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老子他說》:渾渾讀之,緩緩清明

作者:由 夜辰讀書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9-25

徒費唇舌什麼意思

《老子他說》:渾渾讀之,緩緩清明

讀了南師的《論語別裁》,開啟了《論語》學習之旅,打算用3年時間逐章學解一遍,目前已經完成三分之一。最近,又看了南師的《老子他說》,看來還得預算3年,把《道德經》也認真研習一番。

說實話,在南師的指引下,行雲流水地看了《老子他說》,合上書時,腦子居然空空如也。這就好像,吸溜溜吃了一碗牛肉麵,巴咂巴咂嘴,打個嗝,嘆了一聲真香。可讓你說一聲為啥好吃時,卻幾盡無語。

老子騎青牛西出函谷關,關令尹喜望見紫氣東來,知有聖人將至,出關相迎,留其洋洋灑灑寫下五千言論道與德的文章,這就是《道德經》。《道德經》以道德為綱,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實乃“內聖萬王”之學,被稱為萬經之王,可以說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鎮店之寶”。借用紀曉嵐的評價,“綜羅百代,廣博精微”。

對於如此博大精深的學問,南師講得頭頭是道,儘量淺顯直白,就這我也聽得是雲山霧罩,始終懵懵懂懂。好在咱有自知之明,也不貪求過多,也不求見功於一役,許了3年,且就慢慢看來。

有幾處留心記下來的,這裡摘錄,略談些感受。

1.白居易讀完《老子》,寫了幾首詩,《感興二首》之一:“吉凶禍福有來由,但要深知不要憂;只見火光燒潤屋,不聞風浪覆虛舟。名為公器無多取,利是身災合少求;雖異匏瓜誰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

這首詩很有禪意,參透了即洞悉世間真相。古人云:“福禍無門,惟人自招。”可其中由來,卻在哪裡呢?明明求的是財,結果引火燒身,只因為華麗的屋子才容易起火。而從未聽到過大浪能把空船覆沒,空船即便翻了也不沉去。名是官家的器物別多取,利是自身的災難應該少求一些。這些就像匏瓜一樣美味,但是吃得差不多就好了,別吃壞肚子。

近來閱讀《張居正傳》,前後幾任首輔,嚴嵩,徐階,高拱,包括張居正自己,官位顯赫,權傾一時,卻個個落得異常悽慘,甚至家破人亡。明神宗曾極力褒獎張居正,許諾“先生功大,朕無可為酬,只是看顧先生子孫便了。”可居正死後僅1年10個月,被他一手帶大的神宗就抄了他的家,兒孫死散,發配充軍,只差沒把他拉出來鞭屍。此時再讀“名為公器無多取,利是身災合少求;雖異匏瓜誰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所見就更加深透了。這正是老子所講: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2.所謂“處無為之事”,是說為而無為的原則,一切作為,應如行雲流水,義所當為,理所應為,作應當作的事。作過了,如雁過長空,風來竹面,不著絲毫痕跡,不有纖芥在胸中。所謂“行不言之教”,是說萬事以言教不如身教,光說不作,或作而後說,往往都是徒費唇舌而已。

“處無為之事”。什麼是無為之事呢?到底是應該為還是不為呢?前兩天讀黃庭堅的《法身》,最後兩句是“兀然無事坐,春來草自青。”我以為,處無為之事,就是春來草自青的心境。如果是蟲,那迎接春天,我就鳴幾聲;如果是風,那迎接春天,我就吹幾下;如果是花,那迎接春天,我就開幾朵;如果是冰,那迎接春天,我就化為水;如果是人,那迎接春天,我就兀兀然無事吃茶閒坐……為所當為,即是無為。有首禪詩說的好,“開池不待月,池成月自來。”該來的自會來,不該來的自不來。一個“該”字,即是老子的智慧所在。所以,若要捧月先挖池,緣木求魚永無果。

“行不言之教”。不言,一般理解為不說教、行身教。通俗點講,就是執政者模範帶頭尚德崇儉,引領風尚,教化人民。再深挖一點,不言之教,可以與無為之事聯絡起來。春來草自青。如果把百姓比作草的話,不言之教,可以想象為佈設“迎春”的場景,就是從理想信念、價值追求、人文環境、法治建設等方面進行規範,從而潛移默化地使人民實現“草自青”的效果。

3.廉頗之免長平歸也,失勢之時,故客盡去。及複用為將,客又復至。廉頗曰:客退矣。客曰:籲!君何見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勢,我則從君。君無勢,則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廉頗失勢,門客皆離開,等他重被啟用,門客又都回來。廉頗說:“你們走吧!”門客說道:呀!你的見識怎麼如此陳舊。天下人以市道交往,有勢則依從,無勢則離開。這是平常的道理,有什麼好怨恨的呢?

