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清朝軍機處的演變與宰相和珅之死

作者:由 文史爭鳴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1-12-24

軍機處行走是什麼職務

一、從議政處到軍機處

我們常常在影視戲劇作品中看到宏大的上朝場面,一個最為熟悉的場景莫過於:皇帝坐在金鑾殿上,太監喊一句“有事啟奏,無事退朝”,一位大臣應一聲“臣有本”。那麼清朝上朝真的是這樣嗎,皇帝理政真的是在金鑾殿嗎?

金鑾殿是太和殿的俗稱,實際上,太和殿只是用來舉行大型典禮的場所,比如皇帝登基、大婚、召見使者等。太和殿平時很少被使用,也不是皇帝的理政之所。清朝前期,乾清宮是皇帝主要的起居和辦公場所,康熙去世之後,雍正沒有搬到乾清宮去住,而是將原本暫作守孝之用的養心殿作為寢宮,從此養心殿成為了皇帝處理朝政的地點。

清朝軍機處的演變與宰相和珅之死

上朝是臣子覲見君王,奏事議政,因此可以認為皇帝之所在,就是上朝地點之所在。但是,朝廷所涉事務繁雜,需要更為精細化的處理,也不可能事事奏報,因此必須還要有一個大臣議政的場所,這個場所實際上就是王朝的中樞,這個場所的主要人員就是王朝的宰輔。

滿清入關前,實行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入關後,正式設立議政處,作為議政王大臣會議的辦公機構,是最高決策機構,同時仿照明朝設立內閣,作為最高行政機構。到了康熙時期,這種格局給皇帝理政帶來許多障礙,於是康熙設立南書房,擇才品兼優者入值,稱為南書房行走,逐步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也將外朝內閣的部分職權收歸內廷。南書房實際上取代了議政處,成為新的權力中心。

雍正時期,出於在對外用兵的需要,雍正在養心殿旁邊設立軍機處,協助處理軍務,從內閣、六部、親貴中指定人員充任軍機大臣,這些人本身都有重要職務,在軍機處任職屬於兼職和借調,而軍機處在一開始是典型的“三無”機構,無編制、無品級、無俸祿,卻充當了最高行政機構的角色。從雍正開始,這座簡陋的小平房取代了南書房,甚至取代了內閣,成為了皇帝治理國家的中樞。

清朝軍機處的演變與宰相和珅之死

二、軍機處是怎樣運作的?

軍機處按職權分為滿屋和漢屋。滿屋負責在京旗營、駐防各省旗營、西北軍營的事務,以及藩部朝貢事務,和軍機處自身的建設運營。漢屋負責在京部院、各省文官、綠營武官的事務,以及王公大臣、外國使臣事務,和軍機處對外聯絡工作。

軍機處設立之初,主要還是限於軍務,後來事權逐漸擴大,軍國大計,幾乎都出自這裡。雖然軍機處有職權劃分,但是從人員的選任到權力的行使,實際上都沒有定製可循,大多情況下只是承旨辦事,負責會商、議奏重要的、特殊的政務,對於有章可循的一般性事務則交由內閣辦理。此外,軍機大臣可以作為皇帝的全權代表,以欽差的身份赴地方處理政務。

清朝軍機處的演變與宰相和珅之死

軍機處開始辦理各種緊急軍務,對辦事效率要求很高,加上雍正本人的勤政作風,軍機處後來也一直延續了這種行事風格。凡事堅持當日事,當日畢,從早晨5點開始承接諭旨,然後擬寫、請示、奉旨、分發,遇到檔案數量太多的情況,也必須加班值夜完成,還要兼顧原衙門的事務,工作強度還是挺大的。

軍機處所擬諭旨,分為“明發上諭”和“廷寄上諭”兩種形式。“明發”走的是傳統的公開下達程式,透過內閣、各部發往各地,宣示天下。“廷寄”由於是針對具體奏請下達的旨意,屬於機密檔案,由軍機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交兵部加封,根據事情的緩急,在封涵上註明緊急程度,如300里加急、500百里加急等。

清朝軍機處的演變與宰相和珅之死

三、軍機大臣與內閣大學士

軍機大臣,全稱“軍機大臣上行走”,俗稱“大軍機”,其中資歷最深者稱為“領班軍機大臣”,初入軍機處,資格尚淺者,稱為“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等到學會怎麼“行走”了,再由領班軍機大臣奏請“轉正”,去掉“學習”二字。軍機大臣沒有數額、任期限制,一般人數較少,最初為三人,後逐漸增至八、九人,最多十一人。

