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100多年過去了,多少人活成了張愛玲筆下的《怨女》

作者:由 十點讀書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8-03

父母雙亡女孩是什麼命

“大姑娘,大姑娘,拉拉手……”

一聲醉漢的調笑聲,撞開了“麻油西施”銀娣的門,也讓我們一腳踏進了張愛玲蒼涼的舊日世界。

跟隨其後的,是炎天暑日裡舊上海的風物、人群、鹹溼黏稠的氣味,以及一個關於金錢、愛情、墮落的故事。

作為《金鎖記》的姊妹篇,張愛玲的《怨女》,用極度細膩的筆觸,讓我們看到了:

貧家女銀娣如何一步步“自願”墜入慾望的大網,在諸多曖昧不清的關係中,活成幽靈一般的“怨女”。

100多年過去了,多少人活成了張愛玲筆下的《怨女》

當她的人生在書頁裡徐徐展開,我們看到這個“備受爭議”的女人身上,有人性的幽微、命運的逼迫乃至時代的悲劇。

民國初年的動盪歲月中,有無數個“銀娣”被慾望驅使,在命運裡求索,最終誤入歧途,悔之晚矣。

而10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又有多少人活成了張愛玲筆下的《怨女》。

100多年過去了,多少人活成了張愛玲筆下的《怨女》

在貧窮里掙扎,骨氣抵不過金錢

《怨女》的故事,開始於一場鬧劇。

一天傍晚,黃昏初定,上海石子路上的小店都上了排門,而一個醉酒的木匠,卻在麻油店前“砰砰砰”地拍門。

銀娣懶散地擎著一盞油燈,不情願地開了道門縫,卻不想木匠一把推門進來,吃吃笑著,滿口穢語。

情急之下,銀娣將油燈甩過去,狠狠地燙了木匠一下,才得以脫身。

木匠一路罵罵咧咧地走遠,街坊四鄰倚著門框,饒有興致地議論著銀娣和她那對嗜錢如命的兄嫂。

銀娣自幼父母雙亡,跟著兄嫂在麻油店過活,長大後出落地十分標緻,總讓十里八鄉的登徒子心猿意馬。

而兄嫂對其待價而沽,大張旗鼓地引媒人上門相看,不是想把她賣給商賈大戶,就是想讓她給當官的做小。

起初,銀娣恨死了哥哥嫂子,怨他們壞了她的名聲,罵他們唯利是圖,還揹著哥嫂愛上了藥店裡的夥計小劉。

100多年過去了,多少人活成了張愛玲筆下的《怨女》

可漸漸地,銀娣意識到“窮”是一座難以翻越的大山。

她親眼目睹鄉下的外公外婆是如何來城裡搖尾乞憐;她眼見小劉家一貧如洗,過得與乞丐無異;

同樣的,她也瞧見了洋車裡的太太小姐,穿金戴銀;聽說了歌舞場裡的紈絝子弟,千金買笑。

站在命運的岔路口,銀娣思忖著:

嫁給小劉,就是嫁到鄉下受苦,一輩子難有出頭之日,倒不如遂了哥哥嫂嫂的意,嫁到大戶人家,起碼不用受窮。

不久後,媒婆吳嬸子上門,將銀娣說給了高門大戶——姚家,嫁給了身有殘疾的二少爺。

街上不再有伶俐爽快的“麻油西施”,姚府上多了個出身卑賤的二奶奶,銀娣不知道在之後漫長的人生裡,會經歷怎樣的風雨,洶湧而來的,是改變命運的快感。

關於銀娣的選擇,太多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可在貧窮里掙扎的人,又能有幾個扛得住金錢的誘惑。