這讓我想起了蘇秦返鄉的故事,無權勢的時候家人冷眼旁觀,嫂子連飯都不給做一口,掛六國相印衣錦還鄉,家人匍匐在地不敢俯視。蘇秦調侃嫂子:“何前倨後恭也。”嫂子說了一句:“見季子位高多金也。”

千古人情,盡在其中。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往,天下攘攘皆為利去”,不明此中真義,我等痴人必是事事碰壁、自尋煩惱。“有酒有肉皆兄弟,患難何曾見一人?”“貧居鬧事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些箴言俗語,看似不盡人情,其實全是人情。只有認清“勢利是常態,道義是變態”,才能在現實生活中,多一分對勢利的坦然,更多一重對道義的敬重。

4.人生在世能夠學問成就,或修道成就,就要有兩種能力:“提得起”是做學問要“為學日益”;“放得下”是修道要“為道日損”,一切放下。

學習古今聖賢智慧,有時令我很困惑:人生到底是該奮進,還是該放空?有的說,立大志,勤學敏思,終日奮鬥不可懈怠;有的說,性本空,活在當下,不戀過往不求未來。

奮鬥,這本沒什麼錯,人總得長本事,起碼得謀生活,這輩子總要活出點價值來,可奮鬥的歷程,有時讓人很痛苦、很委屈、很無耐、很悲慘,難道這樣的奮鬥也值得嗎?用今天的苦,換取明天所謂的幸福,這樣的人生值得過嗎?最可怕的是,萬一死在奮鬥的路上,那得多冤枉啊!

放空,又顯得疏懶,與主流價值脫節,揹負著沒出息、不爭氣的名聲,雖然個人覺得安逸,想著如此了卻一生足矣,可卻時而有些失落,缺少價值存在;時而又被空虛裹挾,不甘於寂寞,就這樣徘徊不定,猶豫不決。

看到南師的忠告,人既要提得起,為學日益;又要放得下,為道日損。是啊!人生哪有什麼固定模式,該奮進的時候奮進,切莫找一些“放下”的理由,那不過是庸人的藉口;該放下的時候放下,切莫貪戀塵世的功名,陷溺於慾望之中無法自拔。而智慧,就在於遵從本心,奮鬥是我所欲,放下亦是我所欲,一切都是我自己的選擇。在我看來,也許奮進是放空的奮進,這樣才能輕盈;而放空恰是奮進的放空,吸收了奮進能量之後的放空,這樣才能真空。

5.現代一般人以為,對人對事溫溫笨笨的態度就是道德;其實那個樣子不是道德,而是鄉愿,是很壞的行為。道德是對善惡是非有正確的認定,而且有所作為,不是一般人所講的中庸。

做人難啊!率性坦蕩,稜角分明,疾惡如仇,這樣的人大多個性鮮明,難以融入現實,很容易遭受排擠打壓,往往前功盡棄,中途退場。而那種溫溫笨笨,貌似嚴謹寬厚,待人隨機應變,做事從俗趨時的人,卻可以關照四方關照,玲瓏八面,這樣的人往往備受歡迎,通達無障。

孔子說,鄉愿,德之賊也。為什麼是德之賊呢?漢徐幹說:“鄉愿亦無殺人之罪,而仲尼惡之,何也?以其亂德也。” 這樣的人,看似沒犯什麼大的過錯,而實究起來,最可恨之處在於,他擾亂了道德標準,帶壞了社會風氣。殺人者雖然罪大,畢竟傷害的是一個或幾個人,人人深知其惡,皆想得爾誅之。而鄉愿,溫溫笨笨做人,處處討好得利,一路心想事成,令人欽羨嚮往,如果人人爭相效仿,就會使國家和社會的事業陷入空轉虛耗。

做人難啊!左了不行,右了不行。為此,孔子才提出中庸。何為中庸?不偏謂之中,不易謂之庸。中庸,可以理解為中正不偏的真理。

老子講,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天下萬物,都是經由道生出來,德畜起來,物使之有形,勢促其長成,所以萬物都尊道貴德。如何踐行道與德?必須立起正確的善惡是非觀念,走中庸之道,謹防溫溫笨笨的鄉愿之風。

書中處處有妙語,時時露智慧,一時無法說盡,諸君自行前往採擷。