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曹操治軍,只是在壓迫,在用法治,而不講恩義

作者:由 愛分享的小作家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3-26

走為上計什麼意思

《三國志

·魏志·武帝紀》載當時的情況是:“會張邈與陳宮叛迎呂布,郡縣皆應”。曹操回軍與呂布等部交戰又以失敗告終。《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載此次戰鬥說:“布出兵戰,先以騎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陳亂,馳突火出,墮馬,燒左手掌.司馬樓異扶太祖上馬,遂引去。”

曹操治軍,只是在壓迫,在用法治,而不講恩義

曹操此時是第二次與西北軍團

(呂布幷州人,屬北方,然其從董卓集團中脫離出來,故籠統稱為西北軍團。)交戰,初戰徐榮,不利;此戰呂布復不利,可見西北軍隊的戰鬥力是很強的。而此役呂布的策略也是很對的,雖然青州兵精悍,實戰經驗豐富,但是畢竟是從農民起義軍改編過來的,紀律性都比較差。呂布看到這一點,選擇攻擊青州兵,所以取得了勝利。事實上青州兵到最後也沒有被曹氏完全同化,囝後來曹操剛去世青州兵亂就是這個原因。

曹操治軍,只是在壓迫,在用法治,而不講恩義

由此可見曹操治軍,只是在壓迫,在用法治,而不講恩義。所以他的統治總是蘊含著諸多不穩定的因子。而此時劉備接替陶謙成為徐州牧,曹操既失掉自己根基兗州,又沒有得到富庶的徐州,此時他的事業跌至了低谷。但是曹操的樂觀精神在此危機時刻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避免了曹操的事業朝著更壞的方向發展,從而使他的事業有了復振的可能。在得知呂布佔據兗州之後的某些戰略失策後,曹操竟然高興地對部下說:

“布一旦得一州,不能據東平,斷亢父,泰山之道乘險要我,而乃屯濮陽,吾知其無能為也。

曹操治軍,只是在壓迫,在用法治,而不講恩義

靜回而支撐曹操樂觀精神的是他獨到的軍事戰略眼光。所以當曹操再次與呂布交戰時,戰場的主動性就全在曹操手中了。《三國志

·魏志·武帝紀》載興平二年,曹操與呂布的會戰“會呂布至,又擊破之。夏,布將薛蘭、李封屯鉅野,太祖攻之,布救蘭,蘭敗,布走,遂斬蘭等。布覆從東緡與陳宮將萬餘人來戰,時太祖兵少,設伏,縱奇兵擊,大破之

曹操治軍,只是在壓迫,在用法治,而不講恩義

可見曹操吸取了上次戰鬥失利的教訓,不再與呂布騎兵正面衝突,採取迂迴奇兵取勝的策略,寧鬥智,不鬥勇,曹操的軍事才能又一次得到了提高。裴注引《魏書》記載了這次戰鬥的細節:

“於是兵皆出取麥,在者不能千人,屯營不固。太祖乃令婦人守陴,悉兵拒.乞屯西有大堤,其南樹木幽深。布疑有伏,乃相謂日:‘曹操多譎,勿入伏中。’引軍屯南十餘里。明El復來,太祖隱兵堤裡,出半兵堤外。布益進,乃令輕兵挑戰,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騎並進,大破之,獲其鼓車,追至其營而還。“

曹操治軍,只是在壓迫,在用法治,而不講恩義

這則文獻材料把曹操的軍事才能展露無遺。本來曹操大部隊外出取糧,後防空虛,當呂布來攻時,曹操讓婦女都參加守城。陴,這裡是就是城牆的意思。如《左傳

·宣公十二年》:“國人大臨,守陴者皆哭.”;又《宋史·李庭芝傳》:“庭芝開壁納使者,斬之,焚詔陴上。”可見曹操總能靈活應變,這也是他性格機警的表現,而這一性格也是他無敵於天下的一大原因。同時,此役復顯曹操的堅毅本色,不以一次設伏不成功,便棄之不用,他能堅持自己正確的見解,並能根據實際情況作出適當的調整,在當時是很出類拔萃的。

曹操治軍,只是在壓迫,在用法治,而不講恩義

所以最後

布夜走,太祖復攻,拔定陶,分兵平諸縣。布東奔劉備,張邈從布,使其弟超將家屬保雍丘。秋八月,圍雍丘.冬十月,天子拜太祖兗州牧.十二月,雍丘潰,超自殺。夷邈三族。邈詣袁術請救,為其眾所殺,兗州平,遂東略陳地。竹。終於復得兗州。而此次充州爭奪戰也沉重地打擊了兗州舊士族勢力,兗州舊士族集團幾乎芟夷殆盡。使曹操在兗州紮根更為

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