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虎:承載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基因

作者:由 九派新聞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3-23

晝夜兼程是什麼生肖

虎:承載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基因

1 月 18 日在山東濟南拍攝的虎年生肖花燈

馬知遙

那是十年前的事了。因工作關係,我從2010年11月開始歷時經近一年,帶領著自己年輕的同事唐娜、劉曉琰以及長我多歲的攝影家段新培,奔波於一個又一個村莊之間,對中國布老虎工藝及活態進行田野調查,記錄下山河大地間被人遺忘的民俗、被人忽略的手工藝人,以及那些富有傳奇色彩的鄉村故事。

晝夜兼程,我們尋遍了中國最好的布老虎藝人,拉著她們做口述,拍攝工藝流程,收集她們的手工藝作品。我們和全國各地的巧娘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也收穫了她們半賣半贈的一件件藝術精品。

多年過去,老一代的傳承人有的已經去世,有的把全身技藝悉心傳授給徒弟。

技藝在傳承人手中代代相傳,也把布老虎造型背後的中國虎文化資訊傳遞了下來,這是屬於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基因。

虎崇拜早於龍崇拜

中國人自古就崇拜龍,華夏兒女以自己“龍的傳人”的身份而自豪。其內在的文化認同即是:龍是祖先神,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如果沿著龍文化做尋根式的探索,會發現虎崇拜在中國是和龍文化一樣重要的文化現象,它幾乎和龍文化同時出現,甚至更早開始對中華民族產生影響。

所謂虎文化,指特定文化傳統所形成的對虎的認識、信仰、觀念、習俗等的總稱。在黑龍江和內蒙古等地已發現的大約一萬年前的巖畫中,已經出現虎的形象。中國神話學會會長葉舒憲撰文指出,虎繼熊之後成為民間信仰中的百獸之王,在《說文解字》中被定義為“山君”,即山神,威風八面又有驅邪禳解之功用。

大約7000年前,渭水中上游流域的寶雞地區,活動著以狩獵為主的伏羲部落。這一史前部落世世代代與猛獸格鬥,崇奉山中之王——虎,並尊其為圖騰。

1975年6月,河南濮陽西水坡原始墓葬中出土了蚌塑龍虎像,距今有六七千年的歷史,被稱為“天下第一龍虎”或“中華第一龍虎”,說明在原始社會晚期的信仰中,不只有了龍神,而且有了虎神,龍虎文化同時存在。墓葬中的龍虎像用蚌殼精心擺砌而成,龍在墓主之右,虎在墓主之左。有專家研究認為,墓主可能是黃帝之孫顓頊。

古時巴人崇虎的習俗,也從出土的兵器中得到展示。虎作為其氏族神靈,在戰爭中給他們的子民以力量和護佑,而“虎尾”作為神靈的一部分自然帶有神威,此為原始的巫術思維。

3000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就有虎與人組成的字,可能表示災禍。虎的別名很多,如於菟、李父、李耳、伯都、封使君、斑子、寅客、黃公等,民間還稱它為神虎、艾虎、老虎、虎貓等。

從商、周到春秋、戰國,歷經1300多年,虎的裝飾主要為上層統治階級所享用。大概從漢代以後,虎的裝飾普及到民間,逐漸成為民間習俗,綿延到了今天。

以上的資料表明,在中國,虎文化的出現並不晚於龍文化,而且民間最早對虎的崇信與先民的生活環境以及當時的具體歷史文化背景分不開。虎崇拜更早於龍崇拜,因為狩獵文明早於農耕文明,這是由客觀生產規律所決定的,也是人類學、歷史學、考古學、文字學等綜合研究的成果。

後來,民間對虎的崇信逐漸和龍崇信混合,進而被龍文化所取代。農業民族靠天吃飯,對雨水的依賴產生了對龍的敬畏,而一旦政局穩定,人民生活相對富足,對雨水對農業的依存成為主流,龍文化就佔了上風。加上封建王朝對龍的喜愛使龍成為皇家的專屬,龍的圖騰形象進一步強化。而虎文化流落民間,憑藉民間強大的生命活力獲得了自由生長。

種種證據還表明,對虎的崇信與人們對自然的畏懼有關。而將仁義品格落在飛禽走獸比如鳳凰、白虎等頭上,則是儒家道德理想在動物世界中的神話投射。

民間虎文化

對中華人文始祖伏羲的崇拜,和虎習俗有著密切的聯絡。

伏羲之羲,從羊從羌。他是崇虎的狩獵民族羌族的傑出領袖,活動於現今甘肅天水一帶水草豐茂的地區,受渭河東流的啟示,沿渭河向東發展,經陝西、河南又依黃河流向向東發展,後活動於河南淮陽一帶,創造了華夏文明,終葬於濮陽。傳說伏羲和女媧本是兄妹,盤古開天闢地後,兄妹被安排結婚繁衍後代,女媧害羞化身為一隻母虎,頭戴一頂草帽,這成為後來漢族女子出嫁戴紅蓋頭的起源。

對淮陽地區的田野考察發現,當地盛行人祖崇拜,每年從農曆二月初二開始延續一個月的伏羲人祖廟會盛況空前。廟會上的布老虎被視作伏羲人祖爺的化身,可以護佑子孫。幾百年來,淮陽當地依附廟會的布老虎生意一直很好,趕廟會的人大多會帶一隻布老虎回去給小孩辟邪。

