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他被譽為清代校勘學第一人,由他校過的書被稱為“顧校”

作者:由 好看貓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1-08

張敦仁主要貢獻是什麼

他被譽為清代校勘學第一人,由他校過的書被稱為“顧校”

在中國傳統學術領域,校勘學並不是一門顯學,其原因倒不是說這門學問不重要,而是搞校勘學的不僅需要大量的知識儲備,還需要長年刻苦的學術實踐。因此,在中國學術大整理期的有清一代,從事校勘學的學者就備受重視。其中,校勘學家顧廣圻被尊為一代宗師。大學者李兆洛在《顧君墓誌銘》裡評價他說:“一時如抱經學士、懷袒觀察父子、竹汀詹事無不兼擅其長,而無和顧澗蘋學博,尤魁傑首也”。

顧廣圻 ,字千里,號澗蘋,江蘇元和人。現有記載是他從小就孤苦,身體也不好,經常生病,然而在臥床的時候也未嘗停止讀書。等他長大一點後,就跟當地的名師張白萃學習,並開始在大戶人家程氏那裡教私塾。程家藏書極多,“因得通覽,學者稱萬卷書生焉。”

顧廣圻這個人不喜歡去考科舉,到三十歲的時候始補博士弟子。後來又拜江藩為師,繼承惠棟的學術傳統。“逐盡通經學小學之義”。他曾論經學雲;“漢人治經,最重師法。古文今文,其說各異。混而一之,則轇轕不勝矣。”可見顧廣圻對今古文的分野壁壘,態度鮮明。他論小學雲:“《說文》一書,不過為六書發凡,原非字義盡於此。” 真是見識高卓。

他被譽為清代校勘學第一人,由他校過的書被稱為“顧校”

顧氏於經史、訓詁、歷算、輿地、諸子無不貫通,又精目錄學,有人把他比作王儉、阮孝緒。被孫星衍、張敦仁、黃丕烈、胡克家、秦恩復等人相繼延聘為校書,先後校有《說文》、《禮記》、《儀禮》、《國語》、《戰國策》、《文選》諸書。名家所刻書,爭相聘他勘校。 “每一書競,綜其所正定者作考異或作校勘記於後。”

他自己又喜藏書,取邢子才“日思誤書,更是一適”之語,名藏書處為“思適齋”.著有《思適齋集》,錄其校書、刻書的序跋。他自作《思適齋集》記曰:“顧子貧,齋非所能有也;即身之所寓而思寓焉,而‘思適’之名亦寓焉。當其坐齋中,陳書積幾,居停氏之所藏,同志之所借,以及敝篋之所有,參互鉤稽以致其思,思其孰為不校之誤,孰為誤於校也。思而不得,困於心,衡於慮,皇皇然如索其所失而杳乎無睹。人恆笑其不自適,而非不適也,乃所以求其適也。思而得之,豁然如啟幽室而日月之;舉世之適,誠莫有適於此也。” 1935年,王大隆又輯集外題記,刊成《思適齋書跋》4卷。

作為一代校勘學宗師,顧廣圻在學術貢獻上很大,他一生校勘160多部古籍。其最突出的地方是提出校勘古書要做到“唯無自欺,亦無書欺;存其真面,以傳來茲”。經他親自校過的圖書,都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比如他校勘的李善注《文選》,為《選》學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至今仍是我們學習和研究《文選》的重要版本。他的校勘方法簡單地說就是“以不校校之”,此法被人稱為“顧校”,今天仍見於中國大學的文獻學教材。“顧校”有多種表現形式:第一種,是作為第一手文獻的顧廣圻的手校本。第二種,是作為定型文字的《校勘記》。 第三種,是顧廣圻自己刻過的一些書,即顧氏思適齋刻本,當時一些有名的收藏家、官員刻書,也會邀請顧氏負責校勘。這些印本也成為今天我們研究“顧校”的重要部分。

他被譽為清代校勘學第一人,由他校過的書被稱為“顧校”

在校勘的具體實踐上,顧廣圻曾與大學者段玉裁發生過一場影響很大的爭論,顧廣圻主張“以不校校之”,而段玉裁主張“定底本之是非與定立說之是非”。關於這場爭論,後世或是段而非顧,或是顧而非段;或認為是吳、皖兩派校勘家的門戶之爭,或認為是對校、理校的校勘方法之爭。 眾說紛紜,到今天也沒有形成一個定論。

顧廣圻涉獵的領域很廣,有研究者認為清乾隆間的志怪傳奇小說集《廣新聞》,署名“無悶居士”的就是顧本人。顧廣圻很佩服宋儒《語錄》,摘其切近者,成《遁翁苦口》一卷。“平居博覽,鹹能識之無遺。每論議滔滔不竭,而是非所在,持之甚力,靡所瞻狥。”

顧廣圻一生都很窮困,靠給人校刻書籍為生。儘管多與公卿來往,但自己的錢也不多。他晚年的時候癱瘓在床五年,七十歲的時候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