即被稱做“軒轅之丘”,在尚無“城”字出現和有專門名稱之際,史料記此城以與天然土丘相區別之時,就特別指明“軒轅之丘,無草木”、“其丘方”。大約在後來有了“城”這個名稱和漢字的商代,便依山而名城,稱為“竹鹿城”了。到了商末周初,由於寒冷期出現,氣溫急速下降,竹子的生長絕跡,竹鹿一名在春秋之際,便依“竹鹿”二字之音,分別被各種史書記之為濁漉、涿鹿、獨漉、蜀祿、獨鹿等。發源於竹鹿山北坡的阪泉之水,初或亦因山而名之為“竹水”。

“涿”字的產生較晚,按《周禮·秋官》所載,周代曾設有“壺涿氏”一職,專掌擊瓦鼓而驚除水中害蟲:“壺涿氏掌除水蟲,以炮土之鼓毆之,以焚石投之。”故,鄭玄注云:“壺,謂瓦鼓;涿,擊之也。”這就是說,“涿”字,初當敲擊講。因擊瓦鼓之聲同流水下滴之聲相似,後“涿”字也就當流水下滴解。由是,許慎言:“涿,流水下滴也。從水,豕聲。”“阪泉”之“阪”,即是“山坡”發源於竹鹿山北坡的竹水,其水也自然下滴。這樣,在竹鹿山無“竹”之後,山名、城名以“竹鹿”二字之音亂記了一個時期後,到了春秋之後,便逐漸統一到“涿鹿”二字上來,“竹鹿山”變成了“涿鹿山”,“竹鹿城”亦變成了“涿鹿城”,“竹水”自然早被書作“涿水”了。

因為,不僅“竹”與“涿”字同音,而且“涿”又當“流水下滴”解,又有個“水”旁。這就是“竹鹿”一名為什麼春秋之際曾被以音而記為“涿鹿”,“濁鹿”、“獨鹿”、“蜀祿”等不同名稱的原因,也是春秋之後逐漸約定成俗,書為“涿鹿”的具體原因。到了西漢,在古涿鹿城置以縣治,其所治之縣,自然以城名而為涿鹿縣了。南北朝時,古涿鹿城毀壞,縣治移駐礬山鎮,涿鹿縣一名未改,直到唐貞觀八年才按涿鹿縣久治礬山鎮而改名礬山縣。自1914年重新恢復使用古老的“涿鹿”這一古縣名以來,在現實使用中,依“竹鹿”二字同音異寫的名稱,事實上還一直存在。比如一談歷史,就不免又翻幾千年的歷史舊帳,如1975年八卷本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在“燕趙中山圖”上,今涿鹿縣東南的位置就赫然而印“獨鹿”兩個較大的黑體字,以標古涿鹿在當時的稱謂書寫之名及地理位置。

綜上所述,涿鹿這一古老的地名,縣名是得自城名,城名是得自山名,山名是以山下植物“竹”、動物“鹿”而得名為“竹鹿”山的。商末周初因氣候變冷竹子絕跡後,曾以“竹鹿”二字之音分別記以不同寫法,戰國之際,約定俗,逐步統一書為“涿鹿”二字,這是不會有什麼錯誤的。

這,就是王暢同志三考而未考證準確的“涿字之謎”謎底。

說明:文章中原有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字例發到網上就不能顯示,除非一個個做成小圖片插到文中,但這非常費事,對此,敬請網友原諒我的困難。

中國最早地名 涿鹿因何而得名

中國最早地名 涿鹿因何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