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納蘭性德這首詞運用4個典故,愛情是什麼?遇見卻錯過相...

作者:由 詩詞村知書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1-04-27

哀感頑豔什麼意思

【點選右上角“關注”,學習更多詩詞知識】

納蘭性德生於順治十一年臘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納蘭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豔,格高韻遠,獨具特色。

今天我們一起品讀的是納蘭的《浣溪沙·十八年來墮世間》,有關納蘭和沈宛的故事,詞雲:

十八年來墮世間,吹花嚼蕊弄冰弦,多情情寄阿誰邊。

紫玉釵斜燈影背,紅綿粉冷枕函偏,相看好處卻無言。

有關這首《浣溪沙》,在納蘭的《飲水詞》中其實非常獨特。首先他的情感色彩,總體而言是比較歡愉的,所以有人認為根據那句“十八年來墮世間”,認為這是納蘭與盧氏新婚之喜所作,當然也有認為這是納蘭懷念他的初戀情人所作。但是從典故的運用角度來看,這首《浣溪沙》毫無疑問應該是他和沈宛之間的感情,為沈宛所作。我們知道,雖然納蘭出身滿族貴族,但是他和絕大多數的滿族貴公子並不一樣,他真心熱愛喜愛的是漢文化。所以我們說納蘭其實就是清初滿漢文化進行交融之後,所產生的一個人間璀璨的結果。他的愛情其實也是這樣,你看他所熱愛的女子,除了那個初戀的女子到底是誰,我們不太清楚。盧氏雖然是旗人,但她其實是漢官之女。這就可以看出他對漢文化的那種喜愛和嚮往。所以,但凡能夠在情感上能成為納蘭的知己之人,也一定,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前提,就是能代表漢文化的特色。所以在盧氏逝後多年之後,其實在他的人生的另一個知己顧貞觀,他是特別瞭解納蘭的,看到納蘭深陷悼亡之苦,整日悽苦無助。所以這時候,顧貞觀——他的人生知己,為了安慰納蘭,就給他介紹了一位江南女子,這也就是江南名妓沈宛。

納蘭性德這首詞運用4個典故,愛情是什麼?遇見卻錯過相...

沈宛字御嬋,是浙江烏程人,在當時,就已是名滿江南的才女,沈婉作有《選夢詞》,所以也是一位著名的女詞人。對於納蘭來說,沈宛這樣的才情,不用說,是他所續娶的官氏或者其他的滿族貴族女子所不能比擬的。所以他在給顧貞觀的信裡就說,他就說“吾哥所識天海風濤之人,未審可以晤對否。弟胸中塊壘,非酒可澆,庶幾得慧心人,以晤言消之而已。”這其實就表現出了對顧貞觀所介紹的沈宛的傾慕。想來納蘭應該是讀過沈宛的詞作的,當然反過來沈宛對於納蘭的聲名以及他的詞情,我想也一定是知之甚深的。所以經顧貞觀的介紹,兩個人一拍即合。但值得注意的是,納蘭所說的這個“天海風濤”之人,這一句呢,其實就和這首《浣溪沙》息息相關了。“十八年來墮世間”,這到底是不是確指當時沈宛十八歲,這很難說。其實這句“十八年來墮世間”,是直接引用了李商隱的《曼倩辭》,李商隱在寫東方朔的詩裡說“十八年來墮世間,瑤池歸夢碧桃閒。如何漢殿穿針夜,又向窗中覷阿環。”這說的是東方朔的典故,是說東方朔曾經對同僚說,除了大王公之外,天下將來沒有人知道我是誰。他死後,漢武帝聽說了這句話,就把大王公招來詢問,大王公也很驚訝,說我也不知道呀。武帝想了想就問那你有什麼特長嗎?大王公回答說,我喜歡觀察星象、推算曆法,武帝又問,“那這些年星象有什麼異常嗎?” 大王公回答說,其他的星都很正常,唯獨歲星有十八年不見了,最近才重新出現。漢武帝一聽,恍然大悟,嘆息說道,這就是了,東方朔陪伴我十八年,我竟然一直不知道他其實是歲星下凡的。

