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豪言可“投鞭斷流”的苻堅,為何在淝水之戰輸得那麼慘?

作者:由 舊史今談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9-20

投鞭斷流是誰

東漢末年,朝廷羸弱不堪,導致民怨四起,引發黃巾起義。此時的天下群雄逐鹿,你爭我搶,好不熱鬧。而後時過境遷,董卓袁紹先後離世,最終形成一個天下三分的局勢,那便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勢力、劉備“劉氏之後、光復漢室”的陣營以及孫權“接替兄長、割據江東”的軍團。

然而三方勢力雖風光一時,卻無法風光一世,在各自老大相繼撒手人寰後,終歸還是三國歸晉,便宜了那司馬家族。

豪言可“投鞭斷流”的苻堅,為何在淝水之戰輸得那麼慘?

卻說那司馬家族,運氣雖好,但治國實力卻差得很。在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三國之後建立西晉政權,卻無法做到治國有方,長治久安,故而就算是從滅吳之日算起,也才僅僅統治了37年而已。這其中的緣由,很大程度是因為那西晉王族在大一統之後,舉國歡慶,極度沉迷於奢侈腐敗的生活之中,至於治國理政?對不起,沒那閒工夫。

所以,以晉武帝為首的權貴集團所帶領的政治風氣,那算得上是黑暗至極,貪贓枉法、行賄受賄、買官賣官的行為盛行不斷。統治者昏庸無能,各諸侯國勢力過於強大,再加上後來的大量遊牧民族瘋狂內遷,直接導致了西晉在經歷了八王之亂後,無法控制局面,各民族各自起兵,亂我中原,史稱“五胡亂華”。在這一系列歷史事件之後,西晉王朝元氣大傷,再無統治天下的能力,故而無奈滅亡。

自此,歷史進入了“十六國”的時代。

豪言可“投鞭斷流”的苻堅,為何在淝水之戰輸得那麼慘?

十六國,分別指的是前趙(匈奴)、後趙(羯)、前燕(鮮卑)、前涼(漢)、前秦(氐)、後秦(羌)、後燕(鮮卑)、西秦(鮮卑)、後涼(氐)、南涼(鮮卑)、西涼(漢)、北涼(盧水胡)、南燕(鮮卑)、北燕(漢)、夏(匈奴)、成漢(巴氐)。而豪言萬丈,自稱己方軍隊可“投鞭斷流”的主人公,便是這其中前秦(氐)的君主——苻堅。

要說這苻堅呀,出身高貴,實乃真正的皇室後代,他的爺爺是前秦惠武帝苻洪,爸爸苻雄雖未擔任皇帝,但也憑藉自身能力,高居丞相之位。而且,苻堅為人可不像西晉那些昏君,在即位之後,勵精圖治、審時度勢、任人唯賢,在位前期大力推行休養生息政策,並重用漢人王猛。

豪言可“投鞭斷流”的苻堅,為何在淝水之戰輸得那麼慘?

要知道,苻堅乃是氐族之人,並且統治地區在漢人地界,而相比於同期的其他君主,在識人用人方面,能做到這一點的,並無一二。所以,在有了這些先決條件,再透過加強生產、促進發展,終讓前秦的勢力強盛,實力強大。

尤其是在軍事實力與經濟實力兩個方面,甩了同時期其他幾個政權主體不知道幾條街。而正所謂,“落後便要捱打”、“弱肉強食”,更何況那是在一個多個政權並存的時期。所以,苻堅堅決選擇以軍事力量,強行出擊,先後攻滅前燕、出兵西拓、北取代國。

最終在順順利利先後消滅了北方多個獨立政權之後,前秦的實力也達到了一個頂峰,那便是一統北方,且順便攻佔原來由東晉統治的蜀地,佔領長江北部大部分的地區,從而形成一個與東晉南北對峙的局面。

一直到此為止,我們本期的主人公苻堅那所帶給世人的形象都是美好的、高大的、暫無負面影響的,然而要說人無完人,也必然沒錯,套用在苻堅身上,也同為適用,那是因為,在公元383年,發生了一場戰爭,而這場戰爭,也算是苻堅人生的一個轉折點。當然,此為後話,姑且按下不表。

豪言可“投鞭斷流”的苻堅,為何在淝水之戰輸得那麼慘?

