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老臣高允(之二十五)

作者:由 趣觀天下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3-24

什麼叫名人軼事

第三章中年倥傯

第三節解禁主張

太延六年(440),西部的夏、秦、涼和北部的燕都已經平定,雖然仍有逃亡到敦煌的前北涼沙州刺史沮渠無諱和氐族楊難當野心不死,偶生亂心,但終不足為大患。南方的宋文帝也忙於自己家裡的破事,無暇北顧。這個時候,北魏周邊穩定,戰事不多,難得地出現了安定的大好局面。太武帝拓跋燾是一個閒不住的人,當然也是為了逐漸穩定下來的大魏政治大局考慮,開始著手對朝臣、地方官員和整個國家的治理。他下詔讓中書侍郎公孫質、李虛、胡方回和高允一起議定律令。多年來,拓跋燾樂於躍馬縱橫,享受征服四方的感覺,但慢慢地他也意識到,當四方基本平定以後,域內不再需要武力征戰,日常的管理問題就要重視起來了。他經常召高允、公孫質、李虛和胡方回等人進宮探討問題。高允的真知灼見,很受拓跋燾賞識。這一天,拓跋燾閒來無事,招來高允想聽一聽高允對治理國家的意見。

“高侍郎,這麼大一個國家,想想事情真是多,有時候真的是千頭萬緒啊。當前想要治國安邦高公認為什麼是最重要的?”拓跋燾一改平日威嚴的表情,用平和的語氣問高允。

老臣高允(之二十五)

高允微微地抬頭看了看拓跋燾的情緒,然後在心裡迅速地想了一下,心裡有了底。高允曾經很長時間生活在鄉間,比較瞭解民間的情況,他知道百姓最需要的就是糧食,而自從魏建國以來,一直延續著狩獵、放牧的生活方式,把一些優良的田地封禁起來不能耕種,造成自然資源的嚴重浪費。隨著對周邊戰爭的勝利,朝廷把許多地方的民眾強行遷到平城附近,這樣京城的遊民就越來越多,面臨著廣大遊民無事可做而糧食供應又嚴重困難的問題。這個問題,高允早就注意到了,但一直沒有說出來。這麼多年高允已經掌握了一個很重要的自保之道,知道什麼時候能說話,什麼時候不能說話,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話。今天看到拓跋燾真誠地向他詢問,情緒也比較好,高允覺得這是把心裡的話說出來的最好時機,於是他向前挺了挺身子,朝拓跋燾深深一拜:“回皇上,臣小的時候,父親早亡,生活微賤,比較瞭解的只有農民在田裡耕作的事情,讓臣給您講一講耕作種田的事情吧。古人講過,在方圓一里大小的範圍之內,可開闢出田地三頃七十畝,那麼方圓百里的範圍內則可以開闢出田地三萬七千頃。如果種田的農人能夠勤奮耕作,則每畝可增加糧食三鬥;如果不能勤奮耕作,則每畝會損失三鬥。在這方圓百里的土地之上,增加減少的數量,折算下來合計就有糧二百二十二萬斛,何況天下如此之廣大呢?如果國家和私家都能夠有充足的糧食儲備,即使遇到了荒年,皇上您和我大魏朝廷也不會有什麼可憂慮的吧?”

老臣高允(之二十五)

拓跋燾聽了高允的話,覺得非常有道理,他頻頻地點著頭,說:“你說得對啊,你說的真是對啊!”

“臣覺得,治理國家,就是讓天下百姓過好日子。民窮必反,如果天下的百姓能安居樂業,過上安定富足的日子,估計天下就是太平的了。如果百姓富庶了,定能保我大魏天下千秋萬代。”

高允說到這裡,拓跋燾一下子激動地從椅子上站了起來,他的滿臉的鬍子跳動著,眼裡放出灼人的光芒。

看到拓跋燾這種表情,高允覺得是把關鍵的話說出來的時候了,他又一次站起來理理衣服,然後一拜到底:“皇上,臣剛才說了這麼多,其實是有其他的話要說,不知道該說不該說?”