但接下來說,“吹花嚼蕊弄冰弦”,這就很關鍵了。“弄冰弦”是說對方的音樂才能,據《楊太真外傳》記載,楊玉環所奏之琵琶,它的弦是“未呵彌羅國”的琵琶弦,是用冰蠶絲所制。所以洪昇的《長生殿》裡寫貴妃彈琴,是“冰弦玉柱聲嘹亮,鸞笙眾管音飄蕩。”但是比這個“弄冰弦”更重要是前面四個字——“吹花嚼蕊”,這也就和納蘭寫給顧貞觀的信裡所提的“天海風濤”之人息息相關了。

納蘭性德這首詞運用4個典故,愛情是什麼?遇見卻錯過相...

原來這個典故出自李商隱的《柳枝》。其實我們在講李商隱的時候也曾經提到過,柳枝是一個歌妓,他的鄰居其實是李商隱的堂兄,一天無意中聽到李商隱的堂兄在朗誦李商隱的詩,便驚異地問,這麼美好的詩作是誰人所作?那麼,李商隱的堂兄就直言以告之,那麼柳枝就請他帶話,請李商隱為她寫詩。第二天,李商隱見到柳枝,便一見傾心,兩個人約定三日之後,於河邊相會,贈詩定情。哪知道李商隱被朋友所戲弄,帶走了行囊,與柳枝生生錯過,所以後來李商隱作有《柳枝》詩五首,並作有詩序。李商隱在詩序裡說,“柳枝,洛中裡娘也。生十七年,塗裝綰髻,未嘗竟,已復起去,吹葉嚼蕊,調絲擫管,作天海風濤之曲,幽憶怨斷之音。”所以“吹花嚼蕊”,其實就是“吹葉嚼蕊”,而柳枝能“作天海風濤之曲,幽憶怨斷之音。”可見其音樂水平之高。所以納蘭給顧貞觀信中所說的“天海風濤”之人,與這裡“吹花嚼蕊”之人,其實應該是同義的,而且這也暗合了沈宛的身份。

沈宛其實也是江南名妓,而柳枝呢,當時也是歌妓,所以這裡的“十八年來墮世間,吹花嚼蕊弄冰弦。”一定是沈宛,而不可能是盧氏,因為如果是盧氏的話,那麼“十八年來墮世間”的典故,以及“吹花嚼蕊弄冰弦”的典故,都與盧氏身份萬不契合。當然納蘭所看重的是沈宛的那種才情,是她如傳奇的女子在這人世間瀟灑飄逸的身影。所以他感慨說,能和沈宛結合,“多情情寄阿誰邊”,這是一句讚歎,也是一句痴情之問。那位“十八年來墮世間,吹花嚼蕊弄冰弦。”的仙女,簡直讓納蘭看呆了,竟不由得痴痴地想,傻傻地想,是哪個幸運兒能得到她的垂青啊?這彷彿是明知故問,但其實是內心的一種激動與感恩,是感嘆這樣美麗而出眾的沈宛竟然也同樣屬意自己。後來經顧貞觀的從中撮合,沈宛對納蘭也同樣傾慕已久,兩人一見傾心,後來顧貞觀親赴江南,將沈宛護送至京,與納蘭終於相聚在一起。但是彷彿 “有情人終成眷屬”,可是現實紅塵的無奈依然如一條巨大的鴻溝,橫亙在納蘭的情感生活面前。所以接下來的下片場景依然是歡喜的,可是情味呢,卻值得細細揣摩。

納蘭性德這首詞運用4個典故,愛情是什麼?遇見卻錯過相...