就在公元375年,苻堅為政期間,最器用之人——王猛,不幸去世。其實早在前文中,就已經提及這位人物,而我們也必須知道,就這麼一位漢人,對於苻堅及其他的前秦政權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王猛呢,一生倒是經歷頗多,不僅出身貧苦,小時靠販賣小物件為生,而且在刻苦學習,認真研讀軍事文著,瞭然天下風雲,欲出仕指點江山之時,卻苦於無緣遇到賞識之人,且所輔之君王,皆不成才不成器,無奈之下,只好退居西嶽華山之中,計劃靜等明主的出現及邀請。

然而,倒也巧得很,在苻堅即位之後,經人介紹,瞭解到當世有如此一位賢人在靜待明君,好不歡喜,故而前往山林之中,懇請王猛出山輔佐。在談論之後,兩人感覺甚是投機,實乃劉備三顧茅廬於諸葛亮那般,故而達到這樣的一個結果——既然你誠意邀請,那我也不再推脫,走起!

從此,兩人精密合作,我治國,你出策,才令前秦有了前文中所述的空前強盛之形勢。而就在王猛離世之前,也曾特意囑咐苻堅並十分明確地告訴他,鮮卑、羌虜乃是死敵,終成禍患,理應儘早除之,以利社稷;但萬萬不可對東晉圖有不軌。

豪言可“投鞭斷流”的苻堅,為何在淝水之戰輸得那麼慘?

其實站在王猛角度,有這個想法也很好理解,畢竟東晉雖地處江南,但好歹也是承繼正統所來的政權,如若攻之,至少在情理名義上,前秦方面是站不住腳的,這也便違反了“人和”這一重要因素。而相對來說,鮮卑、羌虜這兩位便是“弟弟”了,想打,那便打了,更何況打完對我們前秦還是有利的呢?

但是難就難在,一個人,成功久了,難免會有所膨脹,苻堅亦不例外。而且如若王猛尚且在世,那多少會對苻堅產生的膨脹想法起到一個壓制、及時糾正的作用。而他這一撒手離去,即使當苻堅冒出想發兵攻打東晉的想法之時,大多數朝中老臣都表示堅決反對,勸誡君主不可忘卻丞相王猛的臨別囑咐,但卻依然於事無補,根本改變不了苻堅此時的想法。

故而,終於在公元383年,苻堅不顧眾臣反對,一意孤行,帶領著號稱可以“投鞭斷流”(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的大部隊,浩浩蕩蕩前往東晉方向,意圖討伐東晉,一統天下。

而雙方最終在淝水之處進行遭遇,開展了聞名至今的淝水之戰,結果落得大敗的悲慘下場。要知道,這淝水之戰,之所以如此有名,在於它的意義非凡。它不僅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典型戰役,並且經此一戰,前秦實力大大削弱,從此開始走上逐漸衰弱滅亡的道路。

豪言可“投鞭斷流”的苻堅,為何在淝水之戰輸得那麼慘?

當然,也正是這場戰役,成全了東晉的指揮官——謝安,名將——謝玄、謝石等人,更是由此產生了幾個耳熟能詳的典故成語——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而苻堅的鼎鼎大名、聲望氣勢,也由此急轉而下,成為世人笑談。

必須得承認,當我們現在再次提及“苻堅”這個名字,能立馬想起的,除了前秦君主,大概也就是“淝水之戰”、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對他個人來說屬於負面影響的成語詞彙了。只是可惜了這麼一位平生大部分時間有勇有謀的歷史人物,最終落得一個如此結果,實乃可惜可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