有時候,人的骨氣在慾望面前,脆弱得不堪一擊。

多少人希望透過婚姻改變出身階層,又有多少人心懷僥倖,相信只要運氣好,天上真會掉餡餅。

但別忘了,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命運饋贈的所有禮物,都暗中標好了價格。

窮不是錯,想逆天改命也不是錯,錯的是貪婪,錯的是靠別人給自己體面。

100多年過去了,多少人活成了張愛玲筆下的《怨女》

萬般皆苦,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

銀娣單薄的身影,隱入姚府的深宅大院,她像忽然跌進一個漩渦,身邊沒有任何浮木。

在她眼裡,丈夫二少爺根本算不得一個“人”,他生來殘疾,前雞胸後駝背,眼睛看不見,還有哮喘病。

當家婆婆姚老太太待人嚴苛,對兒媳婦更是說一不二。

同輩的兩個妯娌,都是官宦小姐,打心眼兒裡瞧不起銀娣,不是拿她取笑,就是躲得遠遠的。

而府中的僕婦下人,也全是一雙富貴眼,從沒把銀娣當正經主子。

銀娣心氣高傲地嫁進來,本以為是 “鯉魚躍龍門”,誰曾想,竟是“啞巴吃黃連”。

如今,姚府不待見她,而麻油店也不可能再回去。

因為,她前腳嫁人,哥嫂後腳就把她的屋子另作他用。

除了二少爺那張黑黢黢的雕花木床,銀娣再也找不出可以收留自己的地方。

可守著這個“不人不鬼”的怪物,再想想大少爺和三少爺的風光,憤怒和壓抑像一團火焰,在銀娣心中翻滾灼燒。

就在她幾近崩潰的時候,轉機卻悄然降臨——銀娣懷孕了,一年後,生下了一名男嬰。

100多年過去了,多少人活成了張愛玲筆下的《怨女》

母憑子貴,不僅老太太誇讚她,親戚們上門巴結,就連曾經對她非打即罵的嫂嫂,都在面前伏低做小,伺候了好幾個月。

更讓她意外的是,英俊風流的三少爺,竟主動示好,暗中表白,口口聲聲把銀娣捧為愛情女神。

銀娣在突如其來的幸福裡意亂情迷,有兒子和三少爺撐腰,她再也不用像過街老鼠,夾著尾巴做人了。

遺憾的是,僅僅幾個月後,兒子被老太太抱給奶媽養著,而三少爺也另結新歡,冷了銀娣。

一天晚上,銀娣萬念俱灰,尋了短見。

後來,她所幸被救下,但姚家容不下這種“尋死覓活”,銀娣被徹底冷落。

無數個孤寂的夜晚,銀娣抽離出來,像電影裡的畫外音,傾訴道:“她覺得自己像個死人,與活人之間隔著一層。”

其實,對她而言,即便出身卑微,也可以自尊自愛,靠自己站起來。

《擺渡人》裡有一句詰問:

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

答案是:自己。

吃人的舊歲已走遠,但當下的生活,我們不也時常跌入絕境,孤立無援?

萬般皆苦,有人像銀娣一樣慌亂地去抓救命稻草,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

但也有人能看清現實,咬牙前行,做自己的擺渡人。

100多年過去了,多少人活成了張愛玲筆下的《怨女》

人生是種選擇,誰也逃不過因果定律

銀娣在姚家熬了十幾年,熬走了丈夫、婆婆,熬大了兒子,也把自己熬成了黃臉婆。

姚老太太死後,三兄弟分家,以九老太爺為首的族人們,欺負她孤兒寡母,故意將幾處低劣的田產房屋分給她,而值錢的股票,卻一分都沒給。

銀娣不服,撒潑耍橫,罵天罵地,結果無人理會,大家全都看她笑話。

不久後,銀娣就和兒子玉熹搬了出去,住進了一處破舊的二層小樓。

她滿心怨恨,怨世道不公,怨人情冷漠,怨玉熹不上進,怨老僕們笨手笨腳。

家門外,世道不太平,租子難收,鋪子難租;家門內,一片死氣沉沉,親戚不上門,兒子躲著她。

一年冬天,曾經的情夫三少爺竟登門拜訪,一番柔情蜜意之下,卻是覬覦銀娣那點家當。

一聽到“要錢”,銀娣狠狠甩了他幾巴掌,結果三少爺懷恨在心,開始私下裡帶玉熹逛窯子,腐蝕銀娣生命裡唯一的希望。

100多年過去了,多少人活成了張愛玲筆下的《怨女》

眼看兒子敗家,銀娣慌忙為他娶了一門親,可新娘子上門後,銀娣又拿出婆婆的架勢,對媳婦百般虐待。

要麼罰人站在風口上吹一夜冷風,要麼當眾嘲笑人家樣貌醜陋,要麼叫著僕人對她惡意咒罵。

結親只一年,新媳婦就被氣得生了重病,在無醫無藥的情況下,很快死了。

但銀娣沒有罷手,她把丫鬟冬梅指給兒子做小。可冬梅不是省油的燈,仗著生了幾個孩子,處處與銀娣作對,一家人過得雞飛狗跳,不得安寧。

故事最後,玉熹一事無成,僕人們死的死,跑的跑,而年老色衰的銀娣在坐吃山空中,又回到了貧窮的原點,麻木又無助地一天天熬著。

100多年過去了,多少人活成了張愛玲筆下的《怨女》

張愛玲對眾生的精準解剖,讓我們看到:作惡的人,終有惡報。

不僅是銀娣,小說裡所有的“壞人”,結局都令人唏噓。

仗勢欺人的九老太爺妻離子散,自私無情的大少爺被官司纏身,而薄情寡性的三少爺,也家財散盡,早早地患病身亡。

《涅槃經》有言:“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迴圈不失。”

反觀我們自己,何嘗逃得過這世間的因果定律?

你為別人鋪路搭橋,別人才會為你撐傘遮雨;你對別人釜底抽薪,別人自然視你為敵。

命運不公,生存不易,如果將內心的委屈化為惡意,任是誰也逃不過昭昭天理。

100多年過去了,多少人活成了張愛玲筆下的《怨女》

學者許子東曾說:

在張愛玲筆下,愛情故事不只是鮮花、月光、沙灘、溫情……有的是算計、博弈、戰鬥。

恰如《怨女》裡的愛恨糾纏,與其說是一個女人的血淚史,不如說是世道人心的照妖鏡。

我們都曾面對人生的選擇,選擇了金錢,就得承受慾望的焚燒;想靠別人,就可能任人擺佈。

在人世間摸爬滾打,若生害人之心,那結果必將是報應不爽,自食其果。

銀娣的故事已泛黃顯舊,她的風韻、情慾、狠毒,已消散於茫茫時光中。

100多年過去了,多少人活成了張愛玲筆下的《怨女》

然而,當你合上書頁,閉著眼睛隨便想起哪個畫面,就能頓時躍進那個逝去的年代。

銀娣彷彿從來沒有遠去,而是化作一縷縷暗影,飄蕩於我們的生活中。

她似乎站在幽暗的閣樓上,向我們唇語:

人生起起落落,要抵擋住金錢的誘惑,凡事靠自己爭取,常存良善之心,那再苦再難的日子,也終會飄散不見。

別像我這樣,活成“怨女”。

與朋友們共勉。

作者

| 瑾山月,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圖片

| 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