下片雲:“紫玉釵斜燈影背,紅綿粉冷枕函偏。”這也是眼中所見。“紫玉釵”用到了霍小玉的典故,我們在講李益與霍小玉的時候,曾經說過,霍小玉的紫玉釵曾經是二人定情的信物。霍小玉一片痴心,卻“遇人不淑”,李益終究負心背情,而霍小玉終究為情而傷、為情而亡。所以面對這樣心事重重的佳人,連納蘭自己也“相看好處卻無言”。“相看好處”當然是眼前佳人之好,配以“紫玉釵斜燈影背,紅棉粉冷枕函偏。”的背景,一種可能是說眼前佳人之好,哪怕不需要任何的裝扮,哪怕只是最生活的原貌,它的好,它的妙也讓人讚歎無言;但也有可能有另外一層意思,既然背景是“紫玉釵斜、紅綿粉冷”,是“燈影背處,枕函有偏”,那麼也有可能是有一種隱憂,雖然兩情繾綣,雖然相看好處卻無從說起,難以明言。那麼這又是一種怎樣的隱憂呢?我們一開始就說了,按照納蘭的追求和他的才學,和他心中的最理想女子的設定,普通的,比如說具有滿族貴族身份這樣的女子,其實很難獲得他的情感認同與情感共鳴的,他所希望的愛情、他所需要的愛情應該是一種知己式的愛情。

所以不論是“吹花嚼蕊”的典故,還是“紫玉釵斜”霍小玉典故,其實都與沈宛的身份是相合的。所以這首《浣溪沙》從此也可以看出不可能是寫盧氏,其所引柳枝與霍小玉的身份與盧氏都萬不相合。所以沈宛的這種身份,就使得雖然她和納蘭人生知己與一見傾心,但現實卻重重阻礙,有情人不可能終成眷屬。所以不要說迎娶沈宛,連立沈宛為妾都不可能。納蘭再愛沈宛,兩個人再情投意合,他也不能娶沈宛,不要說娶她,甚至把她立為側室,也就是納為妾也不可能,所以納蘭只能在京另立別館與沈宛相聚。對於納蘭,沈宛固然也欽慕深愛,但對於這樣尷尬的身份,沈宛自己時間久了,也有別樣的苦楚。所以沈宛亦作有《菩薩蠻憶舊》,詞雲:“雁書蝶夢皆成杳,月戶雲窗人悄悄。記得畫樓東,歸驄系月中。 醒來燈未滅,心事和誰說。只有舊羅裳,偷沾淚兩行。”納蘭既蓄之於別館,又常護從御駕之側,所以即便與沈宛也是離多聚少,兩人誠所謂“相看好處卻無言”。

納蘭性德這首詞運用4個典故,愛情是什麼?遇見卻錯過相...

後來,納蘭選擇了理解與放手,而沈宛帶著情愛的傷痕回到江南。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說在納蘭三十一歲病逝之後,沈宛還懷有納蘭的遺腹子。史載納蘭共生子三人,長子福哥呢,是顏氏所出,次子富爾敦是盧氏所出,那麼三子福森傳說是沈宛的遺腹子。當然除了三個兒子,納蘭據說另有四女,其中的第二個女兒,後來嫁給了雍正朝的名臣年羹堯為妻,所以是要論起《甄嬛傳》來,納蘭的二女兒其實就是華妃的嫂子。當然不論納蘭和沈婉最後的人生結局如何,沈宛曾經出現在納蘭悲傷的命運裡,成為他最後的情感寄託。雖然“相看好處卻無言”,但這樣各富才情的才子、佳人,在紅塵裡終得相遇,終得在悽苦的人世間互相慰藉,這大概也是人世間一種莫大的緣分了吧?

對於納蘭來說,他所愛的人,不論是他的初戀,還是他的髮妻盧氏,還是最後出現在他生命裡的沈宛,那都是“十八年來墮世間”的精靈了,都是上天給他生命的莫大的恩賜。可惜,他都不能慢慢陪他們慢慢到老,人世間最悲哀的事莫過如此。那麼艱難的遇見卻終將錯過,那麼美好的相逢卻“相看好處卻無言”。所以愛情是什麼,愛情是人世間最滿的幸福,又是人世間最深的傷痛,是“人生若只如初見”,是“相看好處卻無言”。納蘭的這首《浣溪沙·十八年來墮世間》你有什麼不同見解,你還喜歡納蘭性德的哪首詞,歡迎評論留言。

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

【點選右上角“關注”,學習更多詩詞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