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兩朝風雲(爾祿)拓跋燾逼死拓跋晃,並非聽信讒言,而是皇權鬥爭

作者:由 驚心鳥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2-03

拓跋廓是什麼意思

南北朝時期的皇權鬥爭非常慘烈,為了皇權甚至出現了父子相殘的悲劇。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和景穆太子拓跋晃父子相殘的故事便是那個時代的典型,也表現出了皇權鬥爭的殘酷性。對於這場鬥爭在史書上落筆很少,而且在不同的史料中也呈現不同的說法,因此讓歷史愛好者們感到疑點重重。主流的歷史觀認為拓跋燾是聽信了中常侍宗愛的讒言才對拓跋晃的黨羽下手的,最終使得拓跋晃憂懼而死。可是從史料上看,這種說法非常理想化,也沒有切實的證據。如果把史料完全的展開來,可以發現這對父子之間的鬥爭,是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

兩朝風雲(爾祿)拓跋燾逼死拓跋晃,並非聽信讒言,而是皇權鬥爭

拓跋燾逼死拓跋晃實在他晚年時候發生的事情,而他也在拓跋晃死後不久便撒手人寰了。拓跋燾是北魏初年最有作為的皇帝,也是統一北方的一代雄主。他一統北方後讓北魏進入了第一個國家巔峰,一度將軍隊推動到劉宋首都建康城下,有著統一天下的勃勃野心。拓跋晃是拓跋燾最喜愛的兒子,也是最為信任的兒子。在拓跋燾領兵平定北方諸國、北伐柔然和南征劉宋期間,拓跋晃都承擔了相當重要的責任。要麼拓跋晃作為隨軍的主要將領,要麼作為抵擋北方柔然的重要屏障,或者坐鎮京城總控國家全域性。

兩朝風雲(爾祿)拓跋燾逼死拓跋晃,並非聽信讒言,而是皇權鬥爭

可以說在宗愛陷害拓跋晃之前,他一直深受拓跋燾信任,以皇太子的身份成為鮮卑和少數民族貴族的代言人。即便是在滅佛案中父子倆有意見分歧,或者在國史案中對高允的處置有不同意見,但最終父子倆也達成了共識。由此可見他們父子之間是沒有長期仇怨的,否則拓跋晃不可能長期坐在皇太子的位置上,成為拓跋燾最主要的左膀右臂之一。然而在《魏書》和《資治通鑑》的記載中,拓跋燾聽信了中常侍宗愛的讒言,處死了拓跋晃的重要部署,使得拓跋晃憂懼而死。這個說法被後世很多學者所採納,最終成為主流歷史觀的定論。

兩朝風雲(爾祿)拓跋燾逼死拓跋晃,並非聽信讒言,而是皇權鬥爭

可是從當時的歷史環境和材料分析,這個說法是存在很大矛盾的。史料中認定宗愛構陷了拓跋晃,可並沒有指出他具體向拓跋燾說了什麼讒言。如果是讒言,拓跋燾還要聽信於他,並對兒子的黨羽下手,這說明拓跋燾是很寵信宗愛是勝過拓跋晃的。可這些史料中又記載了宗愛最終弒殺拓跋燾,這就顯得有些自相矛盾了,也不符合當時宮廷管理的情理。史書中又說因為拓跋燾想念死去的拓跋晃,宗愛怕自己被拓跋燾找後賬,所以才有了弒君的行為。可是從史料來看,既沒有記載拓跋燾猜忌宗愛的情況,也沒有宗愛弒君的細節,這就讓人覺得可疑了。

兩朝風雲(爾祿)拓跋燾逼死拓跋晃,並非聽信讒言,而是皇權鬥爭

按照史料上記載,宗愛向拓跋燾揭發的,關於拓跋晃的黨羽給事中仇尼道盛和侍郎任平城等人的事情,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既然事實俱在,拓跋燾又是依據這些事實來處死仇尼道盛和任平城的,那又怎麼算得上是讒言呢?如果只是處死兩個中下級的部屬,對於拓跋晃來說也不會有太大的損失,為什麼會令他憂懼而死呢?實際上關於拓跋晃的具體死因也是眾說紛紜,有病逝的,也有說被拓跋燾囚禁後殺死的。而這些說法都沒有直接的證據,道聽途說的可能性極大。尤其是很多內容來自於南朝史書,這就更需要慎重對待了。

兩朝風雲(爾祿)拓跋燾逼死拓跋晃,並非聽信讒言,而是皇權鬥爭

從宗愛的史料來看,這一段歷史也有很多疑點。宗愛做為太監,僅靠一句讒言就能讓拓跋燾這樣的雄主殺了寄予厚望的兒子,著完全不符合邏輯。即便宗愛再受拓跋燾寵信,疏不間親的規則還是要有的。而史書中也沒有記載任何宗愛受寵於拓跋燾事實,也沒有具體指出宗愛和拓跋晃之間有什麼仇怨。作為太監而言,權力是來自於皇族的。宗愛作為太監首領,自然懂得其中的規矩,絕不會輕易的在老皇帝和未來繼承人之間站隊。如果非要說點什麼,也一定會是有根有據的,否則就是自己找死的舉動。

兩朝風雲(爾祿)拓跋燾逼死拓跋晃,並非聽信讒言,而是皇權鬥爭

宗愛顯然不是自己找死的傻子,說的事情最後也被查實了,這說明他說的並不是讒言。也有人認為宗愛說了其他的讒言,但沒有記載在史書上。可由於宗愛最終是被拓跋晃的兒子北魏文成帝拓跋浚處死的,假如宗愛真與其父死因相關的讒言,他怎麼可能不在處死宗愛時宣佈為罪狀?