軍機章京,俗稱“小軍機”,協助軍機大臣處理具體事務,多從內閣、六部等衙門選任,也是兼職。每天皇帝交辦的事務,多出自章京之手,章京原本的品級並不高,由於兼任了軍機處的差事,實際掌握的權力不容小覷,地方的封疆大吏都要敬他們三分。

軍機處成立後,議政王大臣會議於乾隆年間被廢止,內閣也逐漸淪為照章辦事的機構。由於設立了奏摺制度,各地督撫可以不用像過去那樣經內閣逐級奏報,也不必等待議政王會議的評議結果,可以直接透過軍機處呈報皇帝。因此,內閣大學士本身只是一個虛位,而實際情況是,內閣大學士往往兼任軍機大臣,而獲得實權。軍機處與內閣形成一種有權無位、有位無權的平衡狀態。權力的載體在形式上只是一個臨時性的機構,皇帝隨時可以進行收、放處置。

清朝軍機處的演變與宰相和珅之死

軍機大臣與內閣誰是真正的宰相呢?宰相併非一個具體的職務,而是君主之下最高行政長官的統稱。從名義上,似乎內閣大學士應該是宰相,而實際上,擁有實際權力的軍機大臣才被認為是宰相。之所以出現這種不易辨識的情況,是因為軍機處的設立導致的名實分離。

其實,也有內閣首席大學士作為領班軍機大臣的情況,這種情況真正做到名至實歸、位極人臣,比如和珅,曾擔任過內閣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內務府總管、翰林院掌院學士、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等多個重要職務,是名副其實的宰相。

提到宰相,我們總會想到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中的劉墉,劉墉屬於僅僅擔任內閣大學士,而沒有在軍機處任職的情況,嚴格說來,不能夠算是宰相。雖然劉墉不能算是宰相,但是,他的父親劉統勳完全有資格稱為宰相,劉統勳做過內閣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翰林院掌院學士,而且是為數不多的諡號“文正”的漢臣。

清朝軍機處的演變與宰相和珅之死

四、軍機大臣和珅之死

宰相和珅是清朝有名的權臣、皇商,他的貪官形象深入人心,他的私有財產富可敵國,據說和珅匿藏的財產相當於當時清廷十五年的收入,有人調侃道“和珅跌倒,嘉慶吃飽。”那麼和珅真的是死於貪腐嗎,和珅之死最關鍵的因素究竟是因為富可敵國,還是位極人臣呢?

從前文所述可以看出,和珅身兼數職,而且都是十分重要的位置,比如領班軍機大臣、內務府總管、領侍衛內大臣。這種任職安排造成的結果是:

第一,和珅在權力行使過程中出現角色障礙,透過交叉用權衍生出新的管轄範疇,造成職權的濫用,比如利用軍機處的資訊優勢,來加強對內務府事務的管控。

第二,和珅職責所在,必然要接收和處置大量機密檔案,和珅對於這些資訊處理稍有不當,就會出現隱瞞聖聽、徇私舞弊的問題,犯下欺君之罪。

第三,和珅擔任領班軍機大臣的時期,不同於以往軍機處的格局,也違背了軍機處設立的初衷,他所領班的軍機處正在走向另一個可以獨立行政的內閣,這是皇帝不願看到的。

清朝軍機處的演變與宰相和珅之死

和珅在自殺之前,曾寫下了一首的絕命詩:

夜色月如水,嗟爾困不伸,百年原是夢,卅載枉勞神。暗室難換算,牆高不見春,星辰環冷月,縲紲泣孤臣。對景傷前事,懷才誤此身,餘生料無幾,辜負九重仁。

和珅在臨死之前似乎活明白了,“對景傷前事,懷才誤此身”,其實懷才不是他的錯,他最大的問題還是離不開一個“貪”字。不過,此“貪”非彼“貪”,而是佛家講的“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的“貪”。他對權力毫無節制的攫取,使得他走到了最危險的境地,而物極必反,原本有志於青史留名,成為一代名臣的他,到頭來身敗名裂、一切成空。

嘉慶對於和珅案的處理,基本上是就事論事,作為個例來看待。雖然開始的時候,嘉慶帝刻意打壓軍機處的地位,對和珅的黨羽給予警示,這主要是當時處理和珅案的需要。實際上,嘉慶對於軍機處制度本身是認可的,而且在後來還提到了很高的位置。同時,嘉慶也非常注意權力的平衡和制約,讓軍機處重新回到名實分離的狀態,以避免再次出現和珅這種位高權重、身兼要職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