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讀懂了《雁門太守行》真正的內涵,就讀懂了李賀在詩壇的地位

作者:由 小鳳說史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1-12-12

雁門太守指誰

《雁門太守行》雖然在中學課本中有所選錄,但對其的解讀過於淺顯,雖符合中學生對於古典詩歌的認知,但其真正的內涵價值遠不止如此。

李賀的這首詩不僅反映了其詩歌的特色,還代表著盛唐、中唐到晚唐時期的詩風流變,體現的是當時文人的精神面貌。

讀懂了《雁門太守行》真正的內涵,就讀懂了李賀在詩壇的地位

《雁門太守行》:四個場景的跳躍敘事

《雁門太守行》這首詩歌延續了李賀一貫的風格,採用的是一種跳躍式的寫法,每一聯之間的關係都有些斷層,但在內裡卻有相關性,彷彿各種畫面拼接在一起,組成一組用以敘事的圖集一般。

首聯: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這一句講述的是敵軍圍城的壓抑狀態,前半部分寫氣氛,後半部分寫景象。一時間戰場上的緊張氛圍就此凸顯,大戰一觸即發。

頷聯: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這一聯沒有承接首聯去寫戰爭的激烈程度,而是直接描述了戰後場景,沒有勝敗,雙方休戰。

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雙方在打掃戰場。

霜天之中,時不時響起的角聲,為激戰之後的時間裡更顯淒涼,而入夜之後,城下土壤依舊呈“紫色”,更是彰顯了這場戰爭的慘烈。

土壤呈紫色,這是因為人血過多地浸染所致,比如長城就有一個別稱,名為“紫塞”。

讀懂了《雁門太守行》真正的內涵,就讀懂了李賀在詩壇的地位

頸聯: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這又是一重跳躍,前面寫敵軍壓境,這句寫自身反擊。

在絕境之中,城中戰士依然在尋覓戰機,沒有憑險據守,而是主動出城進攻,趁著敵軍疲憊之時,前去劫營拔寨。

這一句有“易水”這一意象所形成的悲壯,也有其自身烘托出的緊張氣氛,又一場大戰在即。

尾聯: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這一聯在內容上和其他聯沒有承繼關係,脫離對戰爭的具體描述,而是直寫戰士們的精神面貌。

即使在絕境之中,依然英勇作戰,不惜戰死,也要報答君恩。

這是全詩的昇華部分,將一場戰爭背後所反映出的家國情懷彰顯了出來。

讀懂了《雁門太守行》真正的內涵,就讀懂了李賀在詩壇的地位

可以看到,李賀的這首《雁門太守行》和他其他的作品一樣,本身並不連貫,甚至轉承都有些艱澀,但組合在一起卻能形成一種獨特的觀感,有點像如今影視藝術當中“蒙太奇”的手法。

而它所選取的角度也比較特別,寫戰爭卻不直接寫戰鬥的過程,而是以環境來烘托;寫軍事行動卻不寫結果,只將畫面定格在一瞬間的狀態。

這種技法所描寫的其實並不是某一場特定的戰役,而是為了寫出戰爭狀態下的氛圍。

用具體的影象、實物等來寫虛無的觀感,這是李賀一貫的手法,像《李憑箜篌引》用各種神話寫聲音,《夢天》中以虛幻景物寫滄桑變化等等。

這種手法的應用有著化無形為有形的力量,不像後世李煜、李清照寫愁用“春水”、“舴艋舟”來表現,這是另一種方式,透過讀者對於文字的感受來刻畫氛圍。

讀懂了《雁門太守行》真正的內涵,就讀懂了李賀在詩壇的地位

知人論世:李賀的詩歌在詩壇上有特殊的地位

李賀是一個神童,少有文名,在當時非常著名。七歲的時候寫的詩歌就讓韓愈這樣的文壇大家稱讚不已,十五歲時便名滿京華。

這樣的經歷也讓李賀有著遠大的志向,但可惜的是,並沒有施展才華的機會。

那麼,一般情況下,天才遭遇如此境況,詩歌中自然就會充滿了“懷才不遇”的憤懣,李賀也不例外,他的詩歌中這樣的情緒是主流。

李賀出身於沒落的王室分支,名義上是皇親國戚,但實際上並不能為他帶來多大的幫助。

但是這樣的身份能讓他與一位古人產生些許的共鳴,那就是曹植。

讀懂了《雁門太守行》真正的內涵,就讀懂了李賀在詩壇的地位

曹植身為曹丕的兄弟,雖然有文才,一直想要為國建功,多次上表請求能有這樣的機會,但不知道是真的因為奪嫡爭儲的往事,還是其才華之停留在文學之上,曹植一生也沒有得到重用。

李賀身為沒落的李唐皇室,雖然和曹植處境不同,但結果是相似的,所以李賀也曾經用這樣的類比來表達自身的訴求:

“蛾鬟醉眼拜諸宗,為謁皇孫請曹植。”

其實李賀的詩歌和曹植真的非常像,無論是其中辛酸的經歷,還是內蘊的精氣神。

就像這首《雁門太守行》,肅殺、慘烈的戰場之中,猶有報國的情懷在,和曹植即使深受猜忌也想建功立業的心情是很接近的。

讀懂了《雁門太守行》真正的內涵,就讀懂了李賀在詩壇的地位

這種特殊的環境就使得李賀在文學史上具有一種特殊的地位。

其作品中時不時流露出豪情壯志,這有盛唐的風韻;而其作品中對於社會環境的批判,又有著中唐時期固有的色彩。

身為李唐皇室,雖然不能因身份而享受特殊的照顧,但面對藩鎮割據、宦官亂政等等景象,心中自然還是有不滿的淒涼情緒,這也是為什麼李賀詩中既有盛唐的氣韻,又有中唐的批評。

他不滿於時局的混亂,想要整頓乾坤。

而更為有價值的是,盛唐和中唐的特色又都帶有那麼一點頹唐的情緒,這是晚唐時期的風格。

讀懂了《雁門太守行》真正的內涵,就讀懂了李賀在詩壇的地位

《雁門太守行》中,戰爭本來就是慘烈的,即使有將士報國的豪情,但戰場上的淒涼也得到了很形象的渲染,對於敵人的憤恨和己方將士的英勇實際上是一體兩面的。

然而,這樣的境況裡,並沒有像盛唐時期那種“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情,而是“提攜玉龍為君死”的慘烈,實際上是一種頹唐。

以死報國固然壯烈,但因報國便不得不死,這才是一種絕望的情緒。

這種頹唐的情緒在晚唐時期很常見,李賀是這種風格的先行者。

讀懂了《雁門太守行》真正的內涵,就讀懂了李賀在詩壇的地位

所以,李賀的成就不僅僅在於詩歌的“鬼才”,更是因為其在詩壇上特殊的地位,連線盛唐、中唐和晚唐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