在當代的中國農村,虎文化也仍舊廣泛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辟邪鎮宅的虎通常會被放置或張貼在房間的櫃子、米缸或門窗上。表現方式也因此有了變化:有的是做成布老虎,有的是剪紙,有的是年畫。

端午節這天,有些地方的孩子要身穿繡有虎驅五毒的背心,圖案上,周圍是五毒,中間是老虎,意味老虎可以驅除五毒。這一天的老虎圖案被稱為“艾虎”,艾指艾草,有驅邪的作用。山東、山西、河南一帶普遍有在端午節繡艾虎的習慣,只不過艾虎的造型各有不同。

陝西、四川、兩湖、雲貴等地習慣在門楣上掛木製的辟邪虎頭,或在葫蘆瓢上畫虎頭,稱為“吞口”。

過去,中國民居的鋪首很多都是虎頭,後世經不斷演化,變換成各種造型,早已經失去了原貌。不過我們在河南農村發現,很多民居的大門上的鋪首很明顯保持著虎頭的造型,這和其他地區顯著不同。

不僅虎在漢族人家中是保家鎮宅的神物,是能保護小孩、辟邪驅害的瑞獸,民間傳說還把虎人格化,將兇猛的大老虎柔化成為與人類和諧相處的朋友。膠東半島一帶流行一種名為“龍生、虎奶、雕搭棚”的兒童護身符性質的剪紙,最簡單的一種就是一虎一孩,虎作笑臉、垂尾、藏爪狀,表現母性的慈愛,腹下一孩仰面吮虎的奶頭。這個畫面顯示出虎的母性,也表現了先人對自然的無上崇敬,渴慕人與自然和平共處的精神映象。

虎文化在少數民族的民俗生活中也有不少表現。虎節為彝族的傳統節日,於每年農曆正月初八落日時開始,正月十五日出前結束。聚居於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小麥地衝的彝族自稱“羅羅”,即虎族。男人為“羅羅頗”,即公虎,女人為“羅羅摩”,即母虎。每年,“羅羅”們都要祭虎、跳八虎舞,過八天盛大的虎節。虎作為始祖神靈已經深深滲入到彝族文化中。用廣場狂歡的舞蹈形式表達對虎的敬畏和殷勤,自古以來就是娛神的方式,是為了獲得神靈的保佑,求平安富足。

崇虎、愛虎和保虎

民間廣泛流傳的布老虎是中華虎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調查和搶救布老虎,也是為了留住中國虎文化的標的物,以此入手研究中國虎文化的流變。

作為一種民間工藝,布老虎文化涉及布老虎工藝品,以及與虎文化相關的繡件、掛件、老虎鞋、老虎帽等,可以說為中國虎文化存留了一個活化石。穿戴老虎形狀的帽子、鞋子得到虎的護佑,同時也獲得“化險為夷”的效果,獲得虎的力量,在畏懼被老虎吃掉的同時,還能因為取悅了老虎獲得吉祥。人類的智慧在民間獲得生動的表達。

山東廣為流傳一個歌謠:“寶兒寶兒,你別哭,給你做個布老虎,白天拿著玩,黑夜吃麻胡。”傳說麻胡非常殘暴,曾蒸食過小孩,在百姓心中是魔鬼。做個布老虎,放在嬰兒身旁,就能驅邪消惡。

山東、河南當地的民間布老虎造型,有一個很顯著的特徵,虎的眉毛大多是兩片艾葉的形狀,這也與艾草能辟邪有一定關係。有的地方老虎的眉毛是兩隻相對的鳥兒,比如在淮陽一帶的廟會上,老太們手工繡制的虎頭鞋繡樣中就有雙鳥雙魚相對的圖案,隱喻男女結合、新生命繁衍之意。陝西鳳翔虎眉中的雙魚隱藏在強烈的色彩和裝飾中,不細看不易發現。山西運城的布魚尾老虎,不僅虎身、虎尾是魚的造型,而且還要極明顯地在虎身兩面各繡一條大魚,魚尾相連相交。

分析中國虎文化的流變,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崇虎、愛虎和保虎。

崇虎階段存在於人類社會早期,人們因為狩獵生活和對自然的畏懼,產生了對山林的崇拜和敬仰,將老虎封為山神。因為畏懼老虎進而敬拜老虎,這基本上屬於人類兒童時代對自然力的無奈之舉。在無力征服自然的時候,藉助自然的力量讓人類自身從精神上獲得強大的支援,這是一種心理的暗示行為。從對龍、熊、蝙蝠、蟾蜍等動物的崇拜中,都可以看到民間求取生存的智慧。所謂惹不起就供起來,獲得內心的平安。

到了愛虎階段,龍為皇家貴族獨寵,虎被冷落到民間,民間似乎已具備足夠的能力去接近和親近老虎。於是,人們透過各種方式表達對虎的無畏和喜愛,戴在小孩頭上、踏在小孩腳下、穿在小孩身上、枕在小孩頭下,等等。這讓虎顯得威猛不足卻憨態有餘。正是民間敢將兇猛化為溫柔,老虎的地位也從過去神壇上的圖騰變成了兒童之伴。但人們骨子裡仍舊視其為保護神,只不過更人格化了而已。

目前是保虎階段。民間關於虎的風俗以及眾多虎文化載體逐漸消失,顯示了搶救和儲存、傳承虎文化的迫切。當然,中國人不僅愛布老虎,不只喜歡過虎節,還更加關注和喜愛大自然山林之中的百獸之王,期待新的一年虎虎生威。

(作者系天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詩人,民俗學者)

【來源:環球】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