如果宗愛真有一句話就能讓拓跋燾殺死兒子的本事,那他為何不在拓跋燾思念兒子時打消其顧慮,非要冒險弒君?要知道他只是個太監,弒君根本沒啥好處。他既不會有繼承人,還會冒著滅族的風險。更何況拓跋燾只是思念兒子,和高允聊了兩句天而已,並沒有表現出猜忌宗愛的情緒。

兩朝風雲(爾祿)拓跋燾逼死拓跋晃,並非聽信讒言,而是皇權鬥爭

可以說從歷史背景和事物發展的基本邏輯來看,《魏書》和《資治通鑑》上記載的史料是經不起推敲的。實際上從其他史料來看,當時發生的很多事情,都是與拓跋晃之死有關的。在拓跋晃死前,拓跋燾發動了一生中最大的一場戰爭,率領大軍南下攻打劉宋。這次戰爭開始非常順利,拓跋燾的軍隊勢如破竹,一直打到劉宋首都建康城下。但是建康的強硬防禦和長江天險擋住了拓跋燾的攻勢,雙方僵持不下。到第二年春天時拓跋燾的軍隊發生瘟疫,同時又出現軍糧告急的情況,迫使他不得不收兵北撤。

兩朝風雲(爾祿)拓跋燾逼死拓跋晃,並非聽信讒言,而是皇權鬥爭

在回撤過程中,由於軍糧不足,北魏軍隊不得不與劉宋軍隊爭搶軍糧。他們在盱眙城下遭到劉宋名將臧質、沈璞等人的阻擊,損失慘重。雖然拓跋燾順利的返回了北魏,但他隨他南下的軍隊已消耗殆盡。而對比留在北方邊境防範柔然軍隊的拓跋晃,拓跋燾在整體實力上處於劣勢。在拓跋燾因南征而消耗自己勢力時,拓跋燾則利用鎮守本國的機會擴充自己的力量。他不但私自擴充東宮軍隊,而且與很多留在北方的胡人部族和鮮卑王爺達成了共識,形成了新的政治集團。在拓跋燾返回後才發現,這個政治集團已經在對皇權發動衝鋒了。

兩朝風雲(爾祿)拓跋燾逼死拓跋晃,並非聽信讒言,而是皇權鬥爭

實際上在拓跋晃死亡的前後,拓跋燾處死了一大批和拓跋晃有關的人物。前文所述的仇尼道盛和任平城只是小角色,更重要的角色在拓跋晃的史料中並沒有提到,但在其他史料中有所涉及。比如與拓跋晃來往密切的宗室王爺,略陽王拓跋羯兒和高涼王拓跋那被處死,拓跋燾的心腹大臣盧魯元的小兒子盧內被處死。據《魏書·盧魯元傳》記載,“

少子內,給侍東宮,恭宗深暱之,常與臥起同衣。父子有寵兩宮,勢傾天下。內性寬厚,有父風,而恭順不及。正平初,宮臣伏誅,世祖以魯元故,唯殺內而厚撫其兄弟。

兩朝風雲(爾祿)拓跋燾逼死拓跋晃,並非聽信讒言,而是皇權鬥爭

從這些細節都可以看出,拓跋燾在南征劉宋鎩羽而歸後,開始了與拓跋晃集團的鬥爭。宗愛作為拓跋燾的心腹太監,自然是要稟報拓跋晃集團參與者的一舉一動。在這次鬥爭中被殺的略陽王拓跋羯兒、高涼王拓跋那、盧內,都是朝廷中顯赫的人物,比起仇尼道盛和任平城地位高了不知多少。在拓跋晃的史料中只提兩個地位低的,而刻意隱瞞了地位更顯赫的,顯然拓跋浚即位後在給自己的父親脫罪,避免其被扣上結黨謀反的罵名。將拓跋晃之死歸咎於宗愛的讒言,顯然是歪曲事實,為自己的父親洗白的操作。

兩朝風雲(爾祿)拓跋燾逼死拓跋晃,並非聽信讒言,而是皇權鬥爭

至於拓跋晃真正的死因,其實在此案中已經並不重要。究竟是憂懼而死,害死被拓跋燾賜死,或者是病死,都只能說明他是政治鬥爭的失敗者,為皇權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從後來拓跋燾專門招拓跋晃的老師高允交談的情況看,賜死的可能性不大,畏罪自殺的可能性不小。當初高允因為國史案和拓跋燾頂嘴,力圖幫崔浩脫罪,差點被跟著處死。當時是拓跋晃出面給高允求情,才留下一條生路。事後高允便極少上朝,每次都躲著拓跋燾。而從高允哭拓跋晃的反應看,悲哀和羞愧同在,顯然拓跋晃做了不臣的事情。

兩朝風雲(爾祿)拓跋燾逼死拓跋晃,並非聽信讒言,而是皇權鬥爭

綜上所述:拓跋晃之死並不是那麼簡單,而是有著複雜的政治鬥爭因素。宗愛進讒言是明顯沒有證據的事情,其主要責任也不在拓跋燾身上。作為皇帝,拓跋燾肯定會維持自己的統治,這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作為兒子拓跋晃在鮮卑貴族和胡人部落首領的支援下對皇位發起衝鋒,顯然是存在很大問題的。

他不僅僅選錯了時機,也選錯對手。他的父親是雄才大略的北魏太武帝,不是懦弱的南朝皇帝,所以他的失敗是咎由自取的。他太自以為是了,認為自己的對手崔浩被處死了,制衡他的漢族士大夫集團在南征中被消耗,就覺得奪權的機會來了。實際上這是想當然的事情,拓跋燾作為皇帝,豈能沒有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