“哎,高侍郎,你有什麼話快快說出來,快快說出來。”拓跋燾朝高允把手攤開,做出了一個讓他不要有任何顧忌的動作。

“稟皇上,這些年天降祥瑞於我大魏,群寇被滅,四方歸附,南到淮河,北到大漠,皆已為我大魏所有,可以說我大魏地廣民多。然而一直以來,我們延續著禁田之制,把廣博的良田沃土封禁起來。廣博的良田封禁起來不能耕種,等於物不能盡其用。而歸順的百姓卻無田可耕,無糧可食,流民一天比一天多,這會產生許多社會問題。如果能夠解禁良田,按戶按人頭分發給百姓耕種,使耕者有其田,糧食豐盈,櫃滿缸實,則定會百姓安樂,天下太平。到那時,春天人們在田地裡播下糧食種子,慢慢地大地上到處都會長出綠色;到了夏天,莊稼茁壯成長,人們在花枝招展的田地裡辛勤地耕耘;秋天一望無際的大地之上,到處都瀰漫著糧食的香氣,充盈著喜悅的歡聲笑語;這樣還沒有到了冬天糧食就歸了倉,家家戶戶糧食滿倉,心情開朗,我大魏就會出現一片祥和喜慶的景象。如此一來,我大魏土地上的百姓一定會感念皇上的恩德。”

老臣高允(之二十五)

“太對了,你說得太對了。禁田這麼久了,其他的人難道不知道嗎?怎麼沒有誰跟朕說過這樣的話呢?是他們沒有想到嗎?”拓跋燾邊說邊看著旁邊的公孫質、李虛和胡方回,這幾個人聽到拓跋燾這樣問,目光又一下子從他們的臉上掠過,都慚愧地低下了頭。

“估計大家都想到了,只是以前考慮到蠕蠕、偽涼、偽燕等屢屢作亂,朝廷無暇顧及此事,怕影響皇上您征伐四方的心啊!”

“高侍郎啊,你實在是太厚道了。聽你這麼一說,朕下定了決心,從今天開始,全面解禁良田,把以前禁耕的土地全部按戶、按人頭分發給百姓,讓他們在廣大的土地之上種出大片大片的莊稼來。”

“皇上聖明。這樣地有其用,民有其糧,過不了多少年,國民都富裕起來了,我大魏就更加強大了。”

“高公啊,我記得你是神四年朕下詔召來的有識之士,算年頭也不少了,可是職位還是不高啊!”

“回皇上,臣確實是神

四年由皇上詔徵入朝的,當時有太原張偉、廣平遊雅、河間邢穎、趙郡李靈、博陵崔綽、范陽盧玄等。”

“按說這麼多年了,你也該升遷好多次了,但為何還是個郎官?”

“回皇上,為臣才薄德淺,能為朝廷效力、有一口飯吃就心滿意足了。只望我大魏天下穩定,國泰民安。”

老臣高允(之二十五)

“這個崔司徒,按說你們也是世交,你渤海高家與清河崔傢俱為名門,他舉薦了那麼多人,怎麼把你給漏掉了。不該啊,實在是不應該啊!”

“謝皇上厚愛,臣天生愚笨,無能擔當大任,如此也已是皇上恩德,再不敢有其他非分之想。”

“好吧,朕明白了。”

回到家中,往事歷歷在目,高允徹夜難眠。

想想自己為官這麼多年,事也做了不少,卻始終在中書做著一般的郎官,皓首白髮之人日日出現在中書省一群普通的小官之中,成了一個讓好多人不解的謎團。難怪連皇上都不能理解啊!

但高允心裡就如明鏡一般,想起一直以來跟自己交往多年的司徒、朝中重臣崔浩,高允的心裡就會產生連自己都難以說清的滋味。然後,他在暗夜裡無奈搖搖頭。是的,高允百味雜陳地搖了搖頭,他的這個動作真的是意味深長,意味深長啊!

官場規則就是植物生長規則,不願依附,便無支撐,但有的時候依附於人,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本心,這麼多年了高允留下了自己獨特的人生軌跡,卻也在忍受著無法言說的痛苦和挫折。

高允想起了高僧支曇猛的話:“人生進退,本是緣分。當進則進,該退則退。如果不懂得退,前邊面臨的可能就是孽啊!”

“當進則進,該退則退。如果不懂得退,前邊面臨的可能就是孽啊!”高允一遍一遍地品味著支曇猛高僧的這句話。

老臣高允(之二十五)

作者簡介:侯建臣,男,中國作協會員,山西省作協全委會委員,魯迅文學院高研班學員。先後在《小說選刊》《新華文摘》《散文選刊》《小小說選刊》《北方文學》《山西文學》《星火》《寫作》《黃河》《山東文學》《陽光》《當代人》《散文百家》《鹿鳴》《當代小說》《短篇小說》等刊發表文學作品多篇。作品多次被年選、排行榜等選入。出版有散文集《邊走邊哼》《亂燉》、小說集《走著去一個叫電影院的地方》、童話集《森林爺爺的大靴子》和長篇童話《點點白的俏鞋子》等。

【來源:大同市傳統文化